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学者、修谱师冯志亮解析于氏的寻根探源与宗族特征

  于

  于姓是中国人第三十九位姓氏,在山东、河北、河南和东北地区分布较集中。当今于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8%,总人口大约有642万。

  于姓始祖邘叔,姬姓,为周武王姬发次子(一说第三子),武王灭商后,大举分封诸侯,武王将邘国分封给邘叔。后邘国子孙以国为氏,有以邘为姓者,后索性去掉邑旁姓于,称为于姓,史称于氏正宗,是为河南于氏,其后世子孙尊邘叔为得姓始祖。

  一、姓氏意义与原始图腾

  《说文》“于,于也,象气之舒于。”又说:“乌,孝鸟也,象形”这就是说:以能反哺的孝鸟俗称老鸦或老鸹在喂小鸟时发出的声音,称为“乌”。甲骨文中的“乌”字像一只鸟首,体黑不显眼,孔子解释,“乌,是张口呼气的声音”。因为它有助于呼气,有如发语词呜呼,所以借为叹字。而“于“为“乌”的古文,古时呼与于字甲骨文吁、乎与于形同义也同,与于一样,都为助字或语气词。于是,古文中乌、乎,于、于相通。

  据此,古代于氏族就是于氏族,以乌鸟为原始图腾,为东夷族鸟夷的一分支。于氏族因为发明一种陶器饭盂又称盂氏族、居佳的地方称为于地,于地因筑起城墙而称为邘,最终发展建立了国家,并出现姓氏。

  二、姓氏起源与发展传承

于姓主要有两大来源:子姓和姬姓。第一支出自子姓。

第一支出自器具之名。商朝时,盂器皿是当时生活中必需品。河南睢县一带生活着一支擅长制作盂器皿的部落,称盂部落,也称于方,即在甲骨文的卜辞中所屡见的盂方。到了商朝后期,孟方为商所灭,商王武丁之子封为于侯,后迁移到今河南沁县西北。《皇王大纪》记载:商未“西伯勘黎,邘侯来援,南宫适虏邘和黎二君,迁邘侯于翟,免黎侯归国自省”。于侯也称邘侯。周初国灭,子孙以国名为氏,于侯子孙分别北迁于河南濮阳东南和山西盂县。这是史书上最早记录的于姓人群,至少有3100年的历史。

第二支出自姬姓。源于周武王之子邘叔的封地邘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殷商时期,在中原地区即有邘国,为商王朝的一个分封诸侯国,即武丁之子鄂侯的封国,是历代商王朝君主们经常行猎、游戏的地方。

殷商晚期,周文王姬昌为了实施灭商大计,在姜太公的“弱商”谋略下,有计划地削弱纣王的势力,分步骤灭了黎国邘国、崇国等纣王的“死党”国,完成了对殷商都城朝歌的战略包围,之后把国都从岐山迁至丰(今陕西长安西北沣水畔),准备攻商。

据史籍《新唐书》的记载,周文王的继承者周武王姬发成功克商之后,大举分封诸侯。他将其第二个儿子姬诞封在故邘国旧址(今河南沁阳西万镇邘邰村),重新建立了姬姓邘国,称邘叔。邘国的主要地域在今河南省焦作市的沁阳县与博爱县一带,与雍国紧邻。邘国传至东周初年,国君为邘厥。公元前743年,邘国被郑庄公所灭,其地归属郑国。

后来,邘叔的子孙后代就以故国名为姓氏,有的称邘氏,有的则去邑称于氏,史称于氏正宗,是为河南于氏。当代于姓多自称为周武王的后裔,姬姓于氏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

  三、民族融合与基因融入

于姓的子孙,几千年中一直活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战国后期,于姓已经迁移到山东,在山东郯城的一支后商随鲜卑族拓跋邻部迁徙到代地,即今山西北部和河北西北一带,改姓万纽于氏。

在北魏时复随鲜卑人南迁,进入河南,北魏孝文帝时又改为于姓。组成于姓第三支的成分为西方和北方的少数民族,包括汉朝匈奴人的于氏,北魏西域于阗国人的于氏、清朝满洲八旗姓尼玛哈氏部落。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也逐渐同化成汉族。在明朝以后,于姓在东方稳定发展,尤其在山东和东北繁衍最盛,最终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北方姓氏。

  四、历史迁移与人口繁衍

  宋朝时期,于姓大约有1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5%,排在第一百零三位。当时于姓第一大省是山东,约占于姓总人口的21.3%于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四川,浙江,大约占于姓总人口的58%;其次分布于湖南、河北、山西、广西、湖北、江西、江苏等地:其他地区缺少资料。全国形成了以鲁豫、四川、浙江为中心的三大块于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于姓大约有2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4%,为明朝第八十五位姓氏。宋元明600余年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于姓人口的增长快于全国人口的增长。当时于姓主要分布于山东、江苏、河北,大约古于姓总人口的63%;其次分布于河南,浙江,江西、四川、山西,集中了于姓总人口的29%山东仍为于姓第一大省,大约占于姓总人口的40%。宋元明期间,于姓的分布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部和东南方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山东为中心向四周散发的于姓分布特点。

