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湖田窑”七百余年的风雨历程!
本文由福羲国际拍卖行贾先生整理撰写:(fxgjpm)
南宋 湖田窑青白釉瑶台泛棹五峰笔山
“青白瓷”是五代时期开始兴起、以景德镇为中心区域而遍布整个南方陶瓷业的一种风格独特的瓷器新品种,秋水堂万斌老师认为,北方邢窑和定窑的窑工和技术南渡后,在南方地区、全新的自然条件下,开拓出的新产品。他提出五代时期的安徽繁昌窑等窑群在北方白瓷向南方青白瓷转型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特别是景德镇黄泥头窑场的五代青白瓷水平最为特出,或是宋代景德镇的湖田、湘湖窑场、南丰白舍窑场、直至福建建宁窑、广东西村窑、潮州窑、广西桂平窑等成熟青白瓷、影青釉的直接技术渊源。
青白瓷的崛起,彻底打破了隋唐以来形成“南青北白长沙彩”之瓷业格局。其釉色基本特征是青中有白,白中闪青。文献中较早明确提及青白瓷器用者,如北宋蔡襄的《茶录》:“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南宋赵汝适在《诸藩志》描述其时的远洋外销瓷器贸易,亦曾有提及。
北宋 湖田窑青白瓷瓜棱执壶 葵口盏
在南方生产青白瓷的宋代众多窑场中,隶属饶州浮梁地区(今景德镇)的湖田窑凭借着天时、地利与人和等诸多因素脱颖而出,成为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其产品风格素净淡雅;胎质细腻洁白,体薄坚致,“素肌玉骨”;釉质莹润清澈,积釉处呈湖水蓝(绿),似一泓清碧澄澈的秋水,又如万里无云的蔚蓝晴空。经刻花、划花、印花、堆贴、镂雕等技法装饰后,“光致茂美”,有“饶美玉”的美誉。后世人们常赞称为“影青瓷”、“映青瓷”、“隐青瓷”、“罩青瓷”等,成为我国宋元时期主要瓷器珍品之一。
南宋 湖田窑影青釉瓜型文房水注
南宋
湖田窑内刻佛手攀枝娃娃+外刻水波纹碗
宋元湖田窑以其清新雅丽的风格独树一帜,是历时持久、规模庞大、工艺精湛,遗存最为丰富的著名古代窑场之一,在国内外产生过广泛影响而享有盛誉。更是入元以后,景德镇瓷业逐渐一枝独秀,书写后半部中国陶瓷史的工艺史前奏。
湖田窑的概念:位于景德镇市郊东南约4公里的竟成乡湖田村。遗址南面环山,北面临水。南河自东向西,环湖田村而过,在景德镇市区汇入昌江。遗址坐落在南山山脉缓坡地带及南河南岸一级台地的窄长地带,面积约40万平方米,无论在规模和产品质量数量方面都是景德镇境内其它窑场所无法比拟的,在宋元时期逐渐成为景德镇的制瓷中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景德镇主要产品青白瓷的最高水平。另外,根据考古资料显示,湖田窑也在元代的瓷艺变革创新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业内提及宋元时湖田窑概念就成为整个宋元景德镇窑(前期)的代名词是当之无愧的。
我们不能就此忽视景德镇窑区其它窑场青白瓷主打产品的成就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与联系。例如,湘湖窑场以擅长制造花口瓶、刻花碗,进坑窑场以刻婴戏纹碗取胜,南市街、柳家湾窑场主要制造盏和盏托,同在南河一带市郊东南约12公里的黄泥头窑场,根据考古勘查已发现早期五代遗物堆积,规模亦较大,出土有仿北方的优质白瓷以及较为成熟的青白瓷;再如,目前发现景德镇元青花遗址以湖田窑、落马桥与珠山三地最为典型;综上所述,我们不能排除这些同地区邻近窑场之间的技术交流和不断融合对湖田窑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影响与作用。
