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州杨氏四修家谱序---勇公序
小时候总是从父辈口中听到“世泽永延……”,听说“九道河”,但父辈们也只大概记得家谱里的辈分,仅仅记得那么几句,他们也只是听说过有家谱,但从来没有真正见过。“家谱”从小便萦绕在心中,每当父辈们提起但激起内心的期待和好奇,迫切的想知道自己从哪来,可能那就是一种归属感吧。这样的情绪一直留在心中,直到幸运的考上广西医科大学,知道了网络,便兴奋的上网,希望在网络上能够找到,是时候看到“泽”字在其中,兴奋的点开网页,却是一次次的失望,有时候甚至怀疑父辈们时常念叨的那几句是不是错误的呀?时光慢慢流逝,2007年我幸运的考上了中山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开始了在广州的三年生活,在学习、工作之余,寻找家谱是心中一直牵挂的事,“九道河”“杨姓”“世泽永延”等关键词都在网络上搜索过,最终都没有结果。
2010年毕业到重庆工作,每一个医学生心中的“协和梦”也一样在我心中,一边应付繁重的工作一边准备考博,一心想去北京闯闯。转眼到了2011年,考博真正提上日程,每天上班、看书,生活也算充实。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打开计算机,再次输入“世泽永延”,在一堆杂乱的信息中,发现了熟悉而陌生的“世泽永延”,而且后面留有联系方式,就这样兴奋的加入了“和州杨氏四修家联络群”,认识了杨世灿爷爷,被他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染。接下来非常兴奋的打电话回家,报告这个喜讯。在群里认识了很多亲人,在杨世灿爷爷的号召和努力下《三修》顺利的扫描,当我从群里下载下来以后,紧紧的盯着计算机屏幕,生怕漏掉,一遍一遍打电话回家问爷爷、奶奶的生辰,仔细的在《三修》里面寻找,最终找到了,兴奋的打电话给父亲,有一种“到家”的感觉。
《三修》扫描完以后就是《四修》的编纂了,内心非常想实实在在的去帮忙搜寻数据和整理,但考博的日期也越来越近,所以在群里发言的次数少了,但还是喜欢看看大家的发言,而且高兴的是群里的人越来越多。到了2012年,杨世灿爷爷让我为《四修》写个序,当时我得知这个消息后不敢相信,以我的辈分和资历哪有资格给《四修》写序,当得知世灿爷爷的用意后我诚惶诚恐地接受了。但接下来的考博失利着实让我消沉了一段时间,写序的事情也被搁置了,在反复思考后觉得还是自己的水平不够,尤其是英语,接下来的日子就去报了雅思培训班,周末都去上课,虽说辛苦,但有收获。
结合我自己学习的经历,想跟还在上学以及即将上学的杨家后人们分享一点我的经验,这也是世灿爷爷的建议。一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20年,研究生之前都算不上好学校,小学是村小学,初中是乡里的初中,高中是镇上的高中,大学也是个普通的医学院校,成绩在班里一直是中等偏上,自己和父母也算能接受,毕竟中等还偏上,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自己的学习很被动,加上家在农村,父母给予的帮助也有限,教育的时候也都是以“吓唬”为主,很少鼓励,即使考上大学,也属于内向、腼腆、缺乏自信的一类。有时候我会想,要是再让我读个高三,我肯定会考的很好,甚至“清华、北大”也不是没可能,但转念一想,我把这个劲头用在现在不是也很好嘛。没有好的小学、初中、高中,甚至没有好的大学都不要紧,只要努力,永远都不晚。相信自己是杨家后人,相信自己有聪明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永远都不要放弃,这也是世灿爷爷在古稀之年还要坚持编纂《四修家谱》所表现出来的精神。
杨勇(永)
2012年7月24 午后
于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