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日报《弘扬地域文化 讲述保定故事》 保定古桥八篇​

保定日报《弘扬地域文化 

      讲述保定故事》  保定古桥八篇

保定日报

方向凝聚力量。中共保定市委机关报——保定日报官方微信:权威独家的新闻资讯,便民为民的民声通道,富有情怀的互动平台。在这里,掌握保定。
公众号
弘扬地域文化 讲述保定故事
开栏语
历史文化名城保定古迹众多,英雄辈出,灿若星辰;新中国成立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历经沧桑巨变。在这片文化底蕴丰厚的沃土中,生发着无数令人激情澎湃的故事。为深入挖掘保定历史文化,充分展示保定时代精神,激发全市人民知保定、爱保定、奉献保定的工作热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营造浓厚舆论氛围,保定日报社集中全社精兵强将、优质资源,全媒体、多角度,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开展“弘扬地域文化 讲述保定故事”大型系列宣传报道活动。将以新闻人特有的视角为读者讲述保定故事,并邀请了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吴蔚等多位历史文化学者、专家提供顾问建议,向全国、向世界宣传保定、推介保定。
现精选分享八篇保定古桥报道
点击蓝色字体,跳转阅读
千年古桥说“方顺”
绿野梯桥:800年古韵流芳
天水桥:见证四百年城南旧事
铜塝铁底金线河 ——兼谈“太平桥”的文物内涵
永济桥,中国第一长石拱桥的445年
涿州下胡良桥,400多年不大修的“桥坚强”
伍仁桥:通商济民400年见证药都变迁
清西陵桥群:见证一代代帝王的兴盛与寂寥
以下全文转自微信公众号  保定日报
保定日报

方向凝聚力量。中共保定市委机关报——保定日报官方微信:权威独家的新闻资讯,便民为民的民声通道,富有情怀的互动平台。在这里,掌握保定。
公众号

千年古桥说“方顺”

韩蒙 曹云鹏 保定日报 2019-11-22

“弘扬地域文化 讲述保定故事”

        初冬的满城,未感深寒。新鲜空气吸进肺里,清清凉凉的。方顺桥边的草木,还顽强地抖擞出一分绿意,向即将来临的严冬释放出最后的活力。桥上不时有人来来往往,擦肩而过。千年古桥上,不知发生过多少个印刻在时光里的故事。
     历史上,方顺桥建桥处陆路连接京广线,桥下水路船可直达天津港,交通便利,通达南北,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颇为繁华的千年古镇。
龙泉河从方顺桥村村中心流过,将村子一分为二,村南村北互通,方顺桥是必经之路。曹云鹏摄
    
01
帝访舜的美好传说
古桥,似乎天生与美丽的传说故事分不开。就像西湖断桥上的许仙和白娘子。方顺古桥也不例外。
关于它的名称,民间盛传取自尧帝访舜。相传,尧帝久居于尧城(今顺平县尧城村一带),年迈之后,想要寻访贤人继承自己的王位。有一天,他来到舜村(今满城县方顺村一带),见一穿着朴素的年轻人正在耕田,这个人就是舜。尧帝觉得他就是自己要找的人,后来就把王位禅让给了舜,并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瑛许配给他。娥皇(乳名大凤)、女瑛(乳名二凤)与舜成亲后,经常要过这条河,她们看到行人过河的艰难,就兴建了一座三拱桥。人们为了纪念她们,就把这座桥叫做“双凤桥”。再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尧帝大公无私的贤德,又把这座桥改称“访舜桥”,舜的故里改称“东访舜”。时间一长,就渐渐叫成了“方顺桥”“东方顺”。描述石桥的一首诗“双凤桥下水东流,昔日曾通一叶舟。芦苇夹岸澄水清,板桥石砌匠心求。”则流传至今。
当然,这些只是传说。据清代官修省级地方志《畿辅通志》记载,方顺河原名“曲逆河”,后人觉得水名不够吉利,遂改“曲”为“方”,改“逆”为“顺”,故名“方顺河”。桥建于方顺河上,也就得名“方顺桥”。
桥体、栏板、望柱风化得都比较严重。曹云鹏摄
02
侧耳倾听钟声千年
2013年,方顺桥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没有车水马龙,偶尔走过几个行人,一阵微风吹过,古桥两侧的秋叶发出梭梭声响后,又重归寂静,让大桥多了几分孤寂、沉静与冷清,与南岸不远处107国道上的车流往来形成鲜明对比。
如今,伴随着桥下水道的干涸,历经繁华的方顺桥已经失去其变天堑为通途的咽喉功能,但仍然不失厚重沧桑的风采。
直到今天,村中的许多老人仍然记得古桥曾经的人来人往、摩肩接踵的情形:“安顺桥恰好处于全村南北正中心的位置。村南的人去地里劳作,村北的学生一早上课,都要经过这里。当年桥头连接的石板路延伸出去很远,村民晚饭后、农闲时都喜欢坐在桥边拉拉家常,一副恬淡的场景。”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稳步推进,方顺桥村的发展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千年古桥仍在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见证着这振奋人心的可喜变化。立于桥头,侧耳倾听,仿佛有钟声千年。
桥洞正中的吞水兽雕工精致,栩栩如生。曹云鹏摄
03
相关链接:
方顺桥,始建于公元309年(西晋永嘉三年),比家喻户晓的赵州桥(始建于隋朝开皇年间)还要早约300年。它位于满城区西南部的方顺桥村,横跨于龙泉河上。古时候,驿路从桥上通过,是京师经保定府去南方诸省及山西的南北交通必由之路,也是历代的重要关卡。今天我们看到的方顺桥是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桥毁之后僧人德印募捐重修之后的样子。
方顺桥为三孔券石桥,中孔较大,两侧各一次孔较小。桥体均由细石料砌成。石檀雕栏,坚致雄伟。桥全长30.61米,宽8.07米,高度为8.765米。中孔净跨14.34米,净高6.15米;两侧小孔净跨3.43米,净高3.7米。桥上共有30根望柱,其中保留有22根形态各异的石狮望柱;有石质栏板28块,其中24块带有雕刻。石狮与栏板如今均风化严重,难见曾有英姿。桥拱由长方形料石悬砌,桥面铺有长条石,桥两端原本各有两只石雕巨狮守护,如今北面的两只雌狮仍在,南面的雄狮却少了一只。

