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定, 真聪明的起点
不知因何而起,“淡定”两字一时成了热门词。那么,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情景称得上“淡定”呢?
淡定是一种态度,遇事稳重却又积极果断,胜不忘形,败不丧志;
淡定是一种修养,行事镇静从容、放松自如,对人不急不躁,不温不火;
淡定是一种智慧,名利场里的灯红酒绿、繁华盛景,皆视为过眼云烟;
淡定是一种谋略因洞悉而练达,深思熟虑后方能扬长避短,当出手时就出手,该低头时亦低头,知有进有退;
淡定是一种力量,气定神闲,看似柔软,却如同滴石之水,坚持不懈便可化作坚石。
点击加载图片
01
人生在世,世事无常,总会有起伏跌宕。
随波逐流,心随境转的不是智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才是高人。
学会以淡然处世,以宁静守心。
淡定是入世的智慧,也是出世的修行。
杜甫诗云:“水流心不静,云在意俱迟。”
红尘滚滚,纷扰不休,利欲容易熏心,淡定才是一方净土。
淡定是好整以暇的智慧,也是治愈心灵的修行。
弘一大师很喜欢一句格言:“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也就是说,极度欢喜时,不要许诺给别人东西;极度愤怒时,不要回复别人书信。为什么呢?“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很多时候,我们心有烦躁,总是在无事可做的时候,心烦意乱、浮想联翩,并非是因为智慧不够,更不是因为天资不足,而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磨练,没有足够的修行。
点击加载图片
就如同王阳明说的:“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一切修行,始于足下。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磨练多了,才会越来越沉稳,处变不惊,遇事泰然处理,若只是空谈理想,缺乏实践,事到临头只怕会慌乱不已,落得旁人笑话。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这一回的“戏眼”,就是诸葛亮的编导的“空城计”。说的是,司马懿率领15万大军,击溃马谡夺取街亭,又乘胜连下三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逼蜀军的后方机关西城。诸葛亮来不及撤退,手下只有两千五百名老弱残兵,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诸葛亮导演了一幕精彩的“空城计”,以玄虚威慑,哄走了胆小多疑的司马懿。
这里面固然突显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但更重要的是,他长年领军打仗所锻炼出的沉着冷静,若无这份定力,即便是天纵奇才,也有可能在施行计谋时露出破绽。
做人的最高境界,无非是掌控自己的内心。不管在何种境遇下,内心都能够如如不动,淡定从容,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心定”。只要“心定”了,便能做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点击加载图片
02
我以为有两种人、两种情景称得上“淡定”:
其一,身处最孤寂、人生最艰难之时,其精神、信仰不曾凋谢,如清华大学物理系创始人叶企孙之人。
他是中国物理奠基人,教出79名院士,终身未婚,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物理,交给了学生,钱学森、杨振宁等均出自他的门下。
但在“文革”时期,他成了一名“特务”。为了不牵连他人,在清华校园里遇见学生时,他也假装不认识。那时他的背已驼,发已白,几乎不说话。他的小屋只有一张床,床上放着整摞的物理书,而他睡觉的地方,只是一把椅子。事后有人问他,当时觉得寂寞、孤独、绝望吗?叶企孙说:“我有物理,有书,有天空,很富足。”恶境之下,叶企孙仍淡定自如。
点击加载图片
其二,身居万花丛中,光芒四射,但仍不张扬,如国学大师季羡林之人。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科院院士。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这是季老在获得“2006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时的颁奖词。
“一介布衣,一个普通的中国知识分子,一个平凡的人”是他对自己的定位,所以才会留下三辞桂冠的佳话。季老曾说过: 我非常平凡,没什么了不起的。如果我有什么优点的话,我只讲勤奋。
点击加载图片
他宽厚、朴实,总是穿着一身洗旧了的卡其布中山装,以致被新来学校报到的学生误认他是老校工,让他代为照看行李。季教授安详恬静,与人为善,对“文革”中折磨过他的人,也是一笑泯恩仇。万花丛中的季羡林,是淡定的。
而如今一些个年轻人以“淡定”自赏自夸,那是一抹矫情,或是其内心不安的掩饰罢了。
唯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真正配得上“淡定”两字。
点击加载图片
03
淡定是一种幸福,在看似波澜不惊中,积攒了人生的点滴、值得珍惜的美好,拥有了淡定,心宽了、净了,自然能容下万物和万事,也自然能容下理想和幸福。如此,我们能过得少些怨怼,更多些潇洒充实,更多些幸福。
其实怒发冲冠,只能使小事变大,大事变得心中装不下,非但于事无补,还会把事情推向另一个极端,于人于己无半点益处。
为人淡定,是经历的积累,处世淡定,是岁月的沉淀。余生,做个淡定的人,对过去少些计较,对当下多些珍惜,过去的,付诸一笑,别执迷,眼前的,多去包容,不较真!
点击加载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