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男人心中都曾有一个武侠梦
最新消息:截止9月1日,电影《盗墓笔记》票房达到9.87亿元,直逼10亿大关。
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我以为仅靠盗墓题材和原著粉丝再加上两块小鲜肉的基情组成的烂片,无论如何也不足以撑起中国电影市场暑期档的半壁江山,但是,居然就是鹤立鸡群。
人民群众的智慧和觉悟呢?我不能说这届观众不行,因为据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只能说: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相信我,就算是20亿的票房,也无法改变这是一部烂片的事实。
票房当然是判断一部影片好坏最重要的依据,但绝对不是唯一的依据。否则,世界各大电影节上也就不需要那些评委了,找几个票务统计员就可以了。
有票房论但不唯票房论,这是保证影评客观性的基本原则。
如果单论票房,目前世界上票房最高的电影是《阿凡达》,23亿美元,其次是《泰坦尼克号》,18.4亿美元。
当然,这些都是用绝对数值来统计的,所以也就很容易忽略一个曾经的传奇——1982年上映的香港影片《少林寺》。
保守估计,《少林寺》累计票房早已突破1亿元人民币。请注意,这是在1982年中国大陆电影票普遍在1毛钱的情况下统计出来的数字,还不包括大量的免费露天电影。数学好的朋友可以在心里默默换算一下,这相当于现在的多少票房。
《少林寺》公映后,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引起的轰动是现在的年轻人无法想象的,我相信许多人都跟我一样看了不止一遍。
电影让沉寂多年的少林寺重新成为武术圣地和世界的焦点,若干年后,少林寺塔沟武校门徒遍及全国,与新东方、蓝翔技工学校、长江商学院一起,并称中国四大名校。李连杰也在西方人眼中成为李小龙之后又一个中国功夫的代言人。
上世纪80年代,“武术热”势不可挡,迅速席卷全国。
如果说《少林寺》的上映唤醒了青少年对中国武术的向往,那么,金庸《射雕英雄传》小说的问世和流传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无数青少年武侠梦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巨大的想象空间。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在金庸笔下,有侠肝义胆,一诺千金的仗义;有金戈铁马,纵横江湖的豪情;有来去如风,无影无踪的潇洒;有踏雪无痕,凌波微步的轻盈;有独孤求败,无敌天下的境界,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情怀。有“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的霸气,有“高山流水人何在,侠骨柔肠总惹愁”的淡淡忧伤。
武侠小说被称作是成年人的童话,明知道是假的,可你还是忍不住心向往之。对呀,谁没年轻过?谁没幼稚过?向往浪迹江湖,向往快意恩仇,向往那种“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豪情。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武侠梦成了那个年代青少年心中共同的情结。时至今日,依旧会在某个时刻莫名地从心底冒出来,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侠客就是英雄的化身,自古以来一直被人们所推崇。中国古代也有大量描写侠客的诗词,比如李白的《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寥寥数语,画面感十足。一代大侠的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在我看来,要论艺术成就,《侠客行》最起码能甩“床前明月光”三个街区。
现代以后,武侠题材的文艺作品在西方人眼中很快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标志性符号。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层出不穷,个人比较喜欢的小说还是金庸作品。所谓“金古梁温”四大家,在我看来,另外三个捆一块儿或许才能和金庸并称吧。
电影看好的有——李安《卧虎藏龙》的侠义,王家卫《一代宗师》的内敛,何平《双旗镇刀客》的朴拙。相比之下,张艺谋的《英雄》因为太过追求画面的唯美和形式感,反而在叙事上先输了一筹。
一切都是幻象,一切都是妄想。当我们回到现实中,你发现,如今的世界,已经没有了可以舞刀弄剑的规则,昔日的江湖,也已变成了记忆中的风景。
当年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的少年,早已自废武功,退隐江湖。每天坐在摇椅上,手里盘着佛珠,桌上有清茶,脚下有鲜花,听着评书里的武侠故事,感受岁月的慢慢流逝,在如血的残阳里,回想那些刀光剑影的江湖岁月。
任我行对令狐冲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