绿野梯桥:800年古韵流芳

任奕葳 保定日报 2019-11-15

弘扬地域文化 讲述保定故事

 王德明 摄 
11月13日,由于骤然降温,古莲花池内游客并不多。走在这座由元代汝南王张柔所建的具有几百年历史的园林中,仿佛在踏着历史的脚步前行。南行,一座并不起眼的小桥,却已在此矗立了近800年,这就是古莲花池内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绿野梯桥。瑟瑟寒风卷起枯叶,飘到桥上,盘旋而又落于水面,为这座古桥平添了几分历史的厚重感。
粗犷而古朴的元代雕刻艺术
据莲池书院博物馆接待科科长刘丹介绍,公元1227年,元代汝南王张柔初建园林时,就有了这座小桥,“桥身上的每一块白玉石板都是800年前的,可以说这座桥见证了古莲花池将近800年的历史。”
“你们看,桥栏杆很多部位都呈颗粒状风化,专家鉴定,这些白玉石是元代的。栏杆上的净瓶莲叶透雕,是新中国成立后修葺时的新装饰。”刘丹指着桥身说。
主拱上端雕刻的造型。王德明 摄
随后,她又着重介绍了桥拱上的兽头装饰,“这个就是老百姓口中所说的吞水兽,在传说中,可以做镇水之用。每个年代的雕刻艺术是不一样的,你们看这兽头雕刻艺术粗犷而古朴,是典型的元代风格。”
家在农大附近居住的周芳女士每天都要来莲池遛弯健身。“我们喜欢这里的环境,每天转一圈心情都很好。”对于绿野梯桥800年的历史,周女士惊奇地表示;“元代的文物,能保存这么好,这真是咱们保定的骄傲!”
历经大火和地震,小桥依然幸存
刘丹介绍说,1289年,保定曾发生一起相当于7级左右的大地震,“其他建筑基本被震毁,只有这座小桥完好无损,而且园中的荷花一年比一年开得好,历久不衰,百姓口中莲花池的叫法就是这么来的。”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保定时,在古莲花池内放火,主要建筑被焚毁殆尽,三万余册藏书被毁,珍贵文物也被洗劫一空,整个园子只留下绿野梯桥。“因为小桥是石质的,又是横跨于水面之上,因而幸免于难。”
由于历史悠久,桥身出现多处风化,出于安全考虑,目前绿野梯桥是封闭的,没有对游客开放,“节假日客流量剧增,小桥的栏杆并不高,出于安全和对文物的保护,我们于2017年把绿野梯桥封闭了,游客不能从上面走过,只能远看。但是绿野梯桥是我们讲解的重点内容,所以游客来到这里都会了解到它的悠久历史。”
出于安全考虑,目前绿野梯桥已封闭。王德明 摄
   
为重点保护对象,每年都要加固维修
小桥流水,风吹涟漪。尽管天气寒冷,却丝毫不影响园中的美景。只见不时有拿着相机的游客路过,到绿野梯桥处取景拍照。
1760年,直隶总督方观承将园中景物分为十二组,各绘一图,皆有说明和题诗。他在描述寒绿轩时写道:“竹径斜出,萦带清流,石桥亘其上,修整莹洁,曰'绿野梯桥’。”刘丹介绍说,这仿佛勾勒出一幅水墨画卷,竹林中有条小路倾斜地延伸出来,围绕着清澈的水流,一座石桥横跨在水流上面,秀美端庄,晶莹洁白,叫作“绿野梯桥”。不仅写明了桥的位置,而且对外观与质地也有所描写。
为了维护园内所有的建筑,每年都有专家来做鉴定,“绿野梯桥是我们维护的重点,每年都要做加固维修工作。”刘丹说。
刘丹告诉记者,园中还有一个宛虹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主体为木质结构,后被大火焚毁,1975年重建成单孔的汉白玉石桥。“顾名思义,这个桥像彩虹卧于水上,亭台楼阁,十分美丽,是莲池内必游之地,只是不如绿野梯桥历史那么悠久。”      
67岁的张冬老先生家住复兴路,带着相机在园内流连许久,“今天没事想起到莲池看看,夏天的时候来过,想看看这个季节又有什么变化。”
相关链接:
绿野梯桥位于篇留洞西南,是三拱梯形桥,建于元代,是古莲花池内现存最古老的建筑。该桥跨于南塘之东沟上,呈南北走向,长9.65米,宽2.65米,最大跨径2米。桥身通体用汉白玉砌成,修整莹洁,下有三拱。主拱上的吞水兽造型古朴浑厚,刀法粗犷洗练,具有典型的元代风格,与赵州桥有异曲同工之妙。栏杆上的净瓶莲叶透雕是解放后修葺时的新装饰。
桥名取自唐代著名宰相裴度的私家园林,据《唐书·裴度传》记载,其晚年在洛阳午桥建的别墅叫“绿野堂”,裴度在洛阳集贤里府邸园林中有“梯桥”,故而此桥命名为绿野梯桥。