湖田窑址地图
一、 湖田窑之发扬
1湖田窑出现的人文时代背景和独特地理环境
(1)人文时代背景:
关于青白瓷起源之讨论,目前比较公认的说法是景德镇与附近安徽繁昌窑还有河南等地窑场是同时崛起,异地始烧,由于时代战乱,窑工迁徙流动及地缘等因素不能排除它们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导致共同发展与创新的结果。
①晚唐五代以来,北方中原几经动荡,而南方相对安定,窑民的迁徙流动使得湖田与北方的耀州窑、定窑和南方的越窑、繁昌窑等诸窑之间都有一定的技术交流,南方白瓷的烧制成功打破了隋唐时期“南青北白”的制瓷格局,开始出现南北瓷业融合新契机。
②靖康之变,北窑南下,制瓷中心南移,进一步促进南北瓷业之大融合,开景德镇瓷业“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之先河。特别是大批优秀工匠涌入此地,为青白瓷的生产和装饰工艺的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客观上也为湖田窑的异军突起准备了无以数计的产业人口,从而为形成产业规模以及产业分工奠定了基础。
③宋代偃武修文,统治者佛道儒并倡,从而使佛道两教在全国各地广为兴盛和传播,出现了三教兼容并蓄的“三教之设,其旨一也”( 《长编》 )!儒家思想也融汇儒释道三家学说,兴起了理学的风尚,受宗教哲学文化思想上的影响,宋瓷总体上出现了“雅”的审美情趣。
④另一方面,入宋以来,商品经济以及城市高度发展,海外市场的扩大,促使手工业异常发达,市井文化也开始兴盛起来,影响着宋瓷产生“俗”的审美情趣!显然宋瓷雅俗两种审美风格是相对的,往往是雅中有俗,俗中有雅,宋代诸窑体系中普遍都具有这种现象,尤其磁州窑和吉州窑更为显著。湖田窑也是融汇了佛儒道,法效南北百工,形制与装饰内容涉及宗教、士人及世俗文化等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雅俗并存。
(2)自然因素的地理环境优势:
《景德镇陶录》载:“水土宜陶,陈以来土人多业此。”一语道破景德镇陶瓷业之所以能在晚唐五代特别是宋代崛起并得到快速发展的地利因素;景德镇地处丘陵地带,四面环山,属亚热带气候,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河网密布,常年草木葱茏,松林茂密,为陶瓷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和大量的燃料资源;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是一个天然的制瓷工业区,拥有优质瓷石、高岭土、釉料、耐火土等制瓷原料,国际上已把这种最优质的瓷土“高岭”(Kaolin)一词作为陶瓷原料的通用术语,没有高岭土就不可能烧出质坚洁白的瓷器,这是困扰欧洲陶工几百年的问题,直到18世纪他们才制造出真正意义上的瓷器,由此可见景德镇在自然条件上算得上是得天独厚的。
南宋 湖田窑花口刻花瓶
二、湖田窑发展史略
1五代北宋前期——创烧期
考古发掘证实,五代时期,湖田窑的窑业活动主要集中在刘家坞、龙头山以及今战备公路两侧的湖田窑中心区域,距现地表深约8米。湖田窑制瓷业尚未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生产规模不大,产量也较低。前期主要烧制白瓷和青瓷,白瓷产量较少,但质量却高很多,瓷胎致密度和白度已接近现代瓷质量标准,是我国南方地区同时期质地最优的产品,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在成功烧制白瓷的基础上,经过陶工们不断实践与探索在五代后期至迟北宋前期(北宋真宗景德二年即公元1004年建镇)终于成功创烧出青白瓷这一工艺新品类。
