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故事】悠悠芦洪市古镇,听不完的故事和传说

【永州故事】悠悠芦洪市古镇,听不完的故事和传说

陈瑜

无数次走进芦洪市,无数次都在聆听古老的传说,尽管历经时代变迁,故事依然是那些动人的故事,传说还是那绵延不绝的传说,给人的感觉是神奇、动听、悠扬……

(一)悠悠历史诉沧桑

芦洪市,一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镇。从晋惠帝永熙元年(290 年)设零陵郡开始,东安境域从泉陵县分离出来单设应阳县,应阳县因县城(今芦洪市镇)位于应水之北而得名,县府设在芦洪市,至此百姓在这繁衍生息,人烟渐多。宋太宗(赵灵)淳化三年(992 年),东安邑令张大年为镇压农民起义,开始“芦洪置司”,即芦洪司。1949 年9 月6 日(农历八月十四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十二兵团四十六军一二三师四一0 团先头部队解放芦洪市镇,并于11 月,东安县人民政府将全县划为四个行政区,分别设立区公所,全县四个区,8 个乡,芦洪市镇属第四区南应乡。1995 年东安县撤乡划镇。

芦洪市地势北高南低,中间平坦,青山绿水环抱。后以1673米的高挂山为屏障,越城岭层层叠叠的崇山峻岭像屏幕一样高高地挂在北面; 左右有天子岭、大王岭与九龙山、金银山作护卫,两边的山岭余脉似龙盘如虎踞;前以老虎岭、太平岭为案台。卢洪市镇好像一张太师椅,稳稳当当地安放在后有靠、前有照、左右龙虎抱卫的山河交汇之地,这种“龙虎抱卫、砂水翕聚”的佳境,不得不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二)应水河畔道传说

应水河,亦名芦洪江,系湘江一级支流,发源于东安县与邵阳县分水岭的黄花山东麓,源头在邵阳的崇山峻岭,始为一脉细流,穿越峡谷密林,沿途汇聚无数山溪小涓,渐渐成了气候,流经大盛桥、新圩江,沿途接纳栗木水、大浪水、龙井水、龙合水、西涧水、南涧水,抵达古镇芦洪市的时候,温驯而舒缓,露出满面笑纹而来,经冷水滩区高溪市西南注入湘江。

相传远古时期,水神共工兴风作浪,使得大地到处都是洪水,舜皇便派大禹治水,大禹找到了共工大战了一场,最后共工打不过大禹,就逃到了芦洪市,化成九条龙,这九条龙分别躲进了九个相连的岩洞,于是人们就把这处岩洞叫做“九龙岩”

若干年以后,九条妖龙出来作怪,洪水滔滔,连大王岭也被淹没了,大禹知道这事后,立即派应龙将军来治水,应龙将军到芦洪市后,与九条妖龙又大战了一场,九条妖龙不敌应龙,又躲进岩洞里去了,应龙将军也是一条龙,他把爪子在地下一抓,抓出了一条河,让水流入湘江,人们为了纪念应龙将军,便把这条河称为“应水”。

(三)斩龙桥上听故事

千百年来,芦江就像一个淘气的小精灵,平静时舒缓温驯,溢彩流光,把一泓碧水奉献给两岸肥沃的大地。然而,芦江也有发怒的时候,每到春汛,特别是碰上十年未遇的洪患,山洪暴发,浊浪排空,洪水一泻而下,淹没村庄,吞噬成千上万亩的良田,尤其是傍依芦江的古镇芦洪市,每遇洪患更是在劫难逃。洪水侵入主街,人们在慌乱中用木板作舟,忙中转移人员和物资,其情其景不堪回首。消除洪患,已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心中的心病。在宋庆历年间,老祖先就在芦江河上修建了这个石拱桥,并在石桥的第三拱洞上面篆有斩龙王,斩龙王高举宝剑,骑在一条飞龙上,两眼圆睁,怒气冲天,名曰“斩龙桥”。其意就是降服妖龙,抑制洪患,保驾古镇人安宁。

