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第8讲

诗的结构和修辞

初2第3讲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这些内容:

一、什么叫押韵

二、什么叫韵部

三、押韵的规则

四、唱和

五、什么叫平水韵

六、什么叫中华新韵

在具体讲到这些之前,还有必要介绍一下律诗的结构和常用的写作手法。

一、什么叫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是律诗的基本骨架,在学习起承转合之前,我们首先做一个初步的简单的了解。在我们学习的七律和五律中,一共都是起、承、转、合四个步骤,起句是指1、2分句,承句指3、4分句,转句指5、6分句,合句是7、8分句。大家看杜甫这首诗:

沿溯非便习,风波厌苦辛。——起句(1、2两个分句)

忽闻迁谷鸟,来报五陵春。——承句(3、4两个分句)

岭北回征棹,巴东问故人。——转句(5、6两个分句)

桃源何处是,游子正迷津。——合句(7、8两个分句)

例1

在大家手中的有关律诗写作的书籍中,或者在网络上,有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这样的叫法,也就是指:起句(1、2两分句)为首联,承句(3、4两分句)为颔联,转句(5、6两分句)为颈联,合句(7、8两分句)为尾联。

首联:首就是头,在以后上课中会说起句,不直接说首联;

颔联:颔,下巴,也就是我们以后上课中说到的承句;

颈联:颈:脖子,也就是我们以后上课中说到的转句;

尾联:就是合句,最后一联,尾字就不解释了。

以上所举,不同的叫法而已,指的都是相同的东西,大家不必纠结。起承转合是从八个句子在律诗中的功能方面而言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是从八个分句在律诗中的位置而言。后者是一位蒙学家在教学的时候所使用的,为了是讲解起来更生动形象,更有利于孩子们的理解。实际内容并无差别。

二、什么叫上章下章

律诗有8个分句,四个步骤,为了以后讲课方便,我们把整首诗分为两个部分,其中讲起句和承句,合起来叫做上章,转句和合句合起来,叫做下章。这样分,主要是为了讲解起来更方便点而已。以我们上一讲的诗为例,上章下章的划分如图所示:

三、什么叫景语、情语

景语,就是对客观的景物来进行描写的句子;情语,就是对主观意愿进行描写的句子,包括人的主观意愿,以及人赋予自然界的物的一些主观意愿。唐诗中为了整首诗有层次感,在上章的时候一般采用景语,下章采用情语。具体下面的例诗中再做详细分析。

四、什么叫赋比兴

历史上有很多名人,如:刘勰、郑玄、朱熹等,都对赋比兴作出了自己的释义。他们的定义是不一样的。下面分别举出:

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所咏之词也。

刘勰:比者,附也;兴者,起也。比则蓄愤以斥言,兴则环譬以托讽。

郑玄:赋之言铺,直言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劝之。

朱熹,宋朝人,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一生刚正不阿,无意仕途。平生致力于著书立说、创办书院、讲学传道,是我国继孔孟之后的一代宗师。如果说孔子是中国早期儒学的权威代表者的话,那么朱熹则是中国后期儒学的集大成者。他著的书被元、明、清三朝代定为开科取士的必读之书;他的哲学观点影响我国封建社会末期长达600多年时间;迄今仍对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发展起到承先启后和无可替代的作用。

刘勰,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刘勰虽任多种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郑玄是东汉时期的一位经学大师。

以上三位名人的三种解释,各有各的内涵,但他们的外延重叠的部分不少。很明显的,刘勰和郑玄对于“兴”字的解释都有好的意思在里面。从他们生活时代来看,郑玄最早,是汉朝的;刘勰次之,是南北朝的;最晚的是朱熹,是宋朝的。所以,看得出来,郑玄跟刘勰的解释更为接近,但我们知道,唐诗是律诗的巅峰,只有后人才可以去总结前人的经验。因此,这里最值得我们借鉴的应该是朱熹的理论。而且,从以上解释来看,他的说法更清楚,更好理解。所以,我们中华慈善诗会,就采用他的定义。