景德镇青白瓷研究所藏
五代
景德镇黄泥头窑早期青白瓷唇口碗
2北宋中晚期——鼎盛繁荣期
制瓷工艺炉火纯青的地步,青白瓷器物品类空前增多,造型丰富多姿,出现大量陈设瓷、人物雕塑等新器型,装饰手法多样,制作规整,精工雕作,胎体洁白细腻,有些胎薄如蛋壳,几可透光,瓷化程度高,胎釉结合良好,少脱釉及冰裂开片现象,釉色纯正的青白色,晶莹碧透,滋润可人,光致茂美,获得“饶玉”之美称!除主烧青白瓷外,还兼烧少量青瓷,白瓷,黑釉瓷等。
北宋 湖田窑青白瓷狮钮注碗
宋代饮酒,斗茶之风盛行,酒器、茶具的广泛使用,壶的制作日益精美。根据出土纪年资料,青白瓷注碗最晚在北宋中期就已广为流行,但是降至南宋,江西地区几乎不见出土,究其原因,可能与玉壶春瓶作为一种温酒器的盛行有关。
3南宋——过渡嬗变期
南宋前期湖田窑业延续北宋中晚期的繁荣辉煌,到了南宋中后期,景德镇南河一带面临一场由于优质瓷土枯竭的原料危机,加上繁重的“兴烧之际,按籍纳金”赋税负担,很多窑场或倒闭或转移镇内,湖田窑的陶工们面对挑战积极探索和创新,采用“支圏覆烧法”代替垫饼支烧,提高了产品的烧成率,从而渡过了窑业发展的最困难时期。另外,南宋湖田窑制瓷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具有自身特点:
a.窑业竞争激烈,出现招牌意识的商业化性质日趋浓厚,从而导致分工更为细致,专业化程度更高,据蒋祈《陶记》载:“陶工、匣工、土工之有其局;利坯、车坯、釉坯之有其法;印花、画花、雕花之有其技;秩然规则,各不相紊”。为了推销产品,盒子底部多印上姓氏铭记作为产品的推销商标,从一个侧面,也可看出当时商品竞争的激烈程度。
南宋
湖田窑青白瓷瓜棱带作坊铭款粉盒
b.为了适应覆烧器物日益增加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产量,模印的成型方法和印花装饰大量使用,使得器物造型变得规整有余,灵巧不足。
一组南宋湖田窑青白瓷剔刻花纹炉
四川遂宁出土
c.青白瓷器类增多,包罗万象,造型富于变化,还出现了一批仿青铜器的瓷品,胎质不如以前细腻洁白,釉色多淡青色或月白色,晚期光泽度及透明度有所减弱而泛黄发灰,胎质较疏松。
这一时期也有一些质量较高、晶莹如玉的青白瓷,在装饰上刻花、划花印花兼具并存,产品至精至美,大都作为贡瓷而进御南宋皇宫。此时,吉州窑、建窑的产品流入湖田,湖田窑开始试烧黑釉瓷。湖田窑的黑釉瓷胎质较粗,色灰黑,结构紧密;釉色漆黑,釉层厚。器类有高足杯和盏等,无论胎、釉、器型均与吉州窑、建窑产品有别。
左图 南宋湖田窑青白瓷盖瓶
右图 五代青白瓷果形盒子
4元代转折复兴期
中国的陶瓷发展史经历了宋代南北诸窑的百花争鸣,工艺上已经完备了制瓷业的所有工序,元代的南北中外大融合,又拉开了精彩的创新序幕;历次考古发掘以元代的遗迹最为丰富,也表明了元代为湖田窑瓷业发展的重要时期。最新考古成果显示,至迟在元代中期,湖田窑就开始了青花瓷器的生产,南河南岸就是生产“卵白釉”瓷和青花瓷器的重要场所。此外,窑址里还出土了釉里红瓷、高温颜色釉瓷等。釉里红瓷主要见建筑构件,如龙纹瓦当和飞凤纹滴水等,这也是湖田窑在元代为皇宫生产御用瓷的又一重要资料。在这一时期的工匠们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得瓷胎坚细密实而可制作大器; 从出土的窑炉遗址分析,元代湖田还开始出现分室龙窑,这种窑依山而建,倾斜度为12到22度之间,长度近60m,宽2到3m,分窑室17间,这种分室龙窑为以后的阶梯窑打下了基础。这种窑炉的特征是装窑容量大,适合于多种坯釉同时烧成,在窑室的前、中、后部不同的窑温下放置不同的产品;这种窑适合以柴为燃料,升温快,冷却也快,充分利用窑室内的热量。元未明初,在此基础上出现了葫芦型窑,之后演变为蛋形窑,这种窑形延续使用至今。