斩龙桥长56米,宽2.2米,桥有3拱呈半圆形,拱与水中倒影相吻,呈现出三个浸入水中的圆月。桥面用青石板铺砌,两边有石栏石柱,每根石柱上雕有貌似仙桃的石垛。拱脚薄而尖,亭亭玉立。整个石桥全部用青石垛、青石板、青石砖筑成,每根石柱上蹲着一个雕技精湛、造型精巧的石狮子或石桃子。据说,有了这些石狮的护卫,每当暴雨山洪,兴风作浪的孽龙就不敢经过石拱桥。如果偶有瞎眼龙或胆大妄为的孽龙混水穿拱,桥上的石狮会奋不顾身砸将下去,必将孽龙砸死,保护桥身安全。历经900年洪水冲击依然屹立不倒,有诗赞曰:“斩龙桥上装宝剑,岂管洪魔来盖天。气势汹汹来到此,神剑一挥妖龙斩。”
   斩龙桥从建成那一天起,就是京城经长沙通往广西的必经驿道和兵备道,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敌我双方都曾在这里发生过激烈的争夺战。据说1945年,日寇入侵古镇,曾从飞机上投掷两枚炸弹企图炸毁“斩龙桥”,但未得逞。解放初期,白崇禧之部欲阻止解放军南下,投掷数枚手榴弹炸桥,结果仅炸毁了两根桥栏柱。

在斩龙桥左侧第七级台阶上还发现碑刻女书,碑长0.43米,宽0.34米,厚0.27米,重23公斤。上面的女书文字有五直行、四横行,二十余字和字痕,已能辨认出“东”、“分(婚)”、“大”、“笑”四个字。斩龙桥碑刻女书的发现,说明女书的书写并非局限于纸质和布质;女书流传的时间也不是一代两代的问题,而是一个世纪以上的事;女书流传的地域,也不仅仅在江永上圩江一带,而是在湘、桂、粤甚至更广大的地区。同时也打破了女书“传女不传男”的说法,女书的使用并不局限于女性,可能有着更为广泛的社会用途。

踱步斩龙桥,脚下光滑的石板发出跺跺的足音,就好像岁月的回音,一段段尘封的历史,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向我们走来。

(四)九龙岩里铭文章

九龙岩位于芦洪市东郊一公里处的九龙山下,九龙山四周峭壁如削,雄伟壮观,岩口东向,分大、小二入口,岩长约1公里,分9洞,洞与洞之间,均有小洞相通,仅供一人蹲伏而过,有一仄道可通山顶。岩洞口常年有风吹出,冬暖夏凉,洞口左侧有一奇石如怪兽守护。洞内石钟乳千姿百态,相传在八、九洞内,可见群仙聚会、饮酒、对弈的石桌、石凳、石盅、石筷、石汤匙、石棋盘。“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见愈奇,而道愈狭,故不能穷其游。”据明《一统志》载:“东安九龙岩,尝有樵者遇黄衣九士,谓之曰:'吾九龙居此久矣!’语讫,莫知所在。”据说昔有樵夫遇黄衣九老,各持藤杖,问其姓名住址,但言不远。俄而雷震晦冥,入岩不见。九老乃九条黄龙所变,故名九龙岩。北宋翰林学士王观游九龙岩诗说:“山寒蛰龙眠忽醒,黄衣九龙岩下行”。写的就是这个传说。

九龙岩亦有书法艺术宝库之誉,岩壁诗文,琳琅满目,四壁摩崖上共刻有宋代至清代石刻43方,其中宋代石刻30方,最早的一方为宋太宗淳化三年(992)东安县令张太年所题,距今已1100多年,记载了镇压农民起义(“平将寇”)和“芦洪置司”的重大史实。宋治平四年(1067)五月七日,周敦颐游九龙岩,题摩岩。据清光绪《东安县志》载:濂溪先生题记后,当地官员呈诸上峰批准,在九龙岩设濂溪书院,又名景濂精舍,岩下小溪更名为濂溪,近村同时改名为濂溪村。宋熙宁六年(1068)五月五日,蒋忱作《九龙岩记》,周敦颐书凡上石。寿圣院塑佛像。宋熙宁九年(1076)诗人陶弼游九龙岩,题诗。宋元丰三年(1080)曾布率家眷游九龙岩,题名岩壁。宋绍圣甲戌年(1094),零陵郡府判阮之武题诗九龙岩。宋绍兴元年(1131),胡寅、胡宁、胡宏题九龙岩。明万历三年(1575),东安县令黄岩题诗。其他如宋代经学大师胡寅、宋代权广南西路转运副使朝奉大夫马默等都留有题记。清嘉庆辛未年(1811),王渭题名九龙岩,此为最后一块石刻。1944年,侵华日军烧毁了九龙岩寺院。200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九龙岩石刻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传说九龙岩里的九条黄龙,每逢农历五月初五,就出来兴风作浪,危害百姓。而孽龙怕雷,故每到五月初五这一天,周围百姓纷纷投石岩中,使响声如雷,致龙不敢出,俗称“打岩”。这习俗一直沿袭至今,演变成当地一个盛大的民族节日——“打岩节”。宋诗人陶弼游九龙岩留诗:“岩有九龙卧未醒,此龙于物本无情。有能暂起为甘雨,洗我征南十万兵。”希望岩中九龙出世救民,但当地民间却并不希望岩里的龙出来,说这是孽龙,残害百姓的。