天水桥:见证四百年城南旧事

保定日报 2019-10-30
弘扬地域文化 讲述保定故事
秋阳西沉,信步天水桥上。
河道两侧绿树成荫,桥下流水汩汩、波光潋滟,桥上栏杆林立、石狮各态,静静地映衬着河坡旁喧闹的集市,一动一静,仿佛浓缩了亘古久远的时光。
南关大桥。贾博钧摄
桥南头东侧,坐着几位耄耋老者,每日午后,他们都会来这里坐坐。头上发色雪白,颊上风霜尽染,但老人们目光依然矍铄,恰似身边这座饱经岁月洗礼的古桥。今年已90岁高龄的曹敬先是其中最年长者。附近旧房多纳入拆迁,几年前他也另觅居所,但对这片生活了几乎一辈子的地方,他仍旧难舍难离。 
南关大桥。贾博钧摄
“老话说,过了南关桥,就是保定城。我家祖祖辈辈就住在这桥边。” 放下手中的拐杖,曹敬先缓缓抬手指向河坡东南,自己原来家的方向,“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在河里洗澡、游泳,那时天水桥还未加宽,很窄。我年轻时是瓦匠,后来在市第二建筑公司工作,桥南边要拆的这几栋楼,当年都是我们盖的。”岁月荏苒,世事变迁,令年迈的曹敬先感慨万千。
桥上的石狮。贾博钧摄
天水桥,俗称南关大桥,位于旧城南门外府河之上。这座三孔石拱桥,桥长28米,宽7.1米,拱圈系半圆形,拱腹下净高在6米以上,是我市现存最大的古代石桥。
桥头的大石狮子。贾博钧摄
据《清苑县志》记载:“一亩泉自西北来,合流鸡距泉东南下,蜿蜒于城郭之南。水之上,旧有桥。兴废糜常,因革无考。”明代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 改建为石桥,因一亩泉、鸡距泉出自保定西北乾位,按旧时八卦“乾”代表天,天生水,故名天水桥,之后曾多次翻修翻建,现存的天水桥为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保定知府章时鸾兴工重建。
四百余年中,经过25次特大洪峰的考验,天水桥至今仍岿然不动。期间,此处文人商贾、往来过客无数,每个晨曦初现或余晖将尽之时,人们驻足桥端,举目远眺,无不为巨桥瑰丽、天水一色的奇观而赞叹。
1952年,为使人车分流,以策安全,原桥两侧各加宽5米的人行道。1962年冬,桥面改建为预制钢筋结构,两侧木质桥栏改为金属质。1984年6月,天水桥作为古建筑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人们所见的桥上栏板望柱是1996年市文物局对桥维修时的新雕之物。
旧时天水桥。(资料片)
研究保定历史数十年的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尤文远,对天水桥颇有研究。他说,天水桥下的府河码头曾是保定城水路交通的枢纽。北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便有保州知州李继宣造船百艘,运送军需民用物资。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南关府河码头火车站建成,长长的铁路线从天水桥下南孔穿过。修建京汉铁路所用的物资,便是从天津港用木船运到这里,再装上火车运往工地。
旧时天水桥及护城河石桥。(资料片)  
上世纪30年代,这里开始有汽轮通津,保定地区及察南、雁北地区的土特产,由此运往天津;高阳、清苑、蠡县的土布,由此运往西北、东北及河南、江苏等地区。天津、上海、青岛及国外生产的工业品从天津运至保定,再销往土特产品生产地区,府河码头又成为土特产品和工业产品的转运站与集散地,“当时码头上舳舻相接,樯帆如林,桥上桥下总是一派热闹景象。”
在曹敬先关于天水桥的记忆里,最鲜明的正是那曾经的繁华,“以前,这里就是保定的粮食集散地,有好几家大粮店,还是运输煤炭等物资的交通枢纽。每天运粮的挑夫、粮商等络绎不绝。桥下是水运码头,通往白洋淀、天津卫,船家都在桥下等候坐船的乘客。河坡两旁,一溜儿的饭馆,船家、商家的叫卖声和揽客声,到现在我都还记得。咱们保定的(舟加止)舫头、煤市街这些地名,都跟这条河、这座桥有关。后来,河坡边又开起了打铁、锔瓷、铸锅这些行当。现如今河坡边的这一片市场,大概是二三十年前形成的,方便附近居民买菜购物。”
穿越数百年风雨,天水桥不仅给人们以通达便利,也见证了那段历史深处的繁华与精彩。新中国成立后,历尽沧桑的天水桥陪伴着一代代保定人,走过了崭新的发展历程,也期待着新时代的盛世华章。

