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8美好新疆游二——吐鲁番
8月10号深夜回到乌鲁木齐,一天的疲惫,稍做洗漱,就呼呼入睡了。第二天醒来,发现刘姥姥进了大观园。
硕大的、装备豪华卫生间不说,开开房门不见走廊,是一间客厅,客厅内还有一套房,像进了迷宫一般。从来没有住过如此奢华的套房,又一次让某人坐立不安。
早餐后驱车前往令人向往的吐鲁番。(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那熟悉的歌声再次响在耳边。
新疆火焰山是吐鲁番最著名的景点。其位于吐鲁番盆地的北缘,古丝绸之路北道,主要由中生代的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的赤红色砂、砾岩和泥岩组成。当地人称它为“克孜勒塔格”,意即“红山”。
火焰山古称赤石山,位于吐鲁番盆地的北缘,古丝绸之路北道。呈东西走向。
火焰山,维吾尔语称“克孜勒塔格”,意为“红山”,唐人以其炎热曾名为“火山”。 山长100多公里,最宽处达10公里,海拔500米左右,主峰海拔831.7米。
火焰山童山秃岭,寸草不生,飞鸟匿踪。每当盛夏,红日当空,赤褐色的山体在烈日照射下,砂岩灼灼闪光,炽热的气流翻滚上升,就像烈焰熊熊,火舌撩天,故又名火焰山。
吐鲁番盆地光热资源丰富,年日照逾3000小时,大于或等于10℃年积温5000℃上下;夏季炎热,6~8月份均温38℃以上。吐鲁番市郊极端最高气温曾达49.6℃。
与火焰山荒山秃岭形成强烈对比的是那一条条穿过山体的沟谷,沟底大多清泉淙淙、绿树成荫,形成条条狭长绿洲。其中最著名的河谷当数葡萄沟,此外,还有桃儿沟、木头沟、吐峪沟、连木沁沟、苏伯沟等。
葡萄沟是火焰山山谷中最大的一个沟谷,她像一条绿色的丝带,飘逸在盆地中央。葡萄沟是国家5A级名胜风景区,这里是一处幽静的避暑、观光、旅游胜地。每年都有几十万游客来这里观光旅游。
吐鲁番市的葡萄沟坐落于吐鲁番市东北部。吐鲁番市位于天山东部博格达山南麓,吐鲁番盆地中心,市区距乌鲁木齐市184公里。市域南北长约262公里,东西狭窄不规则,最宽处约90公里。位于吐鲁番市区东北15公里处的葡萄乡,距城市中心10公里,海拔300米。
葡萄沟系火焰山西侧的一个峡谷,南北长8公里,东西宽0.6-2.0公里,沟谷狭长平缓。沟谷西岸,悬崖对峙,崖壁陡峭,犹如屏蟑。沟内,溪流环绕,水质纯净。
在葡萄沟里,您不仅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景观、还能品尝到世界上最甜的葡萄。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远离海洋,是大陆性气候。这种气候冬冷夏热,雨量少,气候非常干燥;晴天多,日照充足。虽然气候干燥、降雨少,但由于日照充足,使高山冰雪消融,给农作物输送来宝贵的水。白天温度高,可以加强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有利养分的积累。夜间温度低,农作物的呼吸作用减弱.减少了养分的消耗。因此,瓜果、蔬菜长得特别大也特别甜。
风景秀丽的葡萄沟,以盛产优质葡萄而闻名中外。2014年沟里种植葡萄415.6 公顷,生产鲜葡萄11601吨。
这里主要种植无核白葡萄,还有马奶子、红葡萄、喀什哈尔、日加干、琐琐等 13个品种。
这儿的葡萄呈球形、卵形、椭园形等,有的葡萄晶莹如珍珠,有的鲜艳似玛瑙,而有的绿若翡翠。
那五光十色、翠绿欲滴的鲜葡萄,令人垂涎不止。尤其是这里生产的无核白葡萄、皮薄、肉嫩、多汁、味美,营养丰富,素有“珍珠”美称,其含糖量高达20-24%,超过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葡萄,居世界之冠。用无核白鲜葡萄晾制的葡萄干,含糖量高达60%,被人们视为葡萄干中的珍品。
好客的当地朋友给我们送来10多个品种的葡萄。有当时吃不能放过夜的,又有可以存储,过几天再次吃也无妨的。有红的、绿的,长的,足足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完整的葡萄专业课。临走还带走一大包。
葡萄沟已经开发成国家的五A景区。除了成排的葡萄架外,葡萄沟还能领略到葡萄沟里维吾尔族姑娘、小伙儿的热情舞蹈、惊险刺激的达瓦孜表演、正宗的新疆美食。
在葡萄沟溪流两侧,葡萄架遍布,葡萄藤蔓层层叠叠,绿意葱葱。四周是茂密的白杨林,花草果树点缀其间。
为中外宾客开辟的游览场所,依山旁水,安静、幽雅,景物天成,数条葡萄长廊深邃、幽静,有的游客信步葡萄架下,仰首尽情观尝珍珠般的葡萄,有的游人坐在葡萄架下品尝鲜葡萄。
长廊尽头碑石上葡萄沟三个鲜红大字,格外引人注目,游人争先恐后在此照相留念。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史记》中称“井渠”,原文是:“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颓以绝商颜,东至山岭十余里间。井渠之生自此始。”
坎儿井博物馆全面介绍了新疆坎儿井的昨天、今天和未来。
坎儿井水利系统不仅仅是中华文明体系下一个灿烂的文化成就,更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坎儿井的兴盛是建立在吐鲁番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同时坎儿井也见证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几千年前我们的前辈就发明了在沙漠环境下的输水技术。通过地下管井,可以把水输送到遥远的缺水的地方。更难能置信的是几千年前的地下工程现在还在良好运用,这更让我们这些工程界人士汗颜。
古代称作“井渠”。坎儿井的主要工作原理是人们将春夏季节渗入地下的大量雨水、冰川及积雪融水通过利用山体的自然坡度,引出地表进行灌溉,以满足沙漠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不同地的坎儿井在具体构造上均有其不同的地域特点,但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坎儿井系统包括了竖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面渠道)和错现(小型蓄水池)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在该原理下运转的坎儿井流量稳定,且能保证井水自流灌溉。
坎儿井的构造原理是: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打一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
坎儿井是一种结构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统,它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组成。
龙口是坎儿井明渠、暗渠与竖井口的交界处,也是天山雪水经过地层渗透,通过暗渠流向明渠的第一个出水口。
暗渠,又称地下渠道,是坎儿井的主体。暗渠的作用是把地下含水层中的水会聚到它的身上来。大部分是在地下挖掘,因此掏捞工程十分艰巨。
竖井是开挖或清理坎儿井暗渠时运送地下泥沙或淤泥的通道,也是送气通风口。暗渠流出地面后,就成了明渠。
坎尔井又一次让我们体会到古人的先进、文明。为我国的古文明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