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刘勰所说的“讽”,不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讽刺的意思,讽=言+风,“风”,就是诗三百的风,也就是风雅颂的风,一定不要理解为讽刺。讽刺之所以带有贬义,那完全是因为它跟“刺”搭配在一起了,并不是它本来的含义。

下面我们来看朱熹的一首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例5

这首作品的题目叫《观书有感》。这首诗从起句中“方塘”这个他物开始,引起了后面的所咏之词——“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认知(渠)才会清晰。这就是兴。

再来看李白的一首诗《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例6

这首诗很清楚,起句直接陈述的是李白在做一件什么事情,这就是赋。大家看清楚这句,“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里有个很关键的字——事,而不是物,而且是直言,没有拐弯抹角。这就是赋跟兴最大的区别。

比,用朱熹的话来说就是: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大家看清楚,这里有两个物,此物和彼物,所以,凡是说到比,必须是能够清楚说出两个物的,这两个物就是我们现代汉语里面所说的喻体(律诗中本身的物)和本体(要比的对象)。合句中的实比,必须有实物,这个实物是大家都熟悉的,看得见的物叫喻体,用它来比喻一个大家不知道具体情况的和不好描述的东西,这个被比物就叫本体。比如说,小姑娘长的很漂亮,人们不知道漂亮到什么程度,就说像花儿一样,这时候,人们想到已知的熟悉的花,花有多漂亮,小姑娘就有多漂亮,如此就使大家都明白了小姑娘的漂亮程度。这里,“花”就是喻体,“小姑娘”就是本体。喻体与本体相对,是比喻的一部分。喻体是对本体特征的有效并极形象的修饰。通常喻体与本体有着各方面的相似之处,这样说能把本体描绘得更加形象生动。光有一个物(喻体),而说不出比的对象(本体),或者光有一个本体,而没有喻体,都不叫“比”。

以上我们学习了什么叫赋比兴,这是律诗中常用的写作手法,我们可以看到,在唐诗中,赋比兴可以用在律诗的任何位置,而且,更多的时候,是兴中有比,赋中有比,这样的唐诗很多,由于时间关系,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从上面的三首例诗我们可以看出,朱熹的这个关于赋比兴解释,可以说是一目了然,虽然他生活的朝代距今800余年,但关于比兴的解释却是非常清楚的。他说比就是用这个东西去比喻那个东西。兴呢,就是先说其他的东西,通过先说的这个东西,然后再引领到所要表达的方面来。赋就是对一件事情进行平铺直叙。朱熹这个解释,800余年来并没有人置疑,即使在今天21世纪,同样被专家学者们所认可,认为这是最完整、最准确解释赋比兴的说法。

五、什么叫兴起比合

刚才我们已经说了什么叫兴,现在我们来说说什么叫兴起。起,按目前能看到的《说文》的释义,起=走+己;显然,《说文》这个结论的依据,与小篆的字型并不相符。小篆字型中,已和己,是完全不同的字型,区别很大,小篆中的“起”字,其右边的字,就字型来看,是已而不是己,因此,《说文》中释其为己,显然与小篆不相符。事实上,起字,按照小篆的字型来看,是走+已,而不是走+己。已,表示一个阶段的结束,但不是永远的结束。一个阶段结束再加上走,就是起字。这里的起包含有两个内容,分别是前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后一个阶段的开始。如:起动,起草,这也是为什么说起句在律诗中就有引领的作用的原因。

那究竟什么叫兴起呢?兴起,就是看到了一个他物,产生了兴趣(一个阶段结束),然后开始“走”---着手开始所咏之词(另外一个阶段开始)。简单地讲,兴起就是“感于物而后动”。这里的动就是动手写自己心里想写的东西。这就是兴起。

那什么叫比合呢?前面我们也说到了比,比合就是合句中有比,也就是说,在第八个分句中至少有一个物,除了字面意思(喻体)以外,还暗含着一个比喻的对象(本体),就是说合句中的物必须含有比,简称比合,比合又叫合比。