  五、当代分布与姓氏图谱

当代于姓人口已达到642万,为全国第三十九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8%。从明朝至今600余年中,于姓人口由22万激增到642万,增长了29倍多,于姓人口的增加速度远超过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与北方地区少数民族于姓人群的汉化有关。主要分布于山东、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河南六省,大约古于姓总人口的71.9%;其次分布于江苏、内蒙古,这两省区集中了9.1%的于姓人口。山东为当代于姓第一大省,约占于姓总人口的21.8%,一千年来山东一直是于姓人群的居住中心。

全国形成了以山东和辽宁为中心的两大于姓居住区域,并向四周辐射,逐渐减少,长江以北多于姓,长江以南少于姓,在近600年当中,于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朱元明期间的流动相比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的回迁强劲,多于由北向东南和南方的迁移同时,黄河以北的于姓人群开始向东北地区迁移。

  六、郡望堂号与楹联家训

  1、郡望堂号

  于姓的郡望主要有河南、东海两个。

  于姓堂号除与郡望同名者外,还有忠肃堂号。“忠肃”堂号出自明朝大臣于谦。于谦任兵部尚书时,北方强邻瓦刺进犯边境大同,明英宗被俘。当时有大臣建议迁都,于谦反对放弃北京,为避免瓦刺用英宗要挟中原,应另立新帝,抵抗侵略。于谦拥立英宗之弟景帝即位,并击退瓦刺,接回英宗。不料,英宗归来并复帝位后,听信谗言杀了于谦,酿成千古冤案。后来得以平反昭雪,谥“忠肃”。

  2、宗祠楹联

  救时宰相;当代清官。

  瀛州望重;廷尉门高。

  德卜门高;威隆节钺。

  妙选瀛州;勤劳土木。

  青史标广德贞;红叶作良谋和。

  3、族规家训

  儿生父母视如珍,酷暑严寒倍苦辛;一刻那忘心滴血,千方惟冀子成人;孩童嬉笑犹如慕,长大经营不认真;白发枯躯来日蹙,劬劳罔极报双亲。

  兄弟相亲孰等伦,经营多变气远通;身边手足联筋络,树上枝桠共本丛;急难维持方有济,阋墙御侮岂无戎;友生纵是恩情洽,那比同胞性至融。

  人生需守事凡多,处事持躬总贵和;法律顺行行不紊,乡村至乐乐如何;常将种植勤操作,惯把诗书细揣摩;忍气奉公无懈怠,怀刑胡畏政求苛。

  九族原来一本分,好昭雍睦气如熏;尊卑长幼无相越,富贵贫穷也共服;服内至亲当切念,宗同虽远应殷勤;甘氏同宗一条心,史册流传百代芬。

  乡党姻邻谊匪轻,好将淑气喜逢迎;老成硕彦须亲敬,流俗睚眦莫与争;遇事温恭频晋接,需知机巧久相倾;得偿行笃言忠味,漫道蛮邦不可行。

  凡人乐得父兄贤,课读诗书习礼仪;上达总由求学至,中材定要用心坚;功多积累名多就,玉不磨磷美不全;曾计韦长常教子,遗经一卷当千田。

  国家自古重农桑,衣食无虞不怠荒;男力耕耘女纺绩,幼欣饱暖老安康;饥餐玉粒来风雨,寒暑丝棉出篚筐;一室丰盈观聚会,嬉游鼓腹乐陶唐。

  结交须慎择良朋,善则从之过则惩;直谅多闻为己益,辟柔便佞损吾贞;陈雷契好如胶漆,尔我相仇若炭冰;久敬圣钦齐晏子,淡成甘坏寸衷凭。

大凡子弟好轻狂,终日流连荒与忘;掷骰只贪孤注位,探花无厌尽倾囊;自鸣快意欢娱极,人嫉卑污品行亡;我劝族中诸后辈,四箴常懔贵端庄。  

七、姓氏名人与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人于姓历代名人85名,占总名人数的0.19%,并列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一百零一位。于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24%,并列排在第八十八位;于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11%,并列排在第一百三十三位;于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25%,并列排在第八十一位。

  历代于姓重要人物:东汉方士于吉;三国时魏国名将于禁;唐太宗宰相于志宁,高宗时宰相于頔,懿宗时宰相于琮;明朝民于氏名人于谦族英雄,社稷之臣于谦,文学家于慎行;清朝”清官第一”的两江总督于成龙,大臣于敏中;民国国民党元老、书法家于右任,山东省政府主席于学忠。