铜塝铁底金线河 ——兼谈“太平桥”的文物内涵

保定日报 2019-12-23


清苑中冉村北,潺潺流水的金线河,业已断流六十年。昔日,一群光腚顽童相拥着从石桥上跳入河中顺流戏水,惊得那三五成群的皇姑鱼儿纷纷跃出水面察看,吓得那远处的几只水鸡急忙潜入水底,连那倒映在水中的两岸堤坝和歪脖柳树也被搅得一塌糊涂。那些戴草帽拿锄头种田的、背渔网赤双足打鱼的、南来北往进城下乡的客商,每天在石桥上穿梭而行,络绎不绝。

如今,这条43公里长的金线河,绝大部分已变成良田。只有那座万历年间重修的古石桥,依然孤寂歪斜地静卧在故河道上,不厌其烦地向过往路人们诉说着往昔的沧桑。
太行北端,有一座挺拔秀丽,直刺云天的狼牙山。从狼牙山沿着山深林密,峰峦峻峭的太行山脉南行,很快便进入今天的顺平县境。
顺平,史称曲逆国,亦称蒲阴国。
蒲阴东南,有一条五狼沟,和太行山脉相连。沟内巨岩层现,涧曲泉清。在那蜿蜒起伏的山涧里,泉水从各个狭小而深邃的山石间,不断地往外喷涌。一股股涓涓细流从山谷中不停地转出,越聚越多,越流越湍,越湍越急,撞到山根的石头上,立刻像千千万万的珍珠四处散花。忽然,一块貌似巨鱼的大石,拦腰挡住了河水的去路,逼着河水不得不“曲而西流”。这就是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提到的曲逆河啊!
史称其“枉渚回湍,率多曲复,亦谓之曲逆水。”后因曲逆不善,改称蒲阴河。
曲逆河也好,蒲阴河也罢,它一头向西南逆行,经过千回百转,拐来拐去,最后还是乖乖地向东南方向流去。在方顺桥村西,汇流泻入金线河和百草沟。
据清苑县志顺治十七年所载(1661):(金线)河之上流有二,一自满城之方顺河,一自庆都之龙泉河,至魏村两水汇为一,东流至此(中冉、北大冉)成巨津也。
金线河流经清苑的魏村、白团、中冉、北大冉、赵庄、石桥等村,从莲花闸注入府河,与漕河汇流后,通过白洋淀入海。金线河,河道弯曲,穿村较多,总长43公里。
金线河,是一条历史悠久的河流,源于蒲阴。
随着高山平湖、沧海桑田的剧烈变迁,据明朝嘉靖年间的《清苑县志》所载,金线河已成为旱则干枯,雨则泛涨,汛则漫溢的季节性河流。一遇暴雨,漫溢成灾。
金线河,仅据1954年至1964年统计,就有7年漫溢决口,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1963年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后,随着清水河、龙泉河的治理,将京广铁路以西的所有水源导入龙泉河,金线河成无源之水,旧河道慢慢被填平。
金线河,是一条美丽的河流,从中冉村北边缓缓流过。说它美丽,除了风景秀丽,景色迷人外,它还有很多美丽的传说和趣闻。
金线河,河床不宽,河道不深,堤坝也不很高,河水时有时无,时高时低,却被三里五乡的百姓们誉为“铜塝铁底”金线河。
笔者小时候,听村里老人们念叨,金线河是后周末年,宋太祖赵匡胤在清苑故居招兵买马时,开凿的一条运粮河。最早修建的“太平桥”,大约在1000多年前的宋太宗登基后的太平兴国年间。
金线河弯弯曲曲的两道长堤,都是清一色的黄土堆成,在阳光照射下像铜一样闪闪发光;而河底却是坚硬的黑泥,像铁一样乌黑,它湿了粘、干了硬,不湿不干刨不动。
在金线河的河床上,盘根错节地生长着两种野草。一种叫铜网根,因根茎被淡红色的薄皮包裹而得名;一种叫铁网根,因根茎被浅黑色的薄皮包裹而得名。它们的根茎十分发达,穿透力极强,有的可达丈余。凡是有根茎的地方,就能从节间发芽生长,繁殖能力超凡。
这两种野草,虽无花无果,但叶子又长又窄又尖,既耐旱又耐涝。大旱三年,它依然存活。任凭洪水冲刷,风吹雨打,仍然牢牢地钉在河床上,年复一年地保护着金线河。老人们说,铜塝铁底金线河,其实是因这两种野草而得名的。
“铜塝铁底金线河,三条腿的蛤蟆多。”这是金线河的又一奇观。从小(石)桥顺着河堤向东北方向的北大冉村走,大约500米左右,有一片榆树坟。在这段金线河里,不知什么原因,这里的青蛙出现变异,经常有一些畸形三条腿的蛤蟆出没,而在全村别的地方,却一只也没有。
人们常说:两条腿的人到处都是,三条腿的蛤蟆无处找寻。而在这段金线河边,你可经常看见三条腿的蛤蟆一蹦一蹿,到处跳跃。
中冉村北的金线河上,有两座古石桥,距古城保定,不足十公里之遥。
西边的“太平桥”,俗称大(石)桥。此桥南北走向,桥下8排散柱,桥面7列条石,宽5米,长16米,南北引桥各5米,是魏村、冉庄一带老百姓进城购物,保定商人贩货下乡的必经之路,曾是一条繁忙的运输通道。
东边的“通天桥”比较窄,桥面也是条石结构,桥桩由几排圆柱石墩堆砌而成,人们习惯叫小(石)桥,主要为种地方便所修。它也是安国、博野、蠡县一带农民进城的要道之一。
两座古石桥,何人何时建成,因年代久远,已无据可考。如今只有“太平桥”下的横梁上“万历四十一年孟春(即公元1613年正月)重修”几字,仍然清晰可见。古石桥的历史可见一斑,建造最晚也应是四百多年前的明朝无疑。
古石桥,它见证了清朝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赶着三套马车到中冉岳丈家吊孝拜灵的盛景。古石桥,它还是爱国将领冯玉祥经常到中冉找回民摔跤会友的必经之路。古石桥,它还是中冉村老党员郭大义拉洋车时和地下党的城工部秘密传递情报的联络点。古石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63年特大洪水到来前一天,中冉村参加过“群英会”的全国劳模郭淑芳大娘,曾在四个青年拿着绳子护送下,冒雨从桥上蹚着齐腰深的河水,到南沟头村接生救人。
现在,小(石)桥已被挖沙土坑的人所毁,桥面丢失,桥墩难觅,历史影像,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大(石)桥也早已荒废多年,如不及早采取措施,加以修复保护,过不了多久,恐怕也将荡然无存。
笔者小的时候,每逢夏日,浑黄的金线河水潺潺东流。河两侧那弯弯的长堤,坡上坡下,绿草如茵。红、白、黄、蓝、紫,各色野花点缀其中,红的似火,白的如玉,黄的呈金,蓝的像宝石,紫的赛翡翠,真可谓姹紫嫣红,绚丽多姿,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小桥北岸,紧靠堤坡有一眼水井,八挂水车旁的两棵刺槐,高大挺拔,枝繁叶茂,蔽荫数丈。串串槐花,迎风摇曳,散发着迷人的馨香。蝴蝶在百花间漫舞,蚂蚱在草丛中爬行,喜鹊在河面上嬉耍,小鸟在树冠中高鸣。从远处看去,犹如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那蜿蜒东去的金线河水,无私地滋润着两岸河床上的大豆和高粱。那些枝枝杆杆蔓蔓叶叶,严严实实盖满河床,微风吹起,红绿掩映,累累果实,随风摆动,堤内堤外,一派丰收景象。
如今,这美丽的铜塝铁底金线河,只留下美好的记忆。
据介绍,清苑区委、区政府对这座古石桥也非常重视,已于2015年将之定为县级文物。村民们保护文物意识也日益增强,自发地组成了护桥队。大家期盼金线河上仅有的历史文物,尽快修复保护起来,传承发扬光大,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怀念历史的寄托。