再来看一下刚才的例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例5

这里的“活水”(喻体)就是比喻新的知识(本体)。

再看下面一首: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例6

跟上面的那首诗一样,杜甫这首诗,合句的“浊酒”也不是简简单单的浊酒。我们来看看下面几段文字:

《三国志》卷二十七《魏书·徐邈传》~739~

徐邈字景山,燕国蓟人也。太祖平河朔,召为丞相军谋掾(yuàn),试守奉高令,入为东曹议令史。魏国初建,为尚书郎。时科禁酒,而邈私饮至于沈醉。校事赵达问以曹事,邈曰:“中圣人。”达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辽将军鲜于辅进曰:“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邈性脩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

《艺文类聚》卷七十二《食物部·酒》~247~

《魏略》曰:太祖禁酒,而人窃饮之,故难言酒,以白酒为贤者,清酒为圣人。

另:《全唐诗》卷一百八十二《月下独酌四首》

《月下独酌四首》其二: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从上面几段文字看来,浊酒,并不只是简简单单的白酒,杜甫在这里就是用浊酒来比喻自己,意思是说自己虽然命运不佳,穷困潦倒,但依然有着贤人的品格。浊酒(喻体),比喻的就是贤人(本体),这就是合比。

兴起比合是唐诗中最常见的一种章法。唐诗继承的章法很多,基本都是继承《诗经》的六义风赋比兴雅颂。当然,并不是全部的唐诗作品都是比兴,只是比兴作品数量第一多。在非比兴作品中,只要求扣回,并不要求实比。比如六义中的颂一类作品,就不是兴起,如唐诗中常称为“某和”的,这种作品非常多,这种诗通常是用庙祭,属于唱颂歌的那种,这个时候通常就不会用比,只是平铺直叙。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时代久远,很多唐诗,我们看不出比兴来,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我们没看到,就否认唐诗中兴起比合的存在,毕竟已经相隔一千多年,有些东西无从了解,也是很正常的。当然,也不排除这其中有些作者确实没有按规矩出牌,总之,我们在读唐诗的时候,有的诗词看不到兴起比合,也不足为奇,大家不要太过纠结。

六、什么叫实比扣回

刚才我们已经说了什么叫兴起比合,接下来就讲什么叫实比扣回。先要了解一下“实”的含义,打开韵典,查找实的解释,会得到如下答案:

会意。从宀,从贯。宀,房屋。贯,货物,以货物充于屋下。本义:财物粮食充足,富有。从这个解释可以看出来,“实”就是指的屋里的货物。所以,实,最初的时候,应该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屋子里的物,所以后来才有了实在、实物、充实等等。人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这就是一个最大的屋子,这里的万事万物,我们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看得见摸得着的,如:桌椅板凳,江河湖海,我们称之为实物。

2、看得见摸不着的,如:风云雷电,日月星辰,我们称之为半实物,还是实物范畴。

3、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如:喜怒哀乐,爱恨情愁,我们称之为虚物。

以上三类,在古汉语中,他们有个统一的名字,叫做物。现代汉语里,称之为名词。物以外的所有一切就叫非物或者非名词(现代汉语叫法)。因此,我们在说偶句的词性的时候,都是物对物,非物对非物,或者说名词对名词,非名词对非名词,都是可以的。这里的物就是实,跟韵典的解释完全吻合。

至于说现代汉语所定义的实词和虚词,那是完全从词性的角度来分类的,跟律诗就没有多大关系了。

下面我继续讲实比扣回。前面的讲义里,我们说了比,也说了实,那什么叫实比呢?很简单,实比=实+比。实比扣回就是在合句的后分句里要实比的同时,还要求扣回起句。扣,形声。从手,口声。本义:拉住,牵住。一篇文章也好,一首诗也好,从开头一直写,不能信马由缰,一直漫无边际地写下去,而是到最后,一定要回应前面,在散文和议论文中,这种手法叫做前后呼应,律诗中我们形象地称之为“扣回”。

继续引用刚才的两首例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例5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例6

