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和于若木婚后给同一人写信,都说“相差太远”,外人却表羡慕

“你和陈云同志在年龄、职位、生活经历上相差那么大,你们是怎样处理这个矛盾的?”

于若木和陈云结婚后,有人曾这样问于若木。

此问并不奇怪,两个身份悬殊的人在一个屋檐下生活,足以引起人们的好奇。

事情得从头说起。

1937年12月,过度疲劳的陈云在一次出席中央政治局会议后鼻子流血不止。陈云以前在阿拉木图工作,犯过流鼻血的毛病。因为身体比较虚弱,加上长期劳累,流鼻血常常发作,陈云都看作是小问题,没放在心上。

可这次鼻血流得特别猛,组织上不得不为陈云的个人健康考虑,准备选派一个人护理陈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得到指示,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秘书长邓洁便到陕北公学五队去物色人选。五队是女生队,队里全是全国各地奔赴延安的女青年。

五队支部了解到邓洁的来意后,慎重研究推荐了于若木。理由十分充足,于若木是中共党员,已有2年党龄,历史清楚,政治品质可靠。

邓洁找于若木谈话。于若木主动谈起了对陈云的印象,一共3次。一次是陈云即兴演说,口才超群,让学生们钦佩不已,津津乐道了好长一段时间。另一次是陈云把香烟分给众人吸,于若木觉得陈云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再一次是陈云作报告讲延安应敞开大门欢迎广大革命知识分子,给于若木留下了极深极好的印象。

可是让自己去护理陈云,于若木还是有些胆怯。她想,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学生,从没学过护理,恐怕难以胜任。

邓洁宽慰于若木说,你在政治上可靠,组织上才派你去。这样,于若木到陈云身边,做起了护理工作。

刚到陈云那里报到,陈云不但问了于若木的经历,还介绍了自己,两人有了初步认识。

陈云住在窑洞里,于若木在窑洞门口摆一张办公桌,值班,帮着陈云传话、喊医生、滴鼻子、处理杂事。

一天,陈云问于若木,有没有爱人,谈没谈过恋爱。于若木好一顿害羞,回答“我还不懂”。陈云似乎得到了鼓励,小心地说,我也没有爱人,你愿不愿意和我交个朋友。

“我是个老实人,做事情从来老老实实,你也是个老实人。老实人跟老实人一起能够合得来。”

陈云用一番“老实话”,拉近了和于若木的距离。

对于若木动了心的陈云,把事情做得很实在。他把于若木在陕北公学男生队的二哥于道源请来,向于道源征求他对二人婚事的意见。于道源深知陈云的名声和为人,表示完全赞成。

1938年3月,陈云和于若木在延安结婚。

于若木的大哥于道泉在伦敦。婚后一年,于若木给大哥写信,详细介绍了她和陈云的婚恋经过及现状。她写她们小家庭的生活状况是陈云在工作,她在学习。陈云住机关,于若木住学校。每星期六,于若木到陈云那住一天,称为“住礼拜六”。

两人住一起的晚上,陈云会给于若木讲党史。“陈云同志在洞房给于若木上党课”,成为当时中央组织部的佳话。

“老师”和“学生”结婚,“学生”免不了有些自卑心理。

“后来,病人与看护的关系转到了夫妇的关系。虽然他大了我14岁,但是我对自己的婚姻很满意。他是一个非常可靠的忠实的人,做事负责任,从不随便,脾气很好,用理性处理问题而不是感情用事。所不痛快的是两人能力地位相差太远,在他面前愈显得自己的幼稚无能。”

于若木在给大哥的信里,高度赞美了陈云,并透露出自己内心的不痛快,乃是“能力地位相差太远”。于若木还向大哥提出了一个请求,希望大哥在能力所及的条件下,送陈云一支钢笔。

明明觉得和丈夫有差距,于若木不是想着让丈夫等等她,而是盼着丈夫更进一步,拥有和身份匹配的钢笔。于若木对丈夫的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深沉的伟大的爱。

于若木对陈云的爱,体现在对陈云工作的支持上。于若木对陈云工作的支持,却是对陈云工作的从不过问。有人到家里找陈云汇报工作谈事情,于若木总是回避,躲到外面。

于若木担任过陈云的机要秘书,几十年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即是工作中的事情,陈云不说,于若木绝对不问。

