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市场深谷中的白骨:资本这盆热水在生鲜电商寒风下迅速冻成冰柱
几年间,生鲜电商从神坛跌落至谷底。但有意思的是,即便白骨满地,仍有投资者前仆后继的前往死亡场。这一切的原因很简单,一旦存活,白骨下全部都是金子。
2015年9月,生鲜电商月活跃用户量达到历史的顶峰,而截止到2016年五月,下降到191.3万,月活跃用户量与高峰相比降幅达到60%。与此同时行业内阴风阵阵,情绪低迷。生鲜电商的前缀皆被冠以“资本寒冬”,在接连而来的倒闭、关店声音后,却仍有人不断顶着凌冽寒风逆流而上,生鲜电商的寒冬是灾难也是机会。谁能登顶宝座,就要看谁能在迷局中率先找到出口。
生鲜电商的烧钱竞赛到了2017年仍旧没有停止。继京东顺丰中粮之后,首农宣布进军生鲜电商,主打北京市场,旗下首农电商宣布推出宅配服务“首农HELO宅鲜配”。天猫推全球十大纯净原产地战略,想不断巩固自己在行业中的地位。
但回顾几年来,耳边传来的是生鲜电商接连退场的消息,继美味七七、果实帮之后,行业内继续以一边倒的态势扑向生鲜电商企业,仅仅半年,青年菜君投资方跳票倒闭在即、爱鲜蜂也被爆陷入裁员风波,天天果园则被爆关闭线下门店……
原本风口之上的生鲜电商成为投资圈公认的电商投资大坑。事实上,这场战争还未结束,生鲜电商市场已演变成巨头和资本的角斗场:京东与新达达,集合1号店,有沃尔玛、永辉助阵;阿里做了天猫超市,投资了易果网,盒马鲜生、闪电购、点我达。
生鲜品类已然成为电商巨头的必争之地。作为零售最大的三个盘子,生鲜、服装和3C,服装品类阿里居为首位,3C京东当仁不让,但生鲜因为物流仓储等原因一直被线下渠道商所分散把控,如果京东能撬动这块板结,未来的想象空间是无限的--生鲜品类,吸引女性用户,复购率、粘性都是服装和3C不可比拟的,生鲜+3C形成的矩阵,会对阿里形成震慑和进一步威胁。
倒闭潮 生鲜电商倒在血泊
盈利,是国内99%以上生鲜电商企业面临的最直接现实问题。数据显示,全国4000多家生鲜电商中,88%处于亏损状态,只有1%能够盈利。“青年菜君”、“果实帮”、“美味七七”和“买菜网”等生鲜电商纷纷停止营业;天天果园、本来生活、爱鲜蜂等知名企业也遭遇困境。
业内专家表示,物流的高要求和高成本是生鲜电商难以逾越的难题。“一般生鲜产品的损耗在25%到30%,这远远高过其他损耗,由于在快递过程当中,需要全程冷链,可能会存在野蛮装卸或者某些环节脱节等问题,导致生鲜电商的损耗比实体店的损耗还高,因此这些对于生鲜电商来说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
生鲜电商市场规模从2010年的4亿快速增至2015年的540亿,面临万亿级刚性市场需求,当前生鲜电商渗透率尚不到3%,尽管市场前景乐观,但在全国近4000家农产品电商中,仅有1%能够盈利,7%有巨额亏损、88%略亏、4%持平,这意味着95%都在赔钱赚吆喝。
美味七七倒闭、果食帮停业等,只是当前生鲜电商发展困境的冰山一角,还有七八十家生鲜电商平台正走在即将倒闭的路上。
投资坑 行业烧钱遭受质疑
在价格上,大多数生鲜电商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肉搏白刃战”,靠低价来扩大市场份额。但其毛利率最多也就30%,再减去仓储物流人力等各项成本,所剩不多。虽然有资本支撑,但“烧钱”毕竟非长久之计。高价的物流、仓储成本,已经剔除掉大部分初创型生鲜电商公司,而次日达的配送模式更是雪上加霜,盈利成为生鲜电商的困境。
2015年,爱鲜蜂等一众生鲜电商还站在风口浪尖之上,但这样的关注度来源于各种营销活动,从周一半价、1元包邮购、买一送一等活动中,买家获得了便宜的物品,但卖家这些赔本赚吆喝的背后是融资再融资,是烧钱占领市场还是赔的血本无归,现在看来,是后者。
从投资的风口到集中爆发危机,生鲜电商仅用了两年时间。来自中国农业生鲜电商发展论坛的一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4000多家生鲜电商企业中,只有1%实现了盈利,7%是巨额亏损。表面上看,融资不到位、现金流断裂是生鲜电商倒闭的直接原因,但实际上,一些生鲜电商急功近利、“揠苗助长”才是引发危机的深层原因。