宋景佑初(1034),僧人元喜云游至此,见这里山青水秀,怪石嶙峋,古木参天,岩洞幽邃,乃在岩前建一寺院,一半在洞内,一半在洞外,取名“九龙庵”,后来成为有名的佛教圣地,常年香火旺盛,求神许愿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宋治平元年(1064年)。九龙岩寺赐名寿圣院。

宋代诗人郑文先游九龙岩时曾即兴赋诗:

一洞深如许,群龙潜此中。

门开天地秘,路险薜萝通。

访道来周子,安禅自喜公。

笑他同蠖伏,未取御长风

明万历东安县令朱应辰,尤其钟情九龙岩,在任三年,三度往游,并留诗三首。其中一首《古风》,抒发了他追怀往哲的感慨:

我游非寻仙,所思在先哲。

伟哉周夫子,磨崖未泯灭。

风月见光霁,径路留芳彻。

俯仰感慨生,最之敢云拙

清代东安籍诗人、席宝田之父席居正游九龙岩诗,则抒发了再度来游的的沧桑感:

二十年前此地游,豪吟狂饮斗风流。

自从细网千丝挂,遂把名山一笔勾。

古树依然青满眼,旧僧今已白盈头。

释家对坐如相识,应指灵岩劝少留。

众多先哲的足迹和碑刻,使它如鹤立鸡群,傲然雄踞于群岩之上。徜徉其中,仿佛在一条穿越时空的文化长廊与历代圣哲对话,又好像在缥缈万卷之内品味一部史书。

(五)美味佳肴东安鸡

“东安鸡”也叫“醋鸡”,起源于芦洪市,是一道历史悠久、驰名中外的美味佳肴,其味道独特,色泽鲜艳,肉质鲜嫩,酸辣爽口,肥而不腻,香、嫩、麻、辣、酸、脆六味俱全,被列为国宴菜谱之一,誉为湘菜之首。
  据史料记载,用于制作“东安鸡”鸡种源于芦洪市山林野生原鸡,自1000多年前就为芦洪市人饲养,历千年不衰,保持了野生原鸡的体形外观和肉质特征,以其色黄,皮滑、骨脆、肉嫩、香味浓郁等特点,为鸡禽佳品。

 西晋时叫“陈醋鸡”

西晋惠帝永熙元年(290)于应水之滨设立县治,叫应阳县,时任县令为县衙挂匾,举行了隆重的庆典仪式,召集各乡父老前来祝贺,请当地名厨操刀把勺,大摆宴席。按照当时风俗,正规的酒席到了第五道菜就是鸡肉,叫“鸡开口”。那一次的“鸡开口”吃起来有点酸,这一酸,酸开了食客的胃口。散席以后,县令把厨师叫去,问他怎么想到在鸡肉里放醋调味?厨师忙跪在地上说,:“大人恕罪!我不是故意的,当时很急,错把陈醋当料酒放了,无奈中为了除醋味,我立即加了一些花椒、生姜。下不为例,请县令大人恕罪!”县令笑起来,高兴地说:“恕什么罪呀!起来起来!大家都说这放了醋的鸡真好吃!我叫你来是要嘉奖你!”谁知一时巧合,竟创造了一道名菜。从此,“陈醋鸡”的做法就在民间传开了。

清末时叫“官保鸡”