元代景德镇窑的青白瓷虽上承南宋遗风,但在胎质、造型、釉色、装饰上与宋代产品已有所不同,有着自身的时代风格。与宋代相比,元代青白瓷的胎体普遍比较厚重,宋代那种薄胎透影的产品已很少见,由于制胎原料中加入了含铁量较高的高岭土,所以元代青白瓷的胎色普遍泛青,青色更加明显,不如宋代的胎色白。釉面玻璃质感强,釉的玉质效果不如宋代产品,有些较粗的产品釉色泛黄,还有一些器物釉面失透无光,常与同时期卵白釉器物混淆在一起,使人不易分辨。
上图 元代枢府釉龙柄花口把杯
下图 南宋青白瓷螭龙耳杯
5明代衰落断烧期
明初于珠山设立御窑厂后,景德镇的制瓷中心逐渐转到市区。但湖田窑的窑业仍在持续,明代湖田窑的面积约10万平方米。此时的窑炉,已不是宋元时期的龙窑、瓢形窑,而代之以一种全新的葫芦形窑。一匣一器垫沙仰烧成为主流。明初,主要生产青花器,少量青白釉和白釉器。明中晚期,湖田窑瓷器生产主要分布在南河南岸地段,青白瓷开始退出生产,青花瓷成为主流产品。同时,昔日湖田窑旧址濒临南河,常遭遇严重水患。据《浮梁县志》载:“万历三十年,洪水临流架宇者崩溃而下,伤民无数,附河窑俱倾”。迫使逐渐向镇内城区迁徙。传统的湖田窑厂最终约在明代中后期的隆庆万历年间停烧,走完了她七百余年的风雨历程。
湖田窑址出土明代青花碗
湖田窑址出土的明代青花罐残件
三、湖田窑的主要产品种类及制瓷工艺特点
宋元湖田窑的青白瓷器类丰富,应有尽有,按功能、用途性质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1)日常生活用具。有餐饮器(碗盘碟钵罐等),酒茶器(注碗、执壶、梅瓶、盏及盏托、高足杯等),香器(香薰、香炉),文房用具、其他用器(盒子、瓷枕、灯盏等)。
(2)艺术陈设赏玩类。如花瓶、文玩、儿童玩具等
(3)宗教供奉造像和明器神煞类。
制作工艺则主要有:
1装饰技术
(1)胎体装饰
青白瓷装饰纹样的形式美感首先通过刻划坯体表现出来,而刻划的线条艺术独步青云,美妙生动。青白瓷纹样的刻线是因刀法的变化而产生的,其刻痕深浅、斜线坡度、斜面宽窄以及线条的方圆、曲折、长短、疏密、形状、结构等等都富于变化。每根线条都明显起顿,犹如中国书法之提、按、顿、捺,有挫有放,刻粗长线条,轻松而畅快;刻婉转处,心细而缓慢。线条衔接准确而自然,曲线婉转,流畅而有力,充满韵律美感,具有浅浮雕的效果。整体构图繁简得当,流畅中带有凝重,活泼中带有沉着,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
①刻划花:
a.刻花:主要运用“半刀泥”法,在坯体上刻出线条,经过刻、削,修整组成纹样。“半刀泥”刻花是先在坯体上用直刀刻出纹样的轮廓线,再在轮廓线外用斜口刀尖沿轮廓线深刻,刀刃贴坯体表面浅刻,斜刀阔削纹样外的部分,形成从里到外一边深一边浅的斜坡状刀痕。观察素胎刻花有更清晰的刀痕、
宋湖田窑刻花碗 婺源出土
b.划花:用竹制或铁制的针状工具或梳篦,在器物坯体上划出线条,组成纹样。运针如笔,划出的线条粗细一致,如同中国画的铁线描,细劲流畅,生动活泼,简炼概括,多用于表现花卉、卷草纹样的轮廓线。如用相似于的工具,在坯体上一次划出排状的线条,运力均匀,划痕细密、等距,装饰性强。
北宋 青白瓷篦纹划花径瓶
②剔花与印花:
a.剔花:用刀具把纹样轮廓线外的空地雕剔去掉一层,使纹样凸起。剔花运刀深刻,剔地平坦,纹样前后重叠有高度和层次,产生立体浮雕感。
