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硬币 作者:王瑞敏
作者:王瑞敏 (石家庄)
早上,发生了一件事情,让我至今想来都惊虑于心。如往常一样,儿子和外甥拿着五角硬币去楼下自动取水机打水,而我,则在厨房头也不抬地忙着做早餐。不一会儿,两个半大小子哼着胜利的小曲满载而归。此时,儿子通常情况下就开始练习二胡了,而外甥则会窝在沙发上听哥哥拉曲子或者学着我的口气提醒哥哥慢点拉、放松手腕。
然而,外甥却偷偷地跑到厨房里来,两眼放光,神秘兮兮地凑在我耳边说:“大姨,告诉你个事儿。我刚才在取水机那捡到一块钱,就在边上的缝隙里。”他的眼神,分明是要我夸奖一下他的“聪明”。而我,除了继续手里的活,同时保持了一种不带任何色彩的中立态度,面无表情地说了一句:“这是个小便宜”。这个十二岁的小男孩讪讪地跑了出去,不一会儿,客厅里立刻传来争执声。其实,两个孩子年龄相仿,经常会为一些小事争吵。不过,我在家就这么大声争执还是第一次。“给我!”我听到儿子强硬的声音。“凭啥给你,这是我捡的!”外甥的声音也高了八度。“这不是咱们的,你要了就是偷!”“谁偷了?!谁偷了?!这是捡的,捡的!”外甥已经又委屈又生气了。
此时,我早已经停下了手里的活儿,认真地倾听着他们激烈的争执,脑子像风火轮一样迅速旋转着。这件事该如何解决呢?从农村来的小外甥一身朴素却又有点早慧的“小聪明”,而在城市长大的儿子一根筋地憨直又固执己见。本来,我以为我不动声色就能遏制住小外甥内心那种沾了“小便宜”就卖弄的狂喜,接下来再慢慢诱导他怎样处理这一块钱。可是,还没等到看我反应,他却抑制不住去向哥哥“显摆”了,使事态迅速蔓延成两个孩子在面对这枚小小“硬币”时的狼烟四起。
“妈妈,你去把他的钱要过来!还回去!”这时,儿子已经冲进厨房来命令我了。“我不是偷的,是捡的!”小外甥也声嘶力竭了。面对这种阵势,我不得不硬着头皮出面解决了。“儿子,你大声嚷嚷什么呢?有事要说事,大声嚷嚷很不理智呀,你可是个男子汉了。”我必须先拿自己儿子开刀。“必须把钱还回去!”儿子见我并没有向着他,更急了。“这钱是谁捡的?”“我!”我的话音还没落,小外甥就大声应道。“儿子,这钱是弟弟捡的,对吧?”“谁捡的,也必须还回去!”儿子并不知道我葫芦里要卖什么药,还是很强硬地在嘟囔。“你征求弟弟意见了吗?怎么处理这一块钱。你在命令弟弟,对不对?弟弟捡了这一块钱,还没想好怎么处理呢,对不对,龙龙?”我转脸问小外甥。这一次,小外甥没有做声。
可能,他还真没认真想过该怎么处理这一块钱,若在老家,也许这一块钱早就变成了他和他那几个小伙伴口中的零食了。这时,屋子里出奇地静下来,两个孩子都不做声了。
“这一块钱,到底怎么处理呢,孩子们?”我带头走到客厅里,在沙发上坐下来,扭头郑重其事地跟俩孩子商量。“还回去!”我儿子头也没抬继续固执己见。“那么,儿子想过没有,去还给谁呢?这枚硬币就在取水机边上捡到的,是谁粗心丢了它呢?你能找得到吗?”“大姨,你说怎么办吧,我听你的。”小外甥比较聪明,把球踢到了我这里。“龙龙,你打算怎么处理这一块钱呢?”“大姨,你说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我把钱给你。”说完,把那一块钱放到了我手上。
这就好办了!我在心里长舒了一口气。“这样吧,孩子们。我给个建议,你们看可行不可行,怎么样?首先,我表明我的一个看法。龙龙,我支持你哥哥的意见,不是自己的东西,咱们是不能要的。再一个,既然,这一块钱已经没法还给真正的失主,那么,咱们把它交给更需要它的人怎么样呢?明天就是周末了,我带你们去寻找真正需要它的人,比如说回不去家、吃不上饭的街边上那些乞丐?”“那些乞丐有好些是假的,净来骗钱的!”我的话音刚落,龙龙就跟上了我的话头嘟囔。
我瞬间无语。“龙龙,这次,大姨得批评你了。这一块钱是用来表达善意和爱心的,对不对?既然是这样,你就不能去想你给予了的人到底是个真乞丐还是假乞丐。你只表达了自己的爱心就够了!”我一下子板起脸来。“当然,咱们要尽量擦亮眼睛看仔细,要把这一块钱给了真正需要它的人。”虽然,勉勉强强算是平定了风波,我的内心却早已是心力交瘁、狼狈不堪了。
现在,一块钱可以交给警察吗?还可以让孩子重返童真去交给警察叔叔吗?那么,街边的行乞者又有几个是真正无路可走之人?是否如孩子所说假多真少?又有多少人,还可以还原到不再计较受着的真与假,只单纯、平静、坦荡地遵从内心趋向维持着纯净自然的本位主义?
这枚硬币,被两个孩子盯视,好似承接着什么重大使命,安静地躺在我的手心里,越来越沉......
(此文重修于2020年12月22日,原于2012年,彼时,外甥12岁,儿子13岁。如今,外甥已经工作,褪去了儿时的“小聪明”,成长成了一个有见地、大气、懂事的青年。当年的那个周末,两个孩子每个人手里都拿到了五个一元硬币,认真地一枚一枚放进了商场的捐赠箱里,投掷时,两个少年的脸上洋溢欢快的笑容……)
王瑞敏,女,47岁,医学硕士。爱好广泛,尤喜文学创作。1993年在《石家庄日报》文艺副刊发表处女作《耳环》,之后在《杂文报》发表《潘家狗》,并陆续在《燕赵都市报》、《现代护理报》等数家媒体发表散文、杂文、小品文等几十篇。因特殊原因搁笔数年,今重拾弃笔,再书文字。人生座右铭:只要想走,便一定有路。
古城文化界
努力打造以纸刊,微信平台为一体。积极传播正能量,创办宗旨“立足古城,放眼八方,推介精品,惠及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