清朝末年,湘军将领席宝田因镇压太平天国和贵州苗族起义有功,清廷诰封席宝田为光禄大夫,授予“太子少保”称号,深受朝廷器重。一次,曾国藩、左宗棠、刘坤一等到席宝田家做客,酒席中上了这道“陈醋鸡”,家厨为了增加鲜味,特在“陈醋鸡”里加了些陈年乳豆腐汁,这样做出来的“陈醋鸡”不但酸辣可口,而且香脆有余。曾国藩等人吃了,赞不绝口,左宗棠问及菜名时,席宝田本想说“陈醋鸡”,可又想到这名字太土,支支吾吾说不清楚。曾国藩插嘴说:“这是席官保家的特产,就叫'官保鸡’吧!”左宗棠、刘坤一附和说:“对!名将家里出名菜,官保鸡,好名字!”从此,这道菜就传到了宫廷。

民国时叫“东安鸡”

1926年第一期北伐,中国国民党著名爱国将领唐生智任北伐军前敌总指挥。北伐胜利以后,唐生智定居南京。为了庆贺北伐胜利,他在南京设宴招待他的部下和同僚,酒席间出了一道“官保鸡”。他的私人厨师是伍家桥人,在厨艺上更加讲究。首先选用的鸡必需是没有生过蛋的雌鸡,重量不超过一斤半;制作时火功恰到好处,保持鸡骨头里的血呈鲜红色;在刀法上,一只鸡除了内脏,一共切成十六块,摆在盘子里,正好是一只完全的鸡。部下和同僚吃过之后,都说,这道菜造型美观,色泽鲜艳,肉质鲜嫩,酸辣爽口,肥而不腻,食多不厌,香气四溢,营养丰富,香、甜、酸、辣、嫩、脆六味俱全。问这菜叫什么名,唐生智正要开口,在旁的顾伯叙提醒说:“家乡风味家乡菜。”唐生智马上说:“这是我们东安的特殊菜,叫'东安鸡’。”唐生智外交广,待客常以“东安鸡”做压席菜。郭沫若的《洪波记》也记载:抗日战争时期,唐生智在长沙水陆州的公馆里设宴招待了他,其中,东安鸡的菜味特佳。

1972年2月,美国总统访华期间,毛泽东设宴款待尼克松,席间也有东安鸡这道菜。尼克松边吃边夸,回国后,还大加赞赏东安鸡味道绝佳。很快传入南洋、北美、约旦、马来西亚、日本、新加坡等国。从此,东安鸡被列为国宴菜肴,为八大湘菜之首。

(六)老街风韵记忆长

芦洪市建有三条老街,六七百间店铺。第一条街为小街,进口是高地,由高到低,过斩龙桥后是21家街和十八家街。上街中间是关帝庙,其前有许多客栈和杂货店,下方开有糖行、粮行和客栈,巷子口是唐家祠堂,下街由唐家祠堂到石拱桥。第二条街为大街,为“Y”字形,分岔处为小埠头航运码头。这条街开有油行、纸行、米行、铁行、当铺等。第三条街为茅铺街,大多是商业旺铺,经营金银首饰、药材、百货、杂货等。三条街有三座庙宇、三个鼓台和戏台,每年的五月十三、八月中秋、九月重阳分别举办庙会,故有“三台故事五台戏”之说。

斩龙桥两旁的民居建筑,多为两层的木柱木壁结构的商铺或住房,青砖、青瓦、木板雕花门窗,过年过节时悬挂红红的灯笼,或大红大紫的对联、年画,或艾叶、菖蒲。河岸屋前屋后生长着茂盛的樟树、槐树、枫树以及各类乔木,最常见的乃是杨树、柳树,这两种喜水植物长得特别丰茂,尤其那千千万万的柳丝在微风的吹拂下,婀娜炫耀地垂挂河面,招惹得小鱼小虾嘻戏追逐,招惹得满河清波笑逐颜开,悠悠东流。

席宝田为修建席家大院,大量征集湘南甚至是全国各地来的工匠们,在官宅落成后,工匠们居住的工棚,被席氏家族整改成商铺、街道,街道宽约3米,上有瓦檐遮风挡雨,边有木条板凳供休憩,内为铺面商号经营,这便是著名的“半边街”。