南宋青白瓷半浮雕剔花尊
四川遂宁窖藏出土
b.印花:将坯体套在刻有纹样的模具上印出纹样。印花大多运用在碗盘盏碟等圆器内壁和器物内心上,与圆器成型的印坯工序同时完成。首先要制成器物模具,并在其壁上阴刻纹样,经素烧而成。做坯成型时,坯体与模具的造型和大小相当;稍干,再将坯倒套在模具上,在坯体外壁四周轻轻按拍,使坯体的内壁上印出阳文纹样。干燥后上陶车修削坯体外壁,使其厚薄匀称,表面光洁。再施釉,修圈足。印花纹样严谨、精细,可以成批生产,造型和纹样规整统一。如以下几件:
南宋 湖田窑 模印菠萝纹盖罐
上图 南宋湖田窑青白瓷莲花形托盏
左下图 宋湖田窑青白瓷刻莲花纹盘
右下图 宋湖田窑青白瓷刻莲花纹碗
南宋印花双鱼戏水盘 江西宜春市高士路出土
③镂空:
又称透雕、镂雕。用刀具在坯体上镂雕出空隙以达到设计要求。主要用于熏炉盖、灯、盏、瓶座上。镂花有阴镂和阳镂,即把纹样镂空和把纹样外的地镂空。镂空的空间要均衡、匀称,与工艺制作相宜。镂花镂出的空间具有实用价值,又有玲珑剔透的装饰美感。
北宋 青白瓷镂空香薰 陕西蓝田北宋吕氏家族墓出土
元 湖田窑青白瓷六棱形镂空花窗式底座
④雕塑:
对器物胎体未烧尚有可塑性之前综合运用捏、堆塑、模制、镂空以及刻削等手法来成型以及进行装饰和创作的工艺。
北宋 湖田窑青白瓷水禽香薰炉
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藏
北宋 湖田窑双龙枕
(2)釉下彩绘
元青花和釉里红是湖田窑彩绘技艺的两株奇葩,也是景德镇入明以后,逐渐以釉下彩瓷一统天下,成为世界瓷都的技术关键。青花色泽青白相间,高洁幽雅,;釉里红则艳丽夺目。两者使瓷器与中国绘画得到了有机结合,也是汉文化、伊斯兰文化与蒙古文化三者的结晶。
①铁褐彩:
在施青白釉的坯体上,用一种赭褐色的紫金釉(富含铁元素)加以装饰。经过高温烧成,褐色点彩出现晕散,青白釉烘托的褐斑十分醒目。
左及中图 元青花加铁褐彩观音像
杭州市历史博物馆藏
右图 元青白瓷褐彩荷叶形盖罐
首都博物馆藏
②青花:
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再施以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工艺,自湖田窑的元代阶段开始流行。装饰技法多样,青花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绘画题材丰富。元代湖田窑青花瓷主要表现手法,分白地青花和青地白花两种。基本技法有点抹、涂绘、工笔、写意等。青料色浑散晕出轮廓线外,与墨色在生宣纸上浑散有相似之处,便于将中国画的传统绘画手法融汇到瓷器装饰彩绘艺术上来。
上图 元青白瓷笔架 首都博物馆藏
下图元青花海鳌山形笔架
1987年杭州市朝晖路元代窖藏出土
杭州市历史博物馆藏
湖田窑址出土元青花瓶残件及高足杯修复件
③釉里红:
元代阶段流行。将含有金属铜元素为呈色剂的彩料按所需图案纹样绘在瓷器胎坯的表面,再罩以一层透明釉,然后入窑在1350℃以上的高温还原焰气氛中一次烧成的工艺。主要有线绘、釉里红拔白、釉里红涂绘和彩绘+雕塑等四类表现方式。
元 湖田窑影青秞里红洒斑玉壶春瓶
元影青釉里红爵杯残件修复
景德镇窑址出土
元釉里红暗刻兔纹玉壶春瓶
故宫藏
元釉里红暗刻飞凤纹玉壶春瓶
日本松冈美术馆藏
(3)瓷塑
宋元湖田窑的各种像生或艺术想象等造型技艺高超,也为最能体现其艺术水准和成就的品种之一。工匠们采用模型、手捏和线刻、镂雕和浮雕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使得器物造型优美,形象细致生动,极富神韵,充满生命力,是“思”与“艺”的完美结合,“象”与“意”的和谐统一,体现了宋人追求的“物我合一”天命观的体现。