永济桥,中国第一长石拱桥的445年

邸志永 范钊 保定日报 2019-10-25

弘扬地域文化 讲述保定故事

10月23日上午,踏着巨石砌成的花岗岩桥面,看着千万次马车经过留下的车辙印,抚摸着斑驳的青白玉望柱和荷叶净瓶浮雕,永济桥的厚重历史,一下子涌上心头。
作为中国第一长石拱桥,乾隆曾用这样的楹联来形容
:“十八省通衢,冠盖如云,斗大一州供亿苦;两千年旧郡,河梁落日,车停片刻感怀多。”
桥体保存完好,风格独特被誉为“中国第一长石拱桥”
走在桥上,感怀历史,涿州文保所所长黄涿生给记者介绍了永济桥的构造和文化。
“永济桥为九孔石桥,桥端筑引桥,桥面全部用长方巨型花岗岩砌成。不过,即便是耐磨的花岗岩,即便古代只有木轮马车,永济桥还是被历史刻出了一道道车辙。”黄涿生告诉记者,桥的栏板雕净瓶、荷叶,寓意平安、安澜、安静。桥南桥北曾各建有牌楼一座,画栋雕梁,规模宏阔。
在古时候,站在永济桥上向南望,一眼可见辽代建的涿州双塔。南来的达官显贵一到永济桥南侧,就可以看到牌楼上“万国梯航”四个大字,过了桥则可以在北侧牌楼上看到“天衢日近”4个大字。提及过往,黄涿生满怀感慨。
趴在桥栏杆向下望,桥身两侧的六个吞水兽雕刻非常精美,在古时候用来“镇水”。在桥西侧,桥下分水尖上安装着铸铁,俗称“斩龙剑”,是冬季用来破冰之用,极具北方特色。桥西侧的镇桥梁,高约6.8米,由6吨多生铁铸就。黄涿生称,镇桥梁上面有题记,“大清乾隆二十五年岁次庚辰三月,太子太保、直隶总督方观成奉旨重建。”
2005年,我国著名文物专家罗哲文和清华大学教授、古建专家吕舟实地考察后认为:永济桥建设规模宏大,风格古朴,结构特殊,文化底蕴丰厚,是优秀的明清建筑。精湛的造桥工艺,经受了数百年历史的考验,为古今南北交通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罗哲文先生将涿州永济桥誉为“中国第一长石拱桥”,并专门题字。