主街道的中岐街于民国初年成立了东安县境内第一家丝绸染印作坊。该街道最繁华的时期系晚清同治年间至民国时期,其中,1928年由长沙搬迁而来的“廉溪中学”(永郡老八县旅居长沙的绅士为纪念周敦颐联合创立)进驻“应滨学堂”(今伍家桥中学),到1945年抗日胜利该校搬至零陵道县的这13年,因学校有永郡八县的学生以及家属,加之躲避战乱的外地人士来侨居,这里商贾繁华达到顶盛时期。

两岸现今保下来的一些古建筑,如当地有名的席祠、易祠、谢祠、蔡祠、唐祠等等。

芦洪应水楚江流 ,

两岸田园尽绿洲 。
天子高峰擎北斗 ,

大王神岭写春秋 。 

人来人往商场客 ,

车走车停官邸楼 。

博古而今寻旧迹 ,

九龙已渺洞仍留。

(0)

相关推荐

  • 湘菜东安鸡

    湘菜东安鸡

  • 闲说湘菜9 国宴名菜东安鸡

    闲说湘菜9  国宴名菜东安鸡 "东安鸡"号称湖湘第一菜,主要是因为它一直是国宴的主菜之一.1949年开国大典的国宴,主持者就将其列入主菜之一.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欢迎宴会 ...

  • 龙岩长汀古镇

    龙岩长汀古镇

  • 东安赋

    永州   王万荣 人颂东安,崇德尚武:舜歌南风,物阜民丰.地处湘江上游,扼守湘桂咽喉,连二区四县,通四面八方.山骨水脉,流岚如画:人杰地灵,炊烟若诗.八方风水,方方大利:四季风光,季季非凡. 东方胜域 ...

  • 【湖南省第二批历史文化名镇】永州市东安县芦洪市古镇:太多传说

    悠悠芦洪市古镇,听不完的故事和传说 陈瑜 无数次走进芦洪市,无数次都在聆听古老的传说,尽管历经时代变迁,故事依然是那些动人的故事,传说还是那绵延不绝的传说,给人的感觉是神奇.动听.悠扬-- (一)悠悠 ...

  • 芦洪市中学赋

    永州   王万荣 岩潜九龙,题摩崖而名胜:岭名天子,显大皇①之风度.狮子山下,校宇辉辉而龙腾凤舞:芦江河畔,书声琅琅而鸟语花香.崇文尚学之风,自古提倡:尊师重教之声,至今更盛. 一方沃土,三湘上庠:千 ...

  • 胡洪侠|听王石讲复仇故事

    十五年前"滨海深圳"团队去科西嘉岛采风,同行者有王石.邓康延.梁二平.姜威.洪海等人,还有我.某日大家自由活动,我在岛上古巷子里乱转,迎面撞上王石. "吃点东西.&quo ...

  • 【黑桃A】棠讲宅在家里抗疫情故事,内有音频可以听咱们自己的故事

    黑桃A 坐了二十多天的"月子",每天报道上街只有一例,天气真好,人们蠢蠢欲动,走出家门,走向街头.再坚持几天,就可以打开封锁门,人们载歌载舞,欢呼雀跃. 一个闷雷炸响上空,由于疏忽 ...

  • 来新市古镇旅游,最好是坐下来听听故事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随着文化旅游热的炽盛,前来新市古镇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每至周末或节假日,西河口两岸行人如织,熙熙攘攘,那种"车如流水马如龙&quo ...

  • 新市古镇,千古流传的“廉官”故事

    ‍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前面的话: 新市古镇的"孝道廉德"传统,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的道德模范之地.皇帝亲书立赏,朝廷为之授奖.北宋时期担 ...

  • 新市古镇《“朱泗治水”运河故事》采访片在拍摄中……

    ‍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新市古镇 <"朱泗治水"运河故事>采访片在拍摄中-- 作者:张明儿 这几天,政府专门为运河文化进行影视 ...

  • 清朝人写的一则新市古镇故事:新市狐仙(下)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清朝人写下一则新市古镇故事: 新市狐仙  (下) 原稿:(清)清凉道人  译文:张明儿 前接<新市狐仙(上)> 有一天,住后屋 ...

  • 清朝人写的一则新市古镇故事:新市狐仙(上)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清朝人写下一则新市古镇故事: 新市狐仙  (上) 原稿:(清)清凉道人  译文:张明儿 大约公元1741年左右,(乾隆六年至七年),新市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