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一财主买了一对盂鼎,如今大盂鼎在博物馆,小盂鼎却下落不明

清代一财主买了一对盂鼎,如今大盂鼎在博物馆,小盂鼎却下落不明

文 | 韦爵爷

熟悉文物界的都知道,国家博物馆中有一只国宝“大盂鼎”,但是鲜少有人知道它还有一个失散多年的亲兄弟“小盂鼎”,并且这个“小盂鼎”还是“大盂鼎”的哥哥。也许很多人都不相信,怎么大的是弟弟,小的反而是哥哥呢?真的不是小编在这里胡说八道,确有其事。想知道为何它们的身份名字会如此颠倒,还有小盂鼎为何会失踪多年吗?下面听小编给您一一解密吧。

道光三十年,陕西有个大财主,本来他也算满腹经纶,颇有学识,还当过当地的教谕、教授等官职,但是官位都非常小,没有什么大的前途。于是他干脆一心培养儿子当大官,自己则下海经商去了,没想到他还真是做生意的料,多年后竟成了当地最有钱的人。

当这位大财主有了一定的财富后,觉得这些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很容易被后代散去,于是决定留下一件可以流传后世的宝贝。正巧,当时隔壁县的村子里有个大财主想要出售大盂鼎,于是他毫不犹豫地用三千两银子买下了这间宝贝,这件青铜器是西周的文物,在当时也算是值钱的珍宝。

这件青铜器高约一米,直径约八十厘米,重约一百五十千克,最珍贵的就是它里面的铭文,约有三百个字。铭文记载的周康王训诫一名叫“盂”的大臣,不要整日沉迷酒色,牢记历代因酒色而亡国的教训,要努力辅佐王上治理好自己的国家等内容,于是这件青铜器就被命名为大盂鼎。

过了不久,在大盂鼎被发现的附近又出土了一只更大的鼎,这位财主一听消息立马重金买了回来,把这两只鼎凑成一对,那价值就更高了。其实这第二只鼎也是周康王赐给大臣“盂”的,那该怎么叫它呢?已经有大了,总不能叫做大大盂鼎或者老盂鼎吧,那也太难听了。而且还有一点就是第二尊鼎虽然体积要更大一些,但是鼎内的铭文的字体确比大盂鼎的小,按照这个逻辑,于是将它取名叫“小盂鼎”。就这样三百斤的小鼎成了哥哥,五百斤的大鼎反倒成了弟弟。

也许是这两尊鼎的名气太大,引来了小人的觊觎,当时的县令就以欣赏鼎的名义将大盂鼎借走了,并且再也没有归还,甚至将鼎卖到了外地。巧的是,这位财主的孙子正好在那个地方当官,他一次去探望时正好在古玩店看见了自己家的大盂,无奈之下,他又用了三千两银子,将鼎买了回去。

本来这两只鼎代代相传,可架不住子孙的不成才,为了买官竟然将小盂鼎送给了当时的陕西巡抚。这名巡抚叫升允,清朝灭亡后他也过得十分落魄,甚至颠沛流离,但他藏着的小盂鼎始终没有人知道,直到他去世后,小盂鼎也就不知所踪了。

而大盂鼎则被这位大财主后代的一个染上烟瘾的子孙卖掉了,直到解放后被爱国人士捐献到了博物馆。

(0)

相关推荐

  • 古代刑案:婢女出门买药,竟遇本县恶霸,看县令如何断案

    明朝万历年间, 顺德县 有位财主,名叫刘师前,住豪宅.开"名车",家中门童小厮.婢女下人.花园假山好不快活,其中一名婢女名叫潘桂花,颇有美貌,甚得刘财主宠幸. 如此行径,家中女主人 ...

  • 专家花4800万买下一件国宝,价值比肩司母戊鼎,却遭质疑是赝品

    聊到司母戊鼎,相信大家也是极为的熟悉,它绝对是我们中国的顶尖国宝,如今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而且还是馆内的镇馆之宝! 其实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还有一件青铜鼎,它的历史价值是比肩司母戊鼎的,而且它和司母 ...

  • 小盂鼎铭文通解

    内容摘要:小盂鼎,周初铜器,惜器已失,仅有铭文拓本留存.铭文泐损很多,不易通读.本书借助计算机技术对小盂鼎图片再行辨迹,重作文字考辨.文章断句.词义考释,并作了现代汉语通译.主题词:小盂鼎.青铜器铭文 ...

  • 小盂鼎分条辨迹图

    小盂鼎分条辨迹图

  • 小盂鼎铭文辨临

    小盂鼎铭文的书法价值,在于它有很多字,在别的铭文中很少出现.其文作者是一个书法高手,可惜铭文泐损.模糊不清,但清晰的字可看出其文字非常端庄美丽. 小盂鼎原拓片很难看清,所临也会有误.临写本对每字作释文 ...

  • 40块钱买了一对四座楼!这波捡漏,服气!

    "晒晒咱的四座楼,盘仨月了!" 不得不承认,看到图片那一刻,咱真是被晃迷了眼,瞅那品相,咋着也下不来三位数吧,可一看玩友发的价格,居然才40元?! 可以,这波捡漏老盘真的服气! 说 ...

  • 那年花1000万买了一对黑颈的老板,现在怎么样了?

    几年高价无人问,断崖下跌天下知,很多品种都是这样,涨价的时候只在特定的小圈子里面流转,等到暴雷崩盘了,才会进入大众视野. 几百万的黑颈乌龟,一万加的牙底公喉,一万多的黑巴,两万多的佛鳄,都卖给了谁? ...

  • 【陕西文物览】青铜器——小盂鼎

    小盂鼎与大盂鼎均为西周中期周康王重臣"盂"所作,故均应笼统称为"盂鼎".因陈介祺复吴云书称"大盂鼎容八石,小盂鼎容十二石",但大盂鼎器小字大 ...

  • 《小盂鼎铭文通解》简介

    前 言 在中国古代文献的浩瀚海洋中,最远最深的是金文文献.它们记载着中国人最早的思想.文化和史实.其言其文,至今还未被人们完全知晓.它们被古代中国人铸在青铜器上,要后代子子孙孙永远铭记.青铜器铭文完整 ...

  • 彝器曆日校真-小盂鼎

    小盂鼎铭前记"隹八月既望,辰在甲申,昧爽...雩若翌日乙酉..."末尾记"用作囗白宝尊彝.隹王廿又五祀."显然是个年月日干支.月相俱全的铜铭. 既望日在甲申,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