于若木对陈云的爱,还体现在陈云身体的关心上。一般外人到家里找陈云,于若木都是回避。但只要医生来家里给陈云看病,于若木一定在场。

陈云抽烟的时候,抽得很厉害,1天2包,手指头都熏成了褐黄色。于若木给陈云讲解抽烟的害处,为陈云制定了少抽烟逐渐戒烟的计划。陈云慢慢把量减下来,从1天2包减到1天2支。到后来,陈云觉得1天2支没啥意思,干脆不抽,彻底戒掉。

戒掉烟后,陈云的体重增加了,身体也不像以前那样怕冷了。晚年的陈云说,他能长寿,得益于戒烟。还有句话,他放在心里没说出来,那就是他能戒烟,得益于于若木。

于若木非常关注营养问题,她根据陈云的身体状况为陈云制定了食谱,虽然普通但很有效果。陈云的早餐主要是面包、果酱、黄油、豆浆,午餐是一荤一素,晚餐是豆制品、蔬菜、大米饭。

称米定量吃饭,陈云的饮食方式可以说走在了同时代人的前列,这都得益于于若木的食疗方案。所以尽管陈云的身体底子不好,但直到七八十岁,陈云依然步履轻盈,气定神闲,思维敏捷,精神健朗。

对自称“能力地位相差太远”的妻子于若木,陈云是怎样看待的呢?

其实在于若木给大哥于道泉写信前一个星期,陈云也给大舅子于道泉写过一封信,同样提到了“相差太远”。

“我是江苏人,出身于贫苦的家庭,5岁时父母均去世,靠舅父而生。自高小卒业后无力继续学业,即在上海书店做学徒7年有余,此后10余年东奔西走直至如今。前年冬由欧返国,病中与陆华认识,于客岁3月结婚。我们在政治与性情上一切均很合适,惟年龄相差太远,今年我已35岁。”

陆华就是于若木。于若木担心自己的能力赶不上陈云,陈云却在担心自己的年龄比于若木大出太多。

事实证明,他们的担心都是多余的。陈云说他和于若木很合适,于若木说对婚姻很满意。看来深深爱着对方的人,都会觉得对方无比美好,而自己总有一些不足。

这也许就是保持婚姻幸福的秘诀。看到这对幸福的夫妻,有外人用十分羡慕的口吻说过:“于若木是怎么搞的,和陈云同志的关系那么融洽和谐!”

于若木回答说原因很简单,她和陈云除了夫妻关系、师生关系和上下级关系,还有一层同志关系。同志同志,志同道合是也。夫妻两人有着共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和共产主义理想。

“他总是循循善诱,不断提高我的思想和觉悟水平,逐渐弥补我们之间因年龄、职务、生活经历的不同而造成的差距。我欣赏他的智慧和工作的果断,更敬重他那像水晶一般透明的党性和人格。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的家庭生活自然是融洽和谐的。”

不得不说,于若木给出的答案,是非常简单的,但往往也是很多夫妻难以做到的。丈夫帮助妻子,妻子敬重丈夫,彼此给对方营造一种宽松友爱的环境,想吵个嘴都很难啊。

当年于若木照顾陈云不到1个月,却让两个人因情生恋,在一起幸福地生活了一辈子,真是人间佳话。邓小平为此作了一首诗:“千里姻缘一线牵,鼻痛带来美姻缘。”

不过,于若木把她的爱并没有全部给陈云。1996年陈云逝世那天,于若木想到了另外一件事,她给高英打电话说,明天有个营养方面的会议,让高英代她参加,做好录音和记录,回来放给她听。

高英是于若木从事全民健康事业的身边工作人员,她说:“从那天起,我对这位老人加倍崇敬。”

于若木是以64岁高龄步入营养学领域的,白天工作,晚上自学各种营养书籍直到深夜1点。

于若木提出过一个建议,“营养应成为国策”。我们今天常听说学生营养餐,要知道,是于若木倡议成立了学生营养促进会,还主动捐钱设立学生营养餐,倡导推行学生奶计划。

正像陈云给于道泉写信表明的“为中华民族之最后解放而苦干”的心迹一样,于若木也在用自己的大爱表明着为亿万人民健康大事而奉献的心迹。

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长篇人物传记《魅力陈云》,于若木题词:“魅力陈云,永远怀念”。

值得我们怀念的,不只陈云,还有于若木,还有他们甜蜜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还有他们向上向善的追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