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金学伟:投资从寻找价格驱动力开始
沪港通打乱了A股运行节奏,也使一段时间来已几乎固化的炒作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为此,一些大咖、大V们纷纷预言:沪港通将促使沪深股市在投资理念上与国际接轨。
但历史经验告诉我:凡是大咖、大V们都在说的观点一定是错的。
需重点强调的两点是——
顶在顶上是牛市的基本格调之一。对2444点和2478点这两个熊市的波段以及沪综指大底部形态颈线位的超越,客观上已为本轮行情做了最后定性——牛市,不管其未来会出现什么样的震荡。
休整是为了走更长的路,是牛市的又一个格调。按史太米亚观点,趋势过程中的大幅震荡,是动力充沛、交投活跃、买卖双方都对当前价格满意、市场足以承担起上升重任的表现之一。
延续上周话题,讲股票选择的驱动力问题。一个股票值不值得买入,需要考虑它的价值驱动力、价格驱动力、市场驱动力。最理想的情况是三个驱动力同时具备,就像拉瑞·威廉姆斯说的,“占有全部优势”。如果无法满足,那么哪个驱动力才是最重要的?我的答案是:价格驱动力。因为股价犹如灰尘,有人拨动才会飞扬起来。也因为万种行情归于市,我们都不是神仙,市场不会按我的意愿走,股价表现往往是检验我们对这个股票判断对错的试金石。
有些“高人韵士”可能会嗤之以鼻:这是一个投机分子,巴菲特会看股价表现吗?
是的,巴菲特不看股价表现,但这是巴菲特说的。巴菲特向来有两套语言系统,一套是显性的,一套是隐性的。巴菲特爱隐瞒一些“小秘密”,玩一些“小把戏”,这在业内早已不是秘密。
巴菲特还有两种理性。一种是公众理性,他在公开场合说的都是公众理性,讲的都是最根本、最正确的东西,否则就可能暴露一些不便于暴露的秘密,也可能使一些一知半解的读者(听众)舍本逐末,误入歧途——与一些巴菲特信徒“重道轻术”相反,绝大多数投资人很容易重术轻道,舍本逐末。另一种则是赚钱理性,适合于自己掌握、自己做。比如我们都知道,巴菲特对金融衍生品很反感,认为它是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是金融市场的大规模毁灭性武器。2002年5月6日,在接受《福布斯》采访 时,他又一次明确反对金融衍生品,他的搭档查理·芒格插话:“把金融衍生品比作下水道,都是对下水道的侮辱。”说得多好啊!
但这只反映了巴菲特作为一个社会人的社会责任感,作为一个商人,赚钱才是硬道理。“和尚摸得,为什么我摸不得?”仅仅在采访后的16天,他就推出了一种全新的、连一些专门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大师都觉得“复杂而秘密”的金融衍生产品——连续负息债券。在宣布这项产品时,巴菲特承认,这是他请高盛设计的(在说金融衍生品比下水道还肮脏时,他已请高盛帮他设计了)。当天,巴菲特宣布完就走了,最尴尬的是公司发言人,面对人们的责难、提问,无法自圆其说,作出合理解释。
关于巴菲特的投资之道和投资之术以及言行不一致的地方,我在《股票投资道与术》巴菲特系列中已讲得很多。在那组文章中,我举过两个股票例子。一个是可口可乐,在巴菲特动手前,可口可乐在4美元的价位上横盘了数月,但直到向上突破,月线拉出巨量长阳后,巴菲特才杀进去。一个是IBM,巴菲特动手前它一直在历史最高位盘整,巴菲特也已完成对它的研究。但他真正动手却是在它创出历史新高后的第4个月。为什么在第4个月?因为直到第3个月,它才放出巨量长红。2002年我曾花数月,研究过巴菲特买过的许多股票,发现从20世纪80年代起,他买的所有股票都遵循了三种基本形态,其中一个就是“以巨量长阳方式突破某一个回档或整理区域”。
这种形态在美国股市其实很有名,它成型于20世纪60年代,是非常经典的威廉·欧奈尔模式——买入支点。20世纪80年代末,我在台湾林隆玄先生的《散户护身符》一文中第一次读到它,林先生起了一个非常形象的名称:电线杆。2006年,一个叫简凡的将它起名为“立桩量”,名噪一时。由于这种方法最好掌握,因此一般投资人可以把它作为价格驱动力判断的第一个标准。
买入支点的构成要素有三。突破,可以是大形态突破,也可以是小形态突破,其中小形态突破较容易把握。电线杆量,顾名思义,在它之前的量柱必须是短小的、相对均衡的。大到什么程度算巨量?一般是50天均量的3倍以上,或最近几十天内最低成交量的10倍左右。长阳,我一般以阳线长度超过近100天平均K线长度的2倍以上为标准。
以此来观察300金融指数,我们就会发现,本轮行情金融股有两次较好的买入机会。一次是7月24日的买入支点,不过那一次具有这种形态的股票很多,金融股未必是好标的。另一次是10月31日的买入支点,由于绝大多数股票都已不具备这种形态,金融股便成了好标的。
投资,应从价格驱动力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