4名护桥员看守,封闭保护只为未来更好利用

采访中,记者看到一老太太在桥北侧守着,一有外人进来就劝阻。
“那是我们的文物保护员,2006年永济桥被评为国保单位后,我们就安排了4名保护员,24小时看护这里。”黄涿生称,自从封闭后,目前永济桥保护得还不错。
不过,作为护桥员,今年69岁的艾桂平希望更早见到永济桥恢复往日的荣光。“从北京嫁到这里快50年了,当年这里还是107国道,桥面是厚厚的水泥路。2004年,永济桥修复,整整刮去了30多厘米厚的水泥层,这才把这些大石头桥面露出来。”艾桂平称,自从桥体修复后,想来这里游玩的人很多。“为了保护大桥不让他们上来,没少跟他们吵架。”艾桂平说,如今见到来这里的人,“我大小尊称一句'师傅’,可不能让他们把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糟蹋喽!”
今年57岁的护桥员王凌是永济桥北头大石桥村人,他告诉记者,永济桥北端路西侧,原有碑亭一座,内立石碑一通,上刻乾隆帝御书满汉碑文。北引桥还有八柱大亭一座,俗称“九间厅”。桥南端有牌楼一座,桥两端牌楼匾额、对联皆为乾隆皇帝亲笔。“如今,这些东西都没了。”王凌称,如果这些能复原,相信永济桥会是一个更好的文化之所。
对此,黄涿生称,由于永济桥的开发利用是个综合性问题,受生态环境、统筹规划、财政支撑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如今的保护,也是为了未来更好开发利用。
■相关链接
永济桥有名,跟素称“天下第一州”的涿州大有关联。早在商代,涿州就被誉为“邦畿千里”,清代更是成为“十八省通衢”必经之地。横跨拒马河连接南北要道的永济桥,更是南方18省进京的咽喉要道。
据清代《日下旧闻考》及《涿州志》载:拒马河,距城二里,每伏秋水发,汹涌暴至,行旅走避不及,岁漂溺常数百人。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年),“会州民有奏乞建桥者,圣母(明神宗母亲李太后,通州人)自以宫中供奉金募工”。桥梁修成后,名为“拒马河桥”。此后近200年,“拒马河桥”几次被冲毁,也多次得到重修。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直隶总督方观承奉旨在旧桥南建九孔新桥,乾隆为其赐名“永济”(寓意永远可以渡过河)。重修后的永济桥总长627米,其中主桥长153米,宽8.5米。桥面全部用长方巨型花岗岩砌成,最重的一块约两吨。桥面两侧设0.84米高的栏板和1.4米高的望柱。
因桥拱跨度大,砌筑采用起拱技法,造型优美,远望恰似一条彩虹飞架两岸,永济桥被誉为涿州八景之一“拒马长虹”。当时有诗曰:“烟水浩无际,撑岸一桥横……堤垂柳荫密,有客坐船行。”

涿州下胡良桥,400多年不大修的“桥坚强”

邸志永 范钊 保定日报 2019-10-31
弘扬地域文化 讲述保定故事
相比高端大气、奉旨重修的永济桥,在其两公里之外的下胡良桥,则显得更加朴素亲民。10月23日,记者来到下胡良桥,除了桥头的限高杆,桥面上晾晒的玉米,穿梭的行人,让这座445岁的古桥,更显得接地气。
下胡良桥航拍图。
建桥四百余年,历史上没有重建记录
  正在桥上晒玉米的下胡良村村民翟贵山,对家门口的这座桥分外自豪:“听我们村的老人讲,这座桥已有400多年,就没有大修过。”
  翟贵山的话,也得到涿州市文保所所长黄涿生的认可,“这座桥可以说是永济桥的兄弟桥,也是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宰相张居正主持修建的。400多年来,下胡良桥没有重建的历史记载,除了桥本身坚固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胡良河源头为泉水,多年来水量不像拒马河那般大。”
  记者了解到,下胡良桥一直是京畿要道,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桥的通行量逐渐减小,但仍是出入下胡良村的通道之一。翟贵山称,虽然桥面改成了水泥路面,但桥两侧的护栏还有很多是400多年前留下来的。
  在桥两侧,记者看到同永济桥相仿的吞水兽头,个别的兽头有些破损。在桥的石袱上,还有孩子们刻下的游戏印记。不过,相比永济桥精美的莲叶净瓶,下胡良桥栏板非常朴素,没有任何雕饰。
2013年,这座古桥成了国保单位。
桥下泉水冬季不结冰,“胡良晓月”令人神往
  据《涿州县志》记载,胡良河宽约10米,上游多为泉水,溪水清清冬不结冰,这在北方比较少见。作为京畿要道之一,下胡良桥不仅靠近涿州贡米产地,更以优美景色吸引着南来北往的人们。
  记者在现场看到,胡良河的水量并不充沛,看上去还有些浑浊。此外,河道大部分被蒲草等水生植物占据,偶尔有水鸟飞出来。
  “多年来,胡良河的水都不大。印象里上一次来大水,是在1986年,当时水都快要没到桥面,不过这座桥安然无恙。”翟贵山称,涿州八景之一的“胡良晓月”就在这里,正中间的桥洞有一轮明晃晃的圆月。不过,后来由于修路将一部分河水挡住,“胡良晓月”这一美景再也看不到了。
  对此,黄涿生并不认同,他说了“胡良晓月”另一个版本:天上有月亮时,黎明时分,雄鸡报晓,天色微明。在晨光熹微中,清清的河水静静流淌,水中映出一片残月,波光桥影景情交融,引人入胜。
桥洞上方的吞水兽。
属国保单位限制通行,未来或成景区起点
  2013年,下胡良桥成为国保单位,而今桥两头更被设置了2.4米的限高设施,不过小车和行人依旧可通过,让这座古桥继续发挥着功能。
  对于下胡良桥的未来,黄涿生告诉记者,在下胡良桥西侧几公里处,便是涿州贡米的产地。根据隋书《食货志》记载,涿州种植水稻有1400多年历史。197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考察涿州时称该地区为“得天独厚盛产水稻的好地方”。
  “未来,这里会打造成十八里稻香村,成为生态农业景区。我们计划将下胡良桥作为起点,游客们可以从这里下车步行,在参观桥之后,一路参观胡良河,欣赏着两岸金黄的稻谷,体验涿州的生态、农业和厚重的历史文化。”
■相关链接
  下胡良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为单路五孔石拱桥。桥全长69米,桥面宽9.14米,由分水到桥面高4.43米,望柱头雕成方形卷叶,望柱高1.4米,栏板高81厘米。下胡良桥与拒马河上的永济桥,同是明万历年建造,是古代京畿交通重要桥梁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伍仁桥:通商济民400年见证药都变迁

