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兰溪】 走进游埠古镇:静山故里茶馆闹
走进游埠古镇:静山故里茶馆闹
著名散曲《天净沙·秋思》里的一句“小桥流水人家”,诉的是元代戏曲家马致远的思乡情愁,却被无数后人用来形容江南水乡的特色。
游埠,因其为龙游县下游商埠而得名。自唐宋以来,它就是重要的水陆码头和物资集散地。唐初时,游埠就建有码头,有“钱江上游第一埠”之誉。明清时期,当地人烟稠密,商业繁华,一跃成为浙西四大名镇之一。清代时,此处油料作物丰富,榨油作坊遍布,故又称油埠。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栖息,在东晋义熙年间已成了水运商埠,唐代这里内有豪宅大院,外闻寺院钟声,已是邑西的一个集市。商周时代先民在此烧制陶器,建县前已为金、衢一带的一个埠头,住宅连片,并有寺院建在其中。建县初为太平乡属地,晚唐高僧贯休即出生于此,并在镇北和安寺出家。宋代开设有多处手工业作坊,并重修和安寺,奉敕改称为“兜率寺”。到明清时代,明万历年间正式称游埠镇,其时已是浙中的一个繁华商埠。镇上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是衢江下游繁华兴盛的重要商埠。清吴楷的诗句“洋港陲亭古渡头,往来是有客商舟”,就是见证。清末民初为游埠自治区,为区政权驻地,并成为商业和军事要冲。祝裕隆布号、协通当铺相继开业,并先后设立公立小学堂和邮政代办所。同治元年至二年(1862-1863)清军左宗棠部与太平军李世贤部激战于此,民国十五年(1926)北伐军在镇南击溃五省联军孟昭月部。民国元年(1912)游埠镇商会成立,下辖同业公会11个。民国二十三年(1934)成立游埠自治区,是时全镇有坐商212人,从业人员693人。此后,县政府先后在此设立警察事务分所和田赋征收处,抗战时兰溪直接税征收局也迁设于此。由于位于金华、龙游、汤溪四县要冲,是金衢一带农副产品的集散地,与义乌佛堂一起被称为金华府第二大名镇。抗战时期,杭州、绍兴及兰溪县城沦陷,商民纷纷前来避难,开店设摊,街市为塞,工商业盛极一时。建国后,1949年11月成立游埠区署,1950年6月改称区公所。1950年设游埠镇,1953年11月撤镇并入游埠乡,1958年9月以区所辖地域成立政社合一的游埠人民公社,1980年10月复称游埠镇人民政府至今。2002年8月公布为浙江省中心镇,2004年2月被列为全国重点镇之一。
古镇上,在郎六里至中山街、解放街、游埠溪一带约0.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曾商号密集,民国初年有店号数百家,不乏振源茧行、赵同昌烟店、祝裕隆棉布号、协通大当铺等大商号。建国后,由于公路交通发达,水运衰落,商业中心西移,郎六里一带的商号店铺大多废弃不用或入住居民。 而古镇遗存下来的大致格局是,郎六里古街、郎家路横贯东西,游埠溪、中山街、解放街纵列南北,形成二横、三纵的“世”字形格局,游埠溪呈“L”形转向东南汇入衢江,河边有古码头10多座。此外呈十字或丁字相交的小街巷尚有多条。在小巷深处,还分布着不少古民居、宗祠等建筑,白墙灰瓦,连绵成片,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着传统风貌与历史格局。
游埠古商埠的建筑形式也多样,尤其是十字、丁字路口的铺面,随街转折,立面丰富,斗拱、栏杆、柱础、马头墙等都显示出丰富性与传统性。许多商号如协通大当铺、祝裕隆棉布号等,规模之大、建筑之精、保存之完好,实为罕见。
游埠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在当地,游埠镇上的桥,有“五马归槽”的说法。原来,穿过镇中的游埠溪上,依次排列着潦溪桥、太平桥、永济桥、永福桥和永安桥五座桥。据地方史料记载,五座桥原是木桥,年代相当久远,几废几建,到了清代因为当地财力充实了,才先后改建成石桥。五桥横跨东西,相隔很近,都以黛青色的青石砌成,但建造风格迥异。
其中,太平桥最能见证游埠古镇的历史。太平桥横跨太平里和解放街。唐朝初期,它是一座雕梁画栋的廊桥,清道光二十四年,为了稳固和久远,当地老百姓筹集资金将木桥改建成了斧形桥墩双孔石拱桥。到抗日战争时期,驻军为了拒敌,提出炸桥方案,游埠商会毅然出资建造了桥头门楼,门楼日开夜闭,使太平桥逃过一劫。而逃过一劫的太平桥依然不太平。1999年初的某天中午,由于该桥年久失修,轰然倒塌,一对准备过桥去对岸洗衣服的母女不幸遇难。2006年夏,复建太平桥的工程开始动工。虽然名字依然叫太平桥,但显眼的现代砖石所砌成的石桥,怎么看都少了历史的味道。“五马归槽”的传说依旧浪漫。
