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豆瓣征友”到“两种自由”看:似乎都在真诚交流,依然无法实现对话是什么感受?

题图是在powerpoint搜索oasis跳出来的模版basis

我觉得还挺好看有艺术感的就用这个做系列题图吧

我的这篇推送触发点是

和菜头在「槽边往事」4.2更新的推送——

临时加更:难得正常人

推送中提到的这个人4.2也对这件事有回应,我放上豆瓣链接:

https://www.douban.com/note/799044497/

截图源自:https://www.douban.com/people/datong-utopia/

知乎他也有回应:

截图源自:https://www.zhihu.com/people/aceeca1

今天的推送如标题中的问句:

似乎都在真诚交流,也依然无法实现对话是什么感受?

我目前思考的过程中有这样一句话萦绕:

总有人从未意识到、或者是想过却还是不能接受:

另一个性别的人竟然是和自己一样平起平坐、会思考、会发声的独立个体。

这和前几天(3.28)伍尔夫逝世八十周年的文章多少有些关系:

伍尔夫:女性需要的两种自由

因此,在写这个标题的时候,我把“两种自由”放了进去,也算是对三联那句文案“我们所摸索的 她早已照亮过”一点致敬。

回到“征友”,我在今年年初的时候也给自己立了一个挑战:

2021挑战第四项:交一个新朋友

这篇文字里面的内容我也投稿到了一个公众号,也被选中刊登出来了。

如果我们比照一下我写的内容,以及对方写的内容,不是说文采,而是所写的内容背后所含的交友信息,其实就可以看出没有谁对谁错,只是给到读者信息量内容是有很大差异的。

这其实就回到了一个“征友”与“征婚”的边界线。

首先,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否定抨击任何人,也不是专门为“豆瓣征友”的这个主人公写的,只是由此引起我的一些思考,我觉得对于订阅我公众号的人,无论性别认同是男是女或者是别的,在什么年纪,都不妨可以在这大好春光里来想想、也可以和人谈谈,你觉得、ta觉得:

什么是交友?

什么是恋爱?

什么是婚姻?

我可以在这里给出我目前的观点,但我想阅读我公众号的读者应该都是带着脑子的,不会觉得这就是标准答案,我这就是自己的个人看法而已。不过也因为这是我的个人公众号,所以我当然可以大写特写、充分表达我的观点与依据。

其实上上周日的时候我们在周末对谈就有涉及一些:

婚恋观念 | 周末对谈音频节目podcast

在我这里,这三者的关系是这样的:

成年人之间要建立专业之外的个人联系,交友是建立任何一段关系的起点,因为交友意味着你想发展的是双方平等的友情。而在所有的关系中,友情是最有可能做到并且逐渐实现完全平等的。

一定程度上因为它不用血缘来作为纽带,也不存在任何绑定与附属的经济或社会契约关系,就是因为至少两个人相互欣赏而逐渐靠近,不存在排斥第三个或者第四个人出现,甚至是欢迎广交新朋友的。

和专业联系不同,同行同事有业务往来、彼此切磋就好,不是非得要吃喝玩乐、谈天说地;可是要做朋友,对我来说,人的品质与兴趣爱好是否与我有投契的地方就很重要。这是很个人的事情,不用放在公共领域内被人指手画脚、评头论足,也不存在唯一的标准。

像我就觉得有自己的志业、精神独立(可以与自己独处)、有经济独立的潜力或者已经经济独立是很重要的吸引我想看看能不能成为朋友的特质,但这是我这方面会这么看。但对方怎么看我,是对方的事情。

在我这里,友情是不可能一厢情愿抱持着“我想和交朋友”,就能打动对方的。这种叫做不切实际的幻想,是自我沉醉式的。

但这样的情况在友情中其实不算太常见,大部分人都能意识到“这个朋友我交不到”,我就换个朋友呗,世界上又不是只有这一个人可以和我交朋友。

爱情是这种“唯一”的重灾区。

至今还有很多人都相信缘分,相信“the one”存在,相信就有那么一个人和我天造地设、完美匹配。

无意冒犯任何人,但我就是白眼翻上天,都接受多少年现代学校教育,社会主义的书真读到脑子里去了吗?哪来的那么多空想与浪漫幻想?

