赔款列强,镇压农民起义,清末时期的清政府真的那么有钱吗?

现在回头看清末的历史,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政府一面使用军费镇压人民起义,一面因与侵略者的不平等条约而支出巨额军费和战争赔款,第一次鸦片战争赔款1960万两,临时军费支出接近3000万两,第二次鸦片战争赔款1600万两银,军费不低于4000万两银,甲午中日战争赔款2亿白银……数目触目惊心。

除此之外,为挽救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清政府还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开展了著名的洋务运动,购买西方军备、科技,兴办工厂,还派遣留美学生以及创办新式学校。这不禁让人产生一个疑问——清末的政府为什么如此富有?一个走向末路的王朝,为何能承担如此高额的支出,这些钱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一、清末财政状况

在讨论清末政府的钱究竟从何而来之前,我们有必要先证实这个说法:鸦片战争之后的清政府是不是真的很有钱?

实际上,答案是否定的,此时的清政府其实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财政危机。

1840年之后,尤其是在鸦片输入与战争赔款的残酷背景之下,政府的财政状况逐渐江河日下。首先,鸦片战争的爆发是清政府财政状况恶化的重要原因。光是在两次鸦片战争里政府的财政支出就已经十分沉重,战争的开支,包括军费和赔款就超过了1亿两,除此之外还有英国的掠夺勒索的数目,极大地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

其次是农民起义的影响。鸦片战争之后,地主阶级加紧了对底层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再加上严重的民族危机的推动,1851年,穷苦的农民们忍无可忍揭竿起义,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这使得原本就已经入不敷出的清政府财政情况急剧恶化。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之后,清政府不得不从各省调兵并且支付大量军需费用,而因为战争动荡,政府的收入锐减。

据统计,清政府先后拨款桂、湘、粤等省份军需及其他镇压起义的军事费用,超过了1800万两。仅仅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两年,清政府为了镇压起义连续拨款2258万两,两年间财政亏损将近600万两银。屋漏偏逢连夜雨,镇压农民战争期间又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军费的支出让清政府焦头烂额,财政状况更是雪上加霜,内忧外患的战乱之下,清政府的财政收入锐减,财政亏损愈发严重。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银贵钱贱。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鸦片走私贸易的发展白银大量外流,以至于白银价格不断上涨,出现银贵钱贱的现象。第一个受影响的群体就是底层人民,银钱的比价上涨之后,农民实际上要缴纳的费用也跟着增加,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农民难以完成赋税缴纳,这也是清末政府财政收入减少的原因之一。

另外,19世纪中后期自然灾害频繁,40年代到50年代的十几年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爆发了多次严重水灾,受灾面积极广。一方面自然灾害破坏了农业经济,另一方面,清政府因此不得不拨款救灾,减免田赋,以至于财政进一步入不敷出。

二、清政府的财政改革

既然清末政府面临如此严重的财政危机,似乎已经山穷水尽、积重难返了。如此窘境,他们是如何承担后续这样多的财政支出的?其实清政府的财政还未到无药可医的地步,清政府没有坐以待毙,19世纪50年代起,清政府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的财政措施调整,涉及多个方面,目的是维护统治,支付一系列战争赔款,也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第一个财政措施是广开捐纳。所谓捐纳,即是朝廷政府利用出售贩卖爵位、官职的机会,鼓励社会人士为政府捐献钱财。换句话说,也就是捐官卖钱。捐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其实是一种临时性的政府收入,由于清朝末年的财政问题,清政府多次特开捐纳,以此弥补财政支出不平衡。1851年到1852年,政府出售京官、武官等职位,收到的捐银达到了300万两银,已经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不久之后,清政府又开始鼓励劝捐,劝人捐银的官员可以受赏数目不等的钱财,这样一方面使得政府收入得以增加,另一方面也导致了社会问题,例如卖官之下新增官员鱼目混杂,官员为得赏强迫地方绅商勒索捐银。

第二个财政措施是发行纸币。咸丰皇帝年间,为解决财政困难,清政府通过了发行宝钞、官票的方案,也就是发行纸币,并且即时在各地方流通。除此之外,清政府又在1853年开始发行大钱,即大额货币,面额当十到当千,相当于十钱币到一千钱币。这些新货币发行流通之后,的确是缓和了政府的财政危机,然而新的社会问题也随之接踵而来,由于新货币发行导致了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给人民的艰难生活更增一抹阴霾。

第三个措施是增赋。对于当时的清政府而言,增加赋税是改善财政问题最直接的方式。鸦片战争之后,由于社会动荡以及收到农民起义的影响,清末赋税的征收更倾向于重视厘金。所谓厘金就是通过地方捐厘来筹钱款,是一种税收制度,始创于咸丰年间地方官员在各省开设劝捐,对本地米商米行、各行业铺户征收厘金税,每亩地抽捐数十文不等,每斗米收五十文。以此弥补财政亏空。

厘金制度实际上不是一种正式税收制度,清政府创行厘金税时原本打算解决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军饷筹款问题之后就停止,但1855年之后,厘金征收制度在各省进行推广,各地厘金税率不同,征收名目繁多复杂甚至有所重叠,以至于厘税沉重,百姓苦不堪言。

除此之外,清政府变相地增加了田赋。主要做法是增加土地税,其实就是额外征收田赋,例如四川一带施行捐输,在云南、浙江等地也有类似的措施,只是名目不同,这给百姓带来了更多的经济负担。

从结果上看,清末政府为缓和财政危机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的确产生了效果,首先是显著地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避免了财政崩溃的结局。然而,但对于百姓而言,这些改革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各地捐税繁重苛刻,农民与地主的阶级矛盾愈发尖锐,民不聊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不断加深。最终清王朝也未能如愿延续统治,在革命的炮火之中灰飞烟灭了。

文/陆豆浆

参考资料:

《鸦片战争的冲击与清末财政结构变迁研究》黄楚泽

《清末财政若干问题简论》周志初

《清末的财政危机与政府的财政对策》付志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