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活着还没死,王安石就直接将儿媳改嫁,他为何如此迫不及待?

儿子活着,还没有死,作为父亲就直接将儿媳给改嫁了,这种事不说放在古代了,就是放在当下都是匪夷所思的,难道这个父亲脑袋秀逗了,竟然会有人做出这样的事?你还别说,还真有人这样做,而且还是历史上一个有头有脸的大人物——王安石。作为北宋宰相的王安石,就在儿子活着还没死,就直接将儿媳给改嫁了。那么,王安石为何如此迫不及待地做这种匪夷所思的事,这其中到底有什么难言之隐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段鲜为人知的有趣历史。

王安石的这个儿子就是他的长子王雱,作为王安石的儿子自然不凡,自幼聪慧,就是一个神童。据《宋史》记载,在王雱很小的时候,有人给他家中送来了一獐一鹿关在同一笼子中。当时,客人为了考考王雱,就问他如何辨认出这两种动物。

众所周知,獐与鹿本来就长得很像,一般人都很难辨认清楚,更何况当时也没有动物园,王雱也没有见过这两种动物,想要正确地认出这两种动物也就只能蒙了。然而,神童就是神童,王雱思索片刻后,机智地回答道:“獐边者是鹿,鹿边者是獐”。王雱的这种答案,出乎所有人意料。一时间,王雱名声大作,有了“神童”之称。

这位神童就是不一般,20岁就中了进士,正式步入了仕途。王雱豪气冲天,才高志远,积极支持其父王安石变法,而且还是一个十足的激进派。一日,王安石正与程颢在家中对坐议事,两人正在为变法发愁,新法遭到了保守派的阻挠,一时间推行不下去了。王雱在得知情况后,直接建议将反对变法的韩琦、富弼的头给砍了,新法自然就没有人阻挠。王安石和程颢听了认为王雱的做法不对,认为他还是孩子,大人议事,小孩退去。王雱有心支持父亲变法,但是父亲并不听自己的建议,只能怏怏不乐地走了。

王雱豪气冲天,睥睨一世,不想做小官,想要做一番大事业。理想是美好的,但是现实是残酷。由于他做事过于激进,父亲王安石不认同他,没有给予他应有的支持,再加上保守派的排挤打压,王雱的仕途并不顺利,郁郁而不得志。长时间的压抑,最终却酿成了悲剧。据史书记载,王雱患了心疾古人说是失心疯,按我们今天的说法就是抑郁症等精神病。

王雱在患病之后,直接不能上班了,他的举止各方面都非常反常,最突出之处就在于他对待妻儿的态度上。当时,王雱的妻子萧氏为他生了一个儿子,众人应该皆大欢喜才对。然而,王雱却高兴不起来,他左看看右看看,就是认为这个孩子不像自己。据《东轩笔录》记载,王雱认为自己的儿子“貌不类己,百计欲杀之”。

于是乎,王雱就疑神疑鬼的,整天各种作,最后的结果是自己的儿子被他折腾死了。这还没有完,随后王雱又折腾自己的妻子萧氏,甚至还经常家暴,萧氏整天以泪洗面。王安石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既心疼自己的儿子,又担心自己的儿媳被折腾死,就罪过大了。

王安石是一个明白人,为了避免自己的儿媳重蹈孙子的悲剧,就力劝自己的儿媳改嫁,早日脱离苦海。按理说,最简单的做法就是让自己的儿子写一封休书就行了,但是王安石却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看了直接为自己的儿媳萧氏选择了一位好夫婿,并且还相当隆重地将王雱妻子庞氏“嫁”了出去。

王安石之所以这样做,还是因为他的善良和格局。古代休妻并非是儿戏,男子要想休妻,除非女子犯了“七出”之条。七出也称“七去”,据《大戴礼记·本命》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不顺父母去,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淫,为其乱族也;妒,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为其不可与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盗窃,为其反义也”。

这七条条条都非常恶毒,一旦女子被休妻,就彻底坏了女子的名声,根本就活不下去了,这简直就是在逼自己的儿媳去死。王安石不愿意让儿媳萧氏背上被休掉的恶名,这才选择了直接将为儿媳选夫,将其嫁了出去,顾及了两家的脸面。在儿媳出嫁后不久,王雱于熙宁九年(1076年)抑郁而逝,年仅33岁。

这就是史书中记载“王太祝(王雱)生前嫁妇”。王安石此举,受到世人的交口称赞,一时间传为美谈。说实话,在那个时代,王安石能做到如此这样,实属难得,试问天下有几人可以做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