但当然同时也还存在不少人觉得就是要门当户对,就是车子、房子、票子,彼此家庭等价交换。

也无意冒犯任何人,但我就是觉得很恶心,因为人不是物品,可一些人竟然接受自己被物化,鲜活个体被放进菜市场论斤卖、按年龄分层。

这是挺两个极端,或者说非黑即白的,而且这两种对待爱情的观点,还容易被看成是对立的。

不过但凡没有永久性脑损伤的人,都还是保留有一点理性与质疑的能力吧,现实世界不是完全就只存在两个颜色,不只是黑和白,甚至也不只是灰色,还有很多彩虹色以及各种色调混合在一起的,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呀!

这样要么A要么B的选择,又不是标准化考卷,其实根本就是不符合你现实生活中的情况与个人经历,更是稍微动一下脑子,就会发现不太对劲啊。

世界上如果真的就只存在一个这样的天造地设的“命中注定”,谁定的这个命?我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在发展变化成长的个人,那我的这个变化,给我定这个“命中注定”的超自然力量知道吗?ta全知全能到预见我的未来吗?

要知道三四年前,我可是还停留在“我要节省点,货比三家多花时间、少花钱”的思想中,我现在已经发展到“我要花钱在我觉得值得的地方、我时间最宝贵”,那给我定的“缘分”是按照之前的我来定的还是按照现在的我来定的?

如果真的就完全按照车子、房子、票子来,我自己父母都有给我,我自己也在努力未来毕业后实现经济独立,为什么要靠别人给我?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作为一个正在读书求学的女性,我对爱情是要失去信心与希望吗?我反而是觉得太好了,我可以不用按照别人设想的爱情去“找寻”或者“等待”我的爱情。

我需要的是先交个朋友,在我看来,能够和我吃喝玩乐到一起去是需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我们要有聊不完的话题,哪怕不同意对方,也可以有耐心听听对方到底是怎么看、怎么想的。即使最后经过沟通对话,还是没有完全实现共识,但至少也都拓展了自己对于另一种观点的认知。

这就使得大多数一上来就要以“学姐”“大牛”“大V”“姐”等各种套近乎或者看上去礼貌其实根本没听进去我在说啥的人排除在了“可能的朋友范围内”。

我都一开始就说了,我的朋友和我一定是“平等”的关系,这种社会公认的存在等级尊卑意味的话语,我们早在百年前的革命中就去除了的糟粕,还想跟我扯这些,不仅套不到所谓的近乎,更体现了你或许可能就没有认真去思考、体会我们1919年以来的新青年传统啊。

我也不是说打倒一切权威与传统,但是我一个活蹦乱跳的二三十岁的成年人,怎么也都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长大,从小就唱着歌要做自己的主人,从本质上就不能接受一切形式的不平等。至少体现在我的个人交友中,我都觉得有个昵称或者直呼其名,是最让我觉得舒服的、可以接受的选择。

我总是和人说,叫我陶理或者Hermione就可以。但事实上,还是有很多人,就无法接受这一点。有时候我脑内会有一个不太恰当的脑补,我挺直着腰杆伸出手去握手,对方却要弯腰拱手,两个人都没有错,但我想要的就不是弯腰拱手,对方可能想要的就是弯腰拱手,所以都没错,就是不适合。

其实这在我看到的这篇“豆瓣征友”帖作者所写的和很多读者所做的回应,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倒也不能说是鸡同鸭讲,因为毕竟其实大家都是人类而且还都说汉语,但是读者存在着以“我怎么看你”的角度,带着很强的“我觉得”去看,而不是先去试着站在“写作者”的角度去看,他这个逻辑以及观念是怎么形成的,实在不明白,可以用友善的态度问一下对方对这个概念是怎么理解的。这固然是比较累的一种读法,又花时间,可比张开嘴就开始喷要难得多,但如果阅读很轻松、很容易的话,我们也不用从小就学习阅读理解了。

熟悉我的朋友曾经说过我就是比较好懂,不会让人误解,因为我说的是什么意思就是这个意思,我不懂不了解就说不懂不了解,不至于要让对方七拐八拐去体会我的正话反说,也不会想要装内行和专家。我当时给她的回应,我发展一下,感觉也适合写进这篇推送里:

因为我觉得这样比较简单,降低了沟通成本,我想说的就都说了,不藏着。

但当然这也会使得我说话显得没有那么多留白,没那么多艺术感、文学的美感,就是说了生活中一个心智健康的人会说的人话。

我生活中会对亲友这么说,我在网络上也会这么说。

所以我曾经很难理解那些网上污言秽语,对陌生人胡乱贴标签、上纲上线去恶毒攻击,而不是对一些恶劣行径进行抨击、寻找真相的人,或许有人会同情这些人说在现实中估计也不顺利,但不管怎么样,施暴者就是施暴者,受到网络暴力的弱势的人我都不一定能帮得到,干嘛去同情施暴者?