郎亚南 摄影 张润 保定日报 2019-11-12

弘扬地域文化 讲述保定故事

11月初的午后,已有初冬的料峭。
安国伍仁桥镇,233省道货车穿流往来,路两旁忙碌的店铺一溜排开,恰一派繁华的小镇景象。这里算得上辛集到安国的必经之路,相比主干道上的车来车往,水泥桥旁一座被白色护栏围住两端的石拱桥显得格外安逸,饱含岁月痕迹的白色巨石拱起略有变形的桥面,结实地趴在约30米宽干涸的河道上,这就是伍仁桥。因为这座桥,才有了一旁的伍仁桥村,才有了伍仁桥镇。
01
水旱码头 聚揽人气成商业中心
这座四百多年的古桥自明朝建成后就成了通达北京的交通要道。
今年60多岁的伍仁桥村党支部书记宋占科对这座桥充满了感情。'别看这里现在冷清了,以前可是车水马龙。'在宋占科儿时的记忆里,这里是村子的绝对中心,也是周边几十里最繁华的地方。
事实上,伍仁桥的繁华景象绝不止宋占科记忆的几十年,这座桥甚至连接和聚拢了附近乃至安国数百年的商业脉动。据记载,伍仁桥跨越的南磁河有着'古渡则舟,各省通衢'的位置。这条河发源于太行山麓,至伍仁桥汇入潴龙河,最后到白洋淀。伍仁桥虽小,但沟通南北,船舶可以直达天津,是必不可少的交通要道。
《安国市志》主编于盼粘介绍,伍仁桥修建后,周边聚集了大量往来的客商,往来的药材、食盐等物资都要在此经过,伍仁桥村才逐渐形成。宋占科说:'现在我们村的村民,都是当初定居下来的客商的后代。几百年了,村里很多人依然以经商为业。'
如今的伍仁桥。
02
400余年历史汇聚众多传说
于盼粘告诉记者:'伍仁桥的桥面、拱券和桥墩之间都有铁腰和铁件连接,坚固而严密。南口紧接包鼓石处有两只大石狮。桥两旁石栏杆的望石柱上,雕刻着精致的花纹和一个形态各异的石狮。这些狮子形态各异,可以媲美卢沟桥。'
于盼粘介绍,史料记载在伍仁桥修建之前,这里的居民用木料搭成桥,根本无法抵御洪水。于是人们有了募捐建桥的想法,而屡屡天灾导致仅靠募捐根本难以实现。民间传说,当时明神宗的郑贵妃南巡经过此地受阻。体察民情后,郑贵妃在宫里亲自募集资金,并在万历戊戌岁(公元1598年),特差仆人监工建桥。历时三年修建完工。
大桥的建造还有一段故事,伍仁桥村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当时,郑贵妃的太监王朴曾被派去监督修建伍仁桥和距伍仁桥西八里地远的崔章桥。而王朴却一心只想利用修桥的机会大捞一把。三年后,伍仁桥完工,而崔章桥却不见踪影,郑贵妃要来查看,王朴为了掩盖罪行,就派人买回来几百领苇席,昼夜突击,在崔章村搭起一座席桥蒙混过关。最后落得个千古骂名。
伍仁桥上望柱上的石狮子。
03
留住历史记忆期盼更多保护
正如宋占科所说,这个村子正是因为伍仁桥聚集了往来的商旅定居而成。如今的伍仁桥村家家户户都经营着各种生意,富足的村里人自然不能忘记这座桥带给他们的商机与便利。
安国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王志介绍:'这几年,安国市都在不断申请文物保护资金,彻底将伍仁桥保护起来。利用这些资金,保护工作已经有一定的进展。已经完成了河坡、河道的初步整修和清理工作,在桥的下游修建了小堤坝,同时修建了管理用房。'
王志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正在持续申请对伍仁桥进行保护的资金,计划对伍仁桥实行专人管理,让这座百年的古桥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
相关链接
   
据记载,伍仁桥修建于明代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历时3年建成,为明神宗朱翊钧的贵妃郑氏所敕修。这座桥桥长65米,宽6.7米,全部石质结构,为五孔联拱石桥,桥面、拱券和桥墩之间都有铁腰和铁仲连接。伍仁桥作为中国石桥的一个典型代表,被写入同济大学的桥梁专业教材。

