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晶釉|如寒窗冰花,朵朵动人心
结晶釉是在陶瓷制品表面形成的一种色彩鲜艳富丽堂皇的人造晶体,是产品烧制过程中,由于釉内含有足量的结晶性物质,经熔融后处于饱和状态,在缓冷过程中形成析晶。
它是一种装饰性很强的艺术釉,源于我国古代的颜色釉。结晶釉区别于普通釉的根本特征在于釉中含有一定数量的可见结晶体。这种晶体随机产生,所以结晶釉每一次出窑都能给大家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结晶釉无需加工描绘,无需点金加粉,就可以出现各种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花纹,即我们所能看到的釉面上或釉中的晶花。
结晶釉按其晶体形态区分,可呈星形、棒形、扇形、球形以及纤维状,犹如寒窗冰花,千姿百态,又象万朵礼花,绚丽多彩,给人一种特殊的自然美感。
作为一种高级陶瓷艺术釉,结晶釉美丽、新颖的自然晶花,及其外观的多种多样、色彩的缤纷,这些结晶犹如绽放的花朵一样,又像天空中的星星一般,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效果和视觉震撼,深受大众的欢迎和喜爱。
结晶釉品种分法很多,品种也很多,除了按结晶种类和大小分外,还有种常用的分法是按结晶釉的色彩分和按结晶剂种类分。
按色彩分有白、黑、黄、蓝、变色等色彩。
按结晶剂来分,可分为铁系结晶釉、硅酸锌结晶釉、硅酸钦结晶釉、硅锌钦结晶釉、锰结晶釉和砂金石釉等。
早在唐代,中国就有了结晶釉的萌芽。到了宋代,建窑、吉州窑和北方瓷窑烧制的“铁黑釉结晶”,其黑釉上半露银白色如兔毫状的细丝,称为“兔毫”。银灰色光泽的小圆点,称为“油滴”。还有“鹧鸪斑”、“铁锈花”等多种结晶釉,被认为世界上最早成熟的结晶釉品种。清代,又陆续出现“茶叶末”、“鳝鱼黄”、“蟹甲青”等新品种,越发精美。
在国外,据文献所载,最初研究结晶釉的是法国国立制陶所的埃别尔曼,他在1847—1852年间曾进行过锌结晶釉的研究,1894年美国辛辛那提的鲁考特陶所还介绍过他的制品。1897年,丹麦的哥本哈根王室瓷器制造所把结晶釉应用于陶器上。日本出现比较早的是细纹釉,近似结晶釉。
结晶釉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极受人们喜爱与赞赏,所以现代烧制结晶釉仍然很多,但仍然还停留在工艺陈列陶瓷的圈子里,究其原因主要是:结晶釉成熟温度窄,析晶温度范围窄,高温黏度低,极易流釉,造成成品率低,制作过程较难控制。
那么结晶釉在制作的过程中到底有多难控制呢?
除了正常的制作步骤和釉料的配方外,在给坯体上釉时,结晶釉的釉层厚度非常讲究,必须要喷得比较厚。如果喷得太薄的话,就无法形成结晶;喷得太厚的话,在烧的时候又容易流掉。由于素烧胚很会吸收水份,所以如果喷上釉之后,想要在喷一次以增加厚度,釉料就会脱落而掉下来,无法顺利上釉,因此为了要能厚涂,在喷釉之前要先把胚体稍微打湿,减低吸水性,才能反复喷釉。
要烧出好的结晶釉产品,温度是十分重要的,结晶釉对于火焰较为敏感,所以通常不用还原烧,而用氧化烧成。电窑只有加热作用而没有燃烧现象,所以电窑最适合结晶釉的烧制。
由于配方不同,烧成温度也不同,结晶釉的烧成温度通常在1250度到1280度左右,结晶釉对于温度十分敏感,晶核形成时温度如果过高的话,晶核就会消失;温度不足,晶核又还没有生成,都将无法烧出完美的作品,结晶釉的烧成范围很窄,一般陶瓷釉料又是温度差个20至30度还没什么影响,但结晶釉往往差个3-5度,结果就完全不同。
结晶釉的冷却过程是其要领,过饱和的溶质所析出的晶核在冷却的过程中会慢慢成长,形成美丽而大朵的晶花,所以结晶核在冷却到特定温度时,恒温的时间必须充分。一般而言,时间越长,晶花成长越大;时间越短,结成的晶花越小。然而恒温的时间拖得太久时,由于结晶的流动性很高,所形成的晶花往往会流到下部去,作品的上部就只剩下光溜溜的一片。
虽然结晶釉由于成品较难控制而没有被普遍使用,但是在景德镇还是有很多人趋之若鹜。所以,相信在未来,结晶釉的发展一定会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