同时,湖田窑瓷塑在继承唐代现实主义创作思想的基础上变革,显得宁静而素雅,在形象的创意,在组织空间结构上的严谨,在用泥挥洒的气势。既有统一的世俗风貌,又有富有情节场景组合方式,都在不同程度上丰富中国陶瓷艺术创作经验。譬如以下这尊造像,刻划人物形象自守清净,似佛亦道更似文人士大夫。在宋元青白瓷雕塑中这类混合形象比比皆是,也反映着宗教日益民俗化倾向,它使雕塑具有了绘画性语言,强化了心理性格的表现。
左图局部 宋青白瓷道士像
杭州浙江省博物馆“中兴纪胜”展
右图 宋徽宗《听琴图》局部
元青白瓷观音菩萨坐像
美国大都会艺术馆藏
元 青白瓷观音像局部
首都博物馆藏
2装烧技艺
①五代支钉叠烧法:
五代,湖田窑装烧工艺比较落后,未使用匣钵,只采用支钉和垫柱,制品在窑中裸烧。产品出现釉面污染现象,以及留下支钉痕迹等特点。
②宋代早期匣钵仰烧法:
在窑床上有序地排放若干垫柱,并在其上放好碗状匣钵,同时将小于圈足的垫饼放进匣钵内,把制品(主要是圆器碗盘碟类)圈足套装在垫饼上,最后把装有制品的匣钵逐件套装送进窑室内叠烧的方法。该法使产品提高了美观质量,方便窑具分离,是湖田窑装烧工艺的一次重大变革,使用直至湖田窑终末。
宋早期垫饼
北宋 湖田窑青白瓷花口碗 广东藏家收藏
底足见垫饼痕迹,俗称“米糊”底
③宋代中期垫钵覆烧法:
用瓷泥作好内壁分作数级的盘或钵状物,为避免碗口与垫阶粘结,在钵(盘)状物的垫阶上撒上薄薄一层耐火的针状粉末,然后先把一件口径较小的芒口碟扣在钵(盘)状物的最下一级上,再依次扣置直径由小而大的碗坯,再把一个泥质的垫圈放在平底匣中,把扣好了碗坯的钵(盘)状物放在垫圈上即可堆叠装窑。产品出现“芒口”。
示意图及湖田窑址出土的瓷质垫钵
左图 宋青白瓷刻仰莲纹芒口炉 湖北麻城出土
右图 宋青白瓷刻仰莲纹芒口钵
《景德镇青白瓷珍品展图集》
④宋代晚期支圏覆烧法:
以大而厚的泥饼为底—把一个用瓷泥作成的断面呈“压”形的圈圈放在泥饼上,在圈圈的垫阶上撒上一薄层谷壳灰,再把碗坯的芒口放在垫阶上,又把三十二个左右的碗与圈,一圈一碗地依次覆盖,再把圆心下凹的泥饼翻转过来覆盖在最后的一个圈上,即组成一个上下直径一致的外观上的圆柱体,然后用稀薄的耐火泥浆涂抹外壁,用以连接垫圈、封闭空隙,再叠压装窑。该法提高了产量,减少了器物变形并且产品规格一致。
示意图及出土窑具残片
⑤元代仰烧法、覆烧法及涩圈叠烧法:
根据制品不同等级选用不同方法;
仰烧法:先把一个用含铁量较高的粘土加粗和料的泥饼放人匣钵,然后在垫饼上撒一层高岭土与谷壳灰的粉末,再把碗盘坯件的圈足直接放在粉末上。枢府瓷和外销的青花瓷大都采取瓷法。
涩圈叠烧:把制品底心的釉面旋出一个露胎的涩圈,再把上一个碗盘的不挂釉的底足放在下一个碗盘的涩圈上,依次重叠到十个左右再装入桶式匣钵叠压装窑。日用粗器大都采取此类方法。
⑥明代吊装仰烧法:
在装烧坯件时是把沙渣放入匣钵,渣上放置垫饼,然后再把制品放在大于圈足的垫饼上烧成的。该法用于烧制中上层社会人事所需的精细瓷器。
四、景德镇湖田窑的其他工艺品种类型与特点
宋元湖田窑的工艺品种也富有多样性,在其成长与发展过程中,除了青白瓷的大宗代表品种外,同时也生产一些容易被人忽略的地方特色品种,主要有:
1青瓷
多见于五代早期制品,大都追随效仿越窑青瓷的制瓷技艺,采用马蹄形窑烧制,马蹄窑为土制,窑炉烧结面较薄,瓷器烧成温度相对较低。器物种类主要有碗、盘、壶等。
湖田窑址出土执壶残件:多数胎色灰褐、质地粗松、釉色青灰,除少数葵口及内壁出筋外,没有其他装饰。
湖田窑址出土残件器底:因采用支钉叠烧,只见垫柱,没有使用匣具,故器内底及器足上往往留有椭圆形支钉痕。
2白瓷
少量瓷胎致密、白度很高的白瓷出现于五代,器物种类亦常见有碗、盘、壶等。
