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广贤文集103篇 行善积德 福及子孙
曾国藩:层次低的人,往往有三个特征,遇到别深交
原文
路上有饥人,家中有剩饭。积德与儿孙,要广行方便。作善鬼神钦,作恶遭天谴。积钱积谷不如积德,买田买地不如买书。
译文
路上有饥饿的乞讨之人,家里有剩余的饭菜。不如拿来积德行善,将食物送给他们,行些方便。做善事能使鬼神钦敬,做坏事必会遭到老天的惩处。积攒钱粮不如多做善事广积阴德,买田置地不如多买书籍。
评析
中国人提倡积德行善,认为善恶有报,“作善鬼神钦,作恶遭天谴”,善良的人会得到神佛的眷顾,罪恶的入会受到上天的惩罚。同时行善会为儿孙积福。虽然这些观点里面不乏一些宿命论的成分,但是总的指导思想还是可取的,并且也能从生活中得到一些印证。
说到善恶到头终有报,这种思想也是不无道理的。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他在生活中通过一点一滴的善行在人们心目中逐渐树立起一种高大慈悲的形象,无论是否受过他恩惠的人,在他需要帮助之时都自然会伸出援助之手,能够在危难之中逢凶化吉也并不奇怪。同时,一个真正善良的人,他的心中往往是满腔和气,暴戾之气很容易轻松化解,试问一个内心和平、处世泰然的人又怎么可能不健康长寿呢?同样,一个作恶多端的人,身边树敌自然就多,即使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也会受到敌人的报复,就算没有受到敌人报复,也终有一天被自己的灵魂出卖,总之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至于说到行善能为儿孙积福,也不是没有依据的。中国人重视家族、家教和家风的传统,家教的高低和家风的好坏对个人的一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生活在心地善良、讲究礼义、重视文化的家庭,在日常的生活中必然会受到身教和言教的双重教导,家长的善行良举必然会对儿女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于是,家庭上下,良言善举蔚然成风。善根代代相传,儿孙自然能够享受到心存善念带来的益处。因此,福及子孙的说法并不迷信,而是一种美德的传承。
典例链接
医德沦丧,家破人亡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记载,肃宁的王太夫人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
家乡有个寡妇,由出于有几分姿色,做媒的人经常登门,但她表示不再改嫁。她同婆婆抚养着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不料儿子出了天花,病情危急,就请医生治疗。这个医生却乘人之危,丧心病狂地对她的婆婆说:“这孩子的病我保证能治好,但有个条件,除非她陪我睡个晚上,不然我是不肯治的。”寡妇和婆婆气愤地责骂这个医生。
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孩子病情更加危险,寡妇和婆婆急得要死,最终只得哭着屈从了那个医生。想不到由于医治太晚,孩子最后还是没有救活,寡妇看着儿子的尸体,想着自己被医生凌辱,怨愤交加,自缢而死。人们都以为她是痛失孩子才上吊的,婆婆也对此事深藏未露。
不久那个医生突患暴病而死,其子也相继夭亡。接着他的住房着了一把大火,烧得财产殆尽。他的妻子流落妓院,偶然才把此事传了出去。此事虽未必尽信,却表达了人们对医德沦丧的医生的谴责,和对作恶遭天谴观念认同的朴素的情感。
阴谋害人,老年丧子
康熙年间,河北献县人胡某,擅弄阴谋诡计。他想娶邻村老儒生张月坪之女为妾,张月坪坚决不同意。为达到目的,胡某就请张月坪来他家教书。
张月坪父母的灵柩留在辽东很久,因未能运回原籍,常为此事伤心,胡某便分一块坟茔给他,帮他运回并埋葬了其父母。张月坪田里发现了一具尸体,死者恰是张家的仇人。官府以谋杀立案,胡某又为他申辩,张月坪得以释放。
某日张月坪的妻子携女儿回娘家,三个儿子还年幼,张月坪留在家中照看幼子。胡某看到时机成熟,便暗中指使其同党,夜间反锁张家的房门,残忍地放火烧死了张家父子四人。胡某表面却伪装同情,帮助安葬了张月坪。并时常周济张月坪遗下的妻女,取得了她俩的好感和信任。有人要娶张的女儿,这娘俩必与胡某商量,胡某就私下借口阻拦,使婚事不能成功。时间长了胡某在言谈中流露出要娶张女的意愿。张妻因常得到胡某的资助,想答应其要求。张女开始虽不同意,后来拘于母命,只好嫁给胡家。
一年后,生了儿子,取名胡维华,不久张氏母女先后病逝。胡某年老时,胡维华聚众谋反,委以官吏,准备占据京城。因走漏风声,遭到官府围剿及火攻,胡维华被活活烧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