网络暴力以及一切形式的暴力都不是言论自由,是在滥用自己可以发声的权利,把原本可以用来真诚探讨、都往前走几步的路用臭气熏天的排泄物堵住,还让人要从这污秽之中去找糖吃,去发现原来里面还藏着有一点营养。

这本身就是一个很不健康的做法,世界上那么多食物来源,有那么多甜,人为什么要从排泄物里找糖吃?

期待更多人在真诚地交流中实现真正的对话,不要寄希望于一个人,但不妨寄希望于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呢,我也只是寻找三两知己、一个伴侣而已,多对值得的人敞开心扉,总会建立真正宝贵的联结。

至于那么多你都不认识、也根本不认识你还在那里对你评头论足的人,又有多大的相干呢?

我好像写得有点跑题了,思路扯回来一些,但好在是随笔,而且也致敬伍尔夫,意识流一些也挺好的。

我的朋友们和我能建立友谊的基础是彼此的欣赏以及兴趣爱好相近,也有着相似(但不一定相同)的关切。我们在不断的聊天、走路过程中度过许多优质的时间(quality time),这些让我们之间有了回忆也有了新的联结。

真挚的友谊在我这里,是所有情感关系中最平等的关系。

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要这样看待友谊,或者这么敞开心扉拥抱友情。有的人是不这么看友谊,甚至会别有用心地对待这样看重友谊的人。只是我就是没有泛泛之交,我的朋友很少但彼此愿意一直保持联系的联结程度都很深。

对于爱情,我小时候不是很理解罗恩和赫敏的爱情,但现在更能理解了。有些友谊是可能转化为爱情的,而且在这样基础上的爱情,也会更加牢固。

因为你们之间首先有的是平等关系、相互欣赏,然后你们才是彼此恋慕的,而不是身体控制住你的头脑,不顾理智、疯狂地觉得“这就是我的爱了!”(你以为自己在演什么偶像剧么?)

爱情在我看来,是必须建立在鼓励支持的友情基础上的。

其实上个月我的朋友问到我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会觉得愿意结婚?

我现在有一个回答了。

倒是也不是要给自己贴一个不婚主义的标签,但我就真的觉得目前对我来说,还没有到可以考虑这一点的时候,就像现在我还在读书求学,经济上并不能说完全独立,我也没有定居在这座城市,而且我也没有热恋的对象,现在讨论这个话题还为时过早。

就像你现在问我什么时候打算结婚生孩子这种话题,我是没有办法回答是或者否的,我只能说我不知道。但这背后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结婚、生孩子都不是一个人可以自己做决定的事情,是至少两个人的选择,通常还牵涉到两个家庭,我一个人不可能拿主意,并且我还没有到那个需要作出决定的位置。

我只能说,我是有底线的,我是不会因为别人要我结婚我就结婚的,我要结婚一定是因为我和我的伴侣都觉得我们想要以伴侣的关系生活下去,而不是亲友或者社会的压力让我们“不得不这么选择”,如果这一点自己的自由选择都没有,我也不可能和这个人建立伴侣关系。

写到这里,估计会有一些读者觉得“理想化”,“婚姻就是妥协”,“你还没遇到那个人,还不知道自己会做出多少改变”,你是有权利可以这么去解读我,但我不是你理解的这样,我的生活中也不需要你来充当我的人生婚恋导师。

真诚交流、实现对话,是我想要实现的目标。但实现的过程中,其实需要另一方也在真诚交流、尊重我有自己的观点,不一定非得是ta同意许可才能存在我的观点,这种“求同存异”的态度不存在于交流对话之中的话,也还是就只能各说各的,根本没有促进对彼此的了解,只顾着给对方贴标签、泼脏水,占领道德高地。

可怕的是,现在好像,太多事情,就是这样,各执一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