  八、寻根探源与宗族名胜

  游线一:河南省沁阳市西万镇邘邰村(发源地)——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于家石头村)

  (一)河南省沁阳市西万镇邘邰村于姓发源地——周武王次子所建邘国

  当年周敬工为稳定周朝工审的统治,挥师讨伐邘国。据说邘国人四散奔逃之时,都在手臂上刺了“于”字,作为邘国同胞的标志。而且,因为所刺的字去掉了“阝”,使邘国人躲过了灭族追杀。今天的邘邰村就建于古邘国遗址上,但古城早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了社稷台、点将台遗址,成为证明此地曾是一国之都的历史痕迹。在沁阳市境内还有:夏商干河沿遗址,春秋战国至唐代的古墓群、唐代静应庙、元代铁瓦殿等其它古迹。

  交通参考:在沁阳火车站乘面的前往10多分钟即到车费5元。顺道游:位于沁阳市城区北24公里的神农山曾是炎帝神农,登坛祭天的圣地。也是道教创始人老子成道飞升之所。沁阳市境内的丹河峡谷景,以古、幽、秀、奇、素”而著称。有五千年前古丹朱族栖居生活的遗址,三国时期的“古羊肠板”遗址,唐宋时期的水磨、古寨堡遗址,明朝时期的道观及朱载育墓址等人又景观。其中修建于宋朝时期的宋寨,保存完好,有“中原第一堡’的美誉。

  (二)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于家石头村

  生活在明英宗时的明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于谦,少年时博览群书、16岁时即作《石灰吟》,其中的名句“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成为他一生写照。“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蒙古人长驱直入攻到北京城下,朝中群龙无首,国家危在旦夕。于谦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拥立朱祁钰为帝,率军民保卫北京城,保住了明王朝的江山,被国人视为爱国英雄。但他对国家的功劳并没有得到皇家的任何酬谢,反而成为了皇族权力争斗的牺牲品,英宗复辟后,以“谋逆罪”将他杀害。

  石家庄市井陉县的于家村,据说是于谦的长孙于有道开基建立的。这里原是深山旷野,于氏后人白手起家,就地取材,采石券[音同“绚”]窑、铺路架桥,蓄水抗旱,开荒创业500年,在长期与石头打交道的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积淀并传承了丰富多彩、极富特色的石头民俗。于家村在四面环山的小盆地里,位置隐密,有“不到村口不见村”之说。

  交通参考:在石家庄火车站乘坐9路车到西王客站下车,下午15:O0乘车直接到于家村。也可每天下午3点在东方宾馆乘车到于家村,票价7元。门票:20元。

  住宿:可住在当地民居里的土炕上住宿8元吃饭7元。顺道游:距于家村东3公里是苍岩山风景区这里不仅自然风光优美。而且宗教寺庙众多山峦中有不少名殿古刹。我国二大悬空寺之一的桥楼殿是其中最有名的古代建筑著名的奥斯卡莸奖影片《卧虎藏龙》曾在这里拍摄外景。石家庄以北15公里的正定古城仍有隆兴寺临济寺、开元寺、凌霄塔、华塔、古文庙等众多文物古迹。

  游线二:浙江省杭州市(于谦墓、祠)

  当年身在皇朝的于谦,不会不知道皇家权势争斗的血牌和残酷。也许,当他决定出头拥立新君以正朝纲之时,就深知自己会无可避免地卷入朱家的王位之争,注定不得善果。但为了国家民族,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做了。所以,虽是身负弥天大罪由天子亲令处死,但于谦却始终以一身清白的形象留在历史和民心之中。明万历年间,于谦被朝廷平反后,遗体得以归葬故乡。他的墓位于现在的杭州市西湖三台山麓,墓侧的祠堂经当地政府重修,陈列着于谦的官服和曾使用过的兵器。

  交通参考:杭州市内乘4路、308路、599路公交车到东山埠下车然后步行前住。

作者:冯志亮,号渤海居士,别署集雅阁主人,河北秦皇岛人,佛教信徒。被誉为IT培训师、网络分析师、网络策划人、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品牌通创始人。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蓝海观点的提出对于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意义,并成为我国网民对网络真正了解的一个标志,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10年春,冯志亮毅然摘下互联网行业带给他的诸多光环,正式皈依佛家净土宗,并成功完成行业转型,开启了人生另一个崭新的篇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与传播。2013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宗教学系特聘教授。冯志亮涉猎广泛,书法造诣深厚,并热衷于文学历史,亦是一位古体词人和家史家谱研究专家,曾编写《百家姓寻根手册》三百余部,《姓氏填谱手册》两百余部,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