另外,游埠古镇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名人辈出,如清光绪解元曹清泉、教育家曹谦、婺剧名演员江和义、世界摄影大师郎静山等。有老街和潦溪桥明清古建筑群2处,并有东晋义熙二年(406)建造的和安寺遗址、衢江古河道、郎静山故居郎六里等人文古迹。徽州会馆、保安电灯公司和方豫丰酱园等老字号商店旧址就在解放街居民区内。贯休纪念馆设在中山街居民区内。
2005年,杭金衢高速公路游埠互通口的建成,缩短了到杭州、上海、福建的距离。游埠新镇已城市化,宽阔的新街道已规划化,现代化的设施:通讯、医院、学校、家电、超市等等一应俱全。象征古代文明的古桥和象征现代文明的杭金衢高速公路在这里交汇,历史又赋予了游埠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人们相信游埠必将乘着“高速”的翅膀飞翔,这座江南古镇必将迎来生命中的第二个春天。
游埠镇不仅是千年古镇,又是浙江省十大中心镇之一。在镇政府前面写有“四面接轨兴古镇,三产并举立新城”和“打通外部,激活游埠、再造商埠”之句。在镇西南面,建有浙江省中心镇特色广场与游埠镇集贸市场,集文化、休闲、景观、商贸于一体。古镇游埠,交通便捷,工业发达,商贸繁荣,文化活跃,新房林立,人民安居乐业,各方面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再展宏图的新气象。
在游埠古镇,最令我值得回忆的是游埠古镇的茶馆。
古镇遗迹一块块在蚕食在消失。老街却依然如旧。
一个隆冬的早晨,游埠新区的热闹景象呈现眼前。早上8点多的时间,镇上的人流还未散去。在乡下,老百姓依然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于是,早上自然成了镇上最热闹的时候。
车来车往的新区,还不算镇上最拥挤的地方。从镇上的主干道和安路拐进永安路,才算进入游埠早上最繁华的地段。路两旁,不断有电瓶车停放进来,多得俨然是个车市。不远处的人群,如印象中小镇赶集时的样子,去的人撞上来的人,相互见缝插针,找着空隙逃离拥挤的人群。这番热闹的场景,天天在游埠的早晨上演。
茶馆是游埠人最古老的生活方式。老百姓常走的古街主要指解放街和中山街。解放街紧挨着古桥,离对岸的新区更近,所以比起中山街,它更有人气一些。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茶馆,多数集中在这条狭长的老街上。
这些都是旧式茶馆,它们是灰砖黑瓦的木屋,都泛着沧桑的黄颜色。茶馆一家挨着一家,中间还穿插着几间理发店。奇怪的是,茶馆没有具体的名字,但各自都有忠实的茶客。
踱进其中的一家茶馆,磨得黑里透亮的木凳茶几层层叠叠,一字排开的茶几上一整溜地放着陶瓷茶杯。还是早晨8点多,茶馆里已没什么人,零星地坐着的几位老人,都是没喝尽兴舍不得离开的人。据说,这里的茶馆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如今它们每天凌晨4点多开门,卖的茶每人5角到1元钱不等。
喝早茶、泡茶馆,是游埠男人的嗜好。每天一大早,小镇和附近村庄的人会拥向茶馆,他们不嫌环境简陋,有的干脆坐在屋檐下的一排石墩上,一样悠闲自在地饮茶,几近超脱。在喝茶的时间里,他们或与老相识叙谈农事、家事,或听听东村西村的新闻。等到太阳升高了,再各自散去,回家干活。有时,到了午后,有些人又折回这里,但数量不多。有些老人在店里已喝了几十年的茶,他们互看着对方长大或老去,茶馆就像一个万花筒,折射着每一个喝茶人的人生。
时代在变,部分茶馆的味道也悄悄发生了变化,成了棋牌室。沿着解放街一排老茶馆走到底,末尾的两三间茶馆里,喧嚣声不止,除了打牌的人,周围还站着不少看客。这样的茶馆,似乎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但它不被爱喝茶的老游埠人所接受,他们称之为“失了味道”,也不配称为“茶馆”。
看来,古镇上的生意人,早已融进了老街的气息里,享受慢生活。在许多人眼里,游埠古街的现貌,犹如上世纪70年代的街道模样。有人喜欢这份复古,有人感叹它的破败与停滞不前,生活在老街上的人,似乎早已看淡了这矛盾,自顾自悠闲地生活着。因为,生活要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