最初,电商的本意还是运用互联网手段,以实现更好的体验、更高的效率。但目前来看,生鲜电商不但没有达到这一目标,还患上了资金依赖症。以补贴获取消费者的烧钱大战已难以为继,生鲜电商是时候重回商业本质了。
生鲜产品具有高频、刚需的特点,是最好的互联网入口,其较低的渗透率表明这一领域仍是一片蓝海。如今,资本市场已从燥热趋于冷静,电商对模式的探讨仍在继续,截至目前还没有成功的案例,也没有可以效仿的模式,因为大家都在试错,都在摸索着前进。
致命伤 冷链成为胜负关键
“起于生鲜,止于冷链”这句生鲜领域的俗话也论证着冷链的重要性。冷链是生鲜电商创业者入行最大的“门槛”。
生鲜创业者们终日思考如何通过商业模式改造降低成本,从而实现对用户的低价诱惑。然而,类似“天天果园”开设门店,光租金、装修、运营成本、人员工资等开支,一个店的投入至少50万元。像“青年菜君”这样,还要建立加工厂,更是一笔巨额的支出。最终,这些企业的结局,让后来者有了“前车之鉴”。
生鲜具有明显的有地域性,电商们大可不必贸然布局全国,专注区域反而能降低冷链物流难度,减少开支。
话虽如此,但创业者们依然缺乏安全感。
一是因为借道巨头搭建的冷链物流,议价空间小,只能看别人脸色吃饭;二是国内其他冷链物流企业规模偏小,多为零散专线,几乎都是B2B模式,尚未形成高效低成本的物流网络,服务质量也难以掌控;三是开疆拓土依然是现阶段大多数生鲜电商的心愿,他们并不满足于区域市场。
于是自建冷链物流就成为一种主流玩法。
美味七七在拿到亚马逊2000万美元投资后就开始打造自己的冷链物流,先是建立全程冷链物流干线,并在上海建立1万多平方米的中央仓储,紧接着还在冷链车和零单配送之间加入了中转站。2014年底,美味七七已在上海设置了30个站点。自建冷链物流成本巨大,有的生鲜电商已经为此投入了上亿元。这样不计成本的投入很难维持公司运转。一旦资本不愿意再输血,那死亡便在所难免。今年4月美味七七宣布倒闭时,还拖欠供应商货款上千万元。
当然,生鲜电商还有一种选择,就是采取第三方冷链干线运输+自建落地配的方式。现在,天天果园、本来生活、沱沱工社等均在自有冷库、车队和区域配送团队建设上下功夫,但资本是否愿意继续供养依然是悬在它们头顶的利剑。
总之,冷链物流不是技术问题,而是钱的问题。
洗牌季 迷雾中的生存考验
资本并没有撤退。中国生鲜产品零售总额约2.5万亿元,而线上交易额仅占1%,未来这一比例有望达到10%。2500亿元的市场前景是投资人依旧看好的根本原因。
而现在倒闭与融资并行,意味着生鲜电商正在经历一次洗牌,也意味着生鲜电商的角色和路径将日渐清晰。
快速占领市场份额成为创业者的思维怪圈,互联网思维逐渐成为企业的壁垒,创业者们想要的做大做快,而不是做大做强,通过疯狂砸钱,快速实现市场份额第一,取得市场主导地位,比如滴滴快滴。
然而,这个模式用于生鲜电商,就变得更加惨烈。因为其他标准品电商都是一线烧钱,而生鲜电商是两线烧钱,即线上烧钱——打市场、树品牌、拉用户;线下烧钱——控基地、做分拣、建冷链。冷链物流比起普货物流成本高40%-60%,一个标准化冷库建设成本需要1500-2000元/平米,相当于普通仓库的4-5倍。再加上分拣、包装和加工环节也需要耗费大量人力成本,所以生鲜供应链总成本居高不下。
一般来说,生鲜线下的供应链投入相当于线上投入的2倍以上,所以在相同体量下,生鲜电商比起其他电商烧钱多2倍以上。在这样的情况下,迫使生鲜电商不断融资,不断做规模,希望达到规模效应而降低边际成本。
生鲜这类产品的特殊性使得购买者在价格外有着更多的要求。不同于打车出行,顾客想要的是用最少的钱到达目的地。对于服务、品质、车型的要求并非刚需。但是生鲜,品质的保证成为第一要求,即便价格优惠,谁又希望花少钱买了一斤烂水果呢?
死亡倒闭不断但资本仍不停的投入,毕竟一旦找到正确方式,收获的可能比想象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