倒掉牛奶的经济意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投资
看历史谈投资讲述的是小到一根针,大到国与国之间的事情,其中的学问可谓是从古到今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涉及的投资书籍更是数不胜数,牵涉的种类也是五花八门,本人以故事的形式展开讲述我所看到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投资方式。这里骑牛看熊来和大家谈谈倒掉牛奶的经济意义,让大家从另一个角度来了解投资市场中的形形色色。
这次的故事发生在美国的经济危机时期。在1929年到1933年间,美国的工业生产在1929年6月达到了美国经济的最高峰,然而随着10月纽约证券交易所的破产,在不到几天时间里有价证券普遍下跌了50%以上。1929年10月24日(周四)是金融市场崩溃的开始,美国的股票是没有涨跌停限制的,当时的股票市场个股快速下跌,连当时的行情显示器都已经“失真”了,卖出只是加速股票的继续下跌并且成交甚少,金融市场哀鸿遍野,不少投资人一夜之间“破产”。从此便有了大家熟知的金融市场“黑色星期四”。
在美国经济危机的开始,美国总统赫伯特·克拉克·胡佛(Herbert Clark Hoover)是第31任总统(1929年3月4日-1933年3月3日),在他上任7个月后经济快速的从顶端开始断崖式的下坠,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办法但最终都是治标不治本,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蔓延了开来,国与国之间并未互相帮衬,反而打起起了倾销的贸易战争,随之演变为关税战、货币战等著名的经济战争,目的是各怀鬼胎想把自己国家的成本和危机转嫁到别的国家之上,最终导致了国与国之间“信任”更加恶化,这也是当时经济危机的一个“加速期”。资本家们纷纷破产,失业率剧增人民怨声载道苦不堪言,导致了美国总统胡佛为了刺激经济出台新政“强制提高工人的工资”,这不仅没有让社会经济有所好转,反而出现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大萧条。
一直到1933年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 D.Roosevelt)上台,推行新政提供失业救济金并成立市场改革机制,新的金融银行体系、政党重组等一系列经济措施,来尽可能的促进市场经济恢复,然而就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倒掉牛奶”的恶性事件。
这是一张教科书上的图,如果你只看到了一群人在倒牛奶,那仅仅只是冰山一角,仔细看他们的穿着主要是以工人为主,再看看画中的这位年轻人他在“笑”,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要明白一个经济地区理论的道理,养奶牛的农民往往聚集在一起,一整个片区都是以养奶牛和供奶为生,那么可以想象的到这片区域是不需要互相购买牛奶了,那么就需要把牛奶运送到较远的地方才能卖出价格来。牛奶的常温保质期通常只有不到7天的时间,每日的运输这就涉及到了司机工资、运输工具成本、收货商、经销商等多层经济成本问题,这无疑要转嫁到消费者的身上,但是在当时的经济大萧条,本来一个供货商每天卖出100瓶牛奶,结果起初50个人由于经济问题决定不再订购,在随后的经济下行中卖出的只会越来越少,可能最终80%以上的人都不再订购牛奶了,因为他们还要用钱买面包、支付水电等其它日常开销。
这时供货商的牛奶价格降不降呢?如果每天供出100瓶牛奶每瓶10美元的价格,可以赚到1000美元,现在只剩下20%的人购买了,那么最多赚200美元。要是供货商这时把价格降到5美元,那么会出现50%的人进行购买,那么最多赚到250美元,这就是一种促销形式,但从经济理论来看必须是经济保持平稳或者增长的时期这一招才有用,如果是下行的经济,最终反而会导致降到5美元后,经过一段时间购买的人会再度回到只有不到20%的情况,这时会变成最多只赚100美元,并且供货商还会考虑是否降到4美元、3美元呢?那么从中长期来看其实是加速了供货商的难堪局面。在当时的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贫富阶级非常明显,最大限度的榨取剩余价值是资本家的最大利益化,在经济危机之前穷人食不果腹,牛奶对于他们已经是不敢奢求的东西,更何况是经济危机,他们更难以去购买牛奶,所以市场化的经济情况下,最终还是富人在支付购买牛奶的费用,这也导致了购买量只有减少鲜有增加的情况。
这时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不储存在冰箱里?”在1910年世界上第一台压缩式制冷的家用冰箱在美国问世,1931年研制成功新型制冷剂氟利昂,但这些都主要用于工业。直到1950年后才开始生产家用热电冰箱,所以先不谈当时的人是否买的起,想买也买不到呀!又有人会问:“为什么不做成奶酪?可以长期存放!”奶酪是通过发酵过程进行制作的,平均10公斤的牛奶浓缩成1公斤的奶酪,比例是10:1左右,同时还涉及到加工处理等一系列程序化工序,可想而知成本更高,那么高额的价格更难以卖出好的价格。
在初期供货商可能会纷纷促销进行卖出,以博得短期的最大销售价值,消费者肯定是在同质量的情况下购买更便宜的商品,一段时间后“价格战”只会导致商品越来越难卖出,而交易成本和供货成本并没有减少,这只会让整个行业面临崩溃的局势。在当时的美国不仅仅是牛奶,还有橘子、棉花、大麦等农作物都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情况,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农场主们只好倒掉这些产能过剩的牛奶。媒体大肆的宣传,目的其实也是为了告诉所有人:“牛奶不会再降价了,也不要指望会免费进行发放了!”这样的举措不仅让当时的牛奶市场出现了供需平衡的情况,也让那些能够担负的起的消费者重新开始订购牛奶,随着时间的推移牛奶的价格也不断回升,毕竟“买的起的肯定还是买的起,买不起的永远在观望”!媒体的宣传再加上这一办法的立竿见影,让当时的美国各省市纷纷效仿,并且流传到西方各国,一时间倒掉牛奶成为了一种市场风气。河里的鱼儿们再也不是喝水了,喝的是牛奶,牛奶厂附近到处都弥漫着奶味。
罗斯福当选后以联邦政府的名义,按照奶牛的头数进行对市场的补贴,那么奶农们只会去保证奶牛健健康康,拿着这笔补足度日,不会去过多考虑牛奶过剩的问题。如果只是把牛奶免费发放,那么将会导致更多能购买的人反而不会去购买牛奶,并且会形成一种施舍效应,资本家们让自己的佣人去排队领取免费牛奶。
这就是牛奶为什么会倒入河里的一个经济问题,大家要明白富人的钱也是辛辛苦苦挣来的,在选择如何“活下去”的情形下,往往会做出后人无法理解的事情,甚至会让人感觉到如此的“冷血”,但从深层次的经济层面来思考,其实也是当时经济危机下的迫不得已而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