这两首诗,前面我们对他们的合比做了很详细的分析,现在我们来看看他们分别是怎么扣回的。先看看这几张截图:

第一首诗中,塘中有水,这样扣回,很紧密,这个一目了然。

第二首中,相对而言就有点难了,起句中“风”是指的风伯,也就是风神,风伯和雨师是星宿中的两颗星,是掌管风和雨的神仙,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上天呢?答案是:非圣即贤,这样的人本来就是老天派到地面来的,换句话讲,这些是非一般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死后才能回到天上去。如:李白就是文曲星下凡。浊酒,我们刚才说了,比的就是贤人,贤人也不是一般的人,这就是实比扣回。

实比扣回是针对合句来说的,以上几首作品就是因为做到了实比扣回,整个作品才显得一气呵成,堪称完美。

除了这种用具体的物象作比以外,唐诗中还有一种比,就是用整个句子来比喻和形容。如“朝昏吟步处,琴酒与谁同。”后面一句就是形容能够分享快乐的人不多。大家自己在阅读的时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本讲提纲:

一、什么叫起承转合

二、什么叫上章下章

三、什么叫景语,情语

四、什么叫赋比兴

五、什么叫兴起比合

六、什么叫实比扣回

(0)

相关推荐

  • “风微烟满路,云渺水连天”——一首好律诗,要注意整体风格统一

    大家好.今天就不唠嗑了,因为私信箱积压严重,随意拿几首诗作看一下,尽我所能地给大家做个回复. 暮雨怀乡 暮雨长林远, 愁怀向故园. 风微烟满路, 云渺水连天. 浊酒早停杯, 音书又越年. 乡心何所寄, ...

  • 律诗第2讲

    平仄·入声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平仄和入声字. 一.什么叫平仄 平仄是中古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大约在隋末唐初才开始有的概念.平仄是根据声调有无升降变化来定义的,声调平直的,就是"平&quo ...

  • 律诗第3讲

    对·粘·替及其区别 首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一.什么叫平仄 二.什么叫入声字 三.如何巧记入声字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还是有关律诗方面的几个概念. 一.排律 律诗超过8句(10句及10句 ...

  • 律诗第4讲

    失对· 失替· 失粘·135不论246分明 上节课我们就说了可以根据"粘.替.对"的概念来排七律的四种格式,但是,排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偶数句(2.4.6.8)必须 ...

  • 律诗第5讲

    音节及音节的划分·三平尾·三仄尾 这节课我们继续讲律诗的概念: 一.节奏和节奏的划分 节奏,本意是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是自然.社会和人的活动中一种与韵律结伴而行的有规律的突变,是 ...

  • 律诗第9讲

    四声递用法 初2第4讲  上节课我们大家学习和交流了这些内容 一.什么叫起承转合 二.什么叫上章下章 三.什么叫景语,情语 四.什么叫赋比兴 五.什么叫兴起比合 六.什么叫实比扣回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四 ...

  • 律诗第10讲

    拗救 初2第5讲  上一讲的主要内容是: 一.什么叫四声 二.四声与平仄的关系 三.什么叫四声递用法 今天我们要一起讨论和学习"拗救". 一般来说,格律诗中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称为 ...

  • 律诗第11讲

    如何写起句和承句 初3第1讲  在初1.初2年级,我们已经学习和交流了律诗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下面我们开始今天的新内容.这节课,我们主要讲如何写起句和承句. 起句指的是七律和五律的第1和第2分句.一首 ...

  • 律诗第12讲

    如何写转句和合句 初3第2讲 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如何写起句和承句,总结如下: 1.起句的要求 (1)格式. (2)起句兴起. (3)选择符合主题的物象. (4)起句要用景语. (5)要直入主题,切忌 ...

  • 律诗第13讲

    写诗的十个步骤 初3第3讲 在前面的讲义中,我们已经对起承转合各步骤怎么写进行了详细的交流,总结如下: 1.起句要求: (1)兴起 (2)所选物象符合主题的要求 (3)直入主题,不拖泥带水 (4)景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