窑址出土白瓷碗
3黑瓷
在湖田窑南宋地层中时有发现,多为饮茶器具盏类,至元代在刘家坞遗址有大面积堆积,器型有高足杯、碗,和盏等。盏类分两种,一是仿建窑类,抬色呈灰黑色,一是仿吉州窑类,胎色呈土黄色。
湖田窑址出土残件盏:大都素面无装饰,
少数见有兔毫纹、鹧鸪斑等。
湖田窑址出土高足杯:釉层较薄,色较淡,呈深褐色。
五、湖田窑历史地位与艺术成就
1历史地位
①景德镇湖田窑较集中地代表了宋代高度发达的制瓷技术水平,是中古时期陶瓷工艺史的集大成者,尤其五代以来创烧的新产品青白瓷,随着其烧造技艺的日益精湛,产品的日趋茂美,质量冠绝群窑,不仅已成为宋代景德镇诸窑代表性产品,并在全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以景德镇湖田窑(前期)为中心的青白瓷窑体系!
②入元以后工艺上采用了“二元配方法”,开始从软质瓷向高温硬质瓷的转变,迎来了湖田窑制瓷业的再度繁荣,这是中国陶瓷工艺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也是世界陶瓷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青花瓷器、蓝釉瓷器、釉里红瓷器、红釉瓷器、卵白釉瓷器是元代景德镇瓷器新成就的根本体现者,也是其繁荣的标志,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未来瓷器发展的格局,为明清彩瓷的高度发展提供了工艺基础,因而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湖田窑对中国瓷业发展的重大贡献。开启了中国瓷器向彩瓷演进的华丽转身,也开创了世界彩瓷生产的新纪元!为日后景德镇城区(后期)成为元明清全国性制瓷中心起到了承前启后之作用!至此,“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蓝浦《景德镇陶录·卷五》)
③宋元湖田窑贡瓷和官窑地位的确立:北宋中后期,随着景德镇制瓷业的大发展,制瓷质量的提高,开始受到上层社会乃至皇帝的喜爱,最终成为贡瓷(见《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七辑)。
1997年湖田窑址出土仿越青瓷底之带“张昂监造”等字样瓷片
2艺术成就
宋元湖田窑青白瓷,将宋瓷釉饰艺术所崇尚“含蓄沉静”、“素洁高雅”、“天人合一”之境界又推进一层:影青瓷釉质莹缜如玉,胎质致密细腻洁白,透光度良好,其薄度和坚韧度可以做到已接近现代瓷之技术与特征,其他高古窑口已不具有可比性。为釉面表现提供了良好的物质背景。釉面为玻璃相,几近透明。瓷釉的光润、素洁、淡雅、晶亮,充分体现了自然渐变的釉色美——釉薄处泛白,聚釉处由淡淡青白色向天青(蓝)、湖绿渐次演变。纯净明澈并富于色调变化的硬青釉,大大强化了纹饰的艺术效果,给人以“音乐旋律绎如心灵”的美感。
宋 青白瓷观音坐像 2011年香港佳士得拍品
业内有一说认为湖田窑青白瓷顶级制品即是“柴窑”,由于没有考古证据,还不能妄断。但有一点,将周世宗语“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或坊间形容柴窑的“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拿来形容湖田窑顶级制品,也是恰到好处,一点不为过的。(本文由福羲国际拍卖行贾先生整理撰写,转载请说明)
(本文引用器物,主要来自于各大文博机构、大拍场,及各位藏友,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