清西陵桥群:见证一代代帝王的兴盛与寂寥

李凯丽 霍若雯 保定日报 2019-11-07
弘扬地域文化 讲述保定故事
一座清西陵,半部清王史。清西陵位于我市易县永宁山下,是清代最后一处帝王陵墓群,也是保存最完整、陵寝建筑类型最齐全的古代皇家陵墓群。10月30日,记者走进清西陵景区,探访这里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座石桥。
泰陵主体建筑的发端——五孔石拱桥。
泰陵是清西陵的首陵,它占据了永宁山下最佳的位置,是修建最早、规模最大的陵寝,无论在选址还是规划布局上,都是雍正年间繁荣与稳定的写照,其桥梁在清西陵49座桥中也最具意义。
步上神道,进入泰陵陵区的第一座建筑便是一座五孔石拱桥,它坐落于北易水河之上,由青白石建成,平整厚重,雕有桃形望柱和荷叶净瓶栏板,桥长84.5米,宽8.7米,如飞虹跨溪般壮观。结伴同行的游客们站在桥上远眺,轻抚石栏,苍松巨柏,易水寒流。
五孔石拱桥的桃形望柱头。
“与清东陵不同,清西陵陵寝的第一个建筑都是以桥开始。”在景区工作了20年的清西陵保护区管理委员会资料室馆员冀艳明介绍,在清西陵众多古桥中,泰陵五孔石拱桥的地位和意义非同一般。站在桥上环顾四周,脚下易水潺潺,莲叶田田,岸边古松郁郁葱葱,远处永宁山延绵起伏,红墙黄瓦隐映其间。“陵寝中桥梁的作用,首先是过渡自然,使整个建筑紧凑而不松散,起到庄严肃穆的气氛。其次使景观错落有致,有层次感,达到步移景换的效果。”
五孔石拱桥可谓是景区的“明星桥”,乾隆帝曾39次踏上此桥。相传在这座桥上发生过一件趣事,乾隆祭祖行至五孔桥上,出一上联:“五孔桥,桥五孔,五孔桥上观五孔,五孔五孔五孔桥。”机智的刘墉马上跪在乾隆面前,对出了下联:“万岁爷,爷万岁,万岁爷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乾隆听后哈哈大笑,称他是天下奇才。
在1986年版电视剧《西游记》中,唐太宗送别唐三藏的镜头就是在泰陵拍摄的。唐三藏骑白马在五孔石拱桥上转身回望唐太宗,由此踏上了西天取经之路。
沿着神道继续前行,记者踏上了清西陵最长的一座桥,也是泰陵的第三座桥,坐落在大碑楼和石像生之间的七孔石拱桥。它全长107米,宽9.05米,巨大的规模、完美的形式,在古代桥梁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行至桥上,记者看到相比五孔桥,七孔桥桥面石板多有损伤,缝隙大,部分缺损严重的石板上做了数字标号。
清西陵里最长的一座桥——七孔石拱桥。
提到陵区内桥梁的维护维修,冀艳明说,这些300年前的石材大多是产自北京房山的青白石,非常坚固,且保养较好,整体上没有大修过,仅个别桥做过维修。目前,景区将对七孔石拱桥酥碱严重的桥面条石、牙子石和如意石进行维修。
泰陵里的三路三孔桥。
泰陵的最后一座桥是三路三孔桥,位于泰陵神道碑亭南侧,是规格最高的一座桥。结构仿照故宫金水桥形式修建,寓意视死如生。作为主体建筑,桃形望柱头改为龙凤望柱头。三路三拱桥的走法颇为讲究,从神道碑亭一侧看,左侧为君路,右侧为臣路,中间为神路。
三路三孔桥的龙凤头望柱。
离开泰陵,记者一行驱车向西,来到清代所有帝陵中最小的一座——慕陵。慕陵的三路三孔桥则是清西陵最特殊的一座,中间为一路拱桥,两侧均为平桥。道光皇帝第二次建陵之时曾下谕,所有建工大臣从简,只有中间拱桥设了栏板,两侧都改为了平桥……
慕陵的三路三孔桥则是清西陵最特殊的一座。杨洪光 摄
沿着这一座座青白石桥一路走来,人们就像能亲手抚摸到清王朝的年轮,从桥间清晰地眺望曾经的皇室和掀页的历史,感怀与唏嘘可能也会各有不同罢。
相关链接
   
古代陵寝建筑,非常注重对水的处理,陵区“所有随桥泊岸,酌量地势修理”。各式大小桥梁,随水脉而建,有水就要有桥,因此,陵寝的桥数量很大。清西陵内共有石桥49座,大多集中在4个帝陵之中,分布在各个陵寝的神道上,是神道穿过易水河、马漕沟的通道。这些桥形式多样,根据结构特点,可分为拱桥、平桥,拱桥中又有三孔桥、五孔桥、七孔桥;单路桥、三路桥;有栏板桥、无栏板桥。其中,平桥29个,拱桥20个。根据帝王、妃等级不同,陵寝内桥的规模、数量也不尽相同,显示出森严的封建等级。
保定日报

方向凝聚力量。中共保定市委机关报——保定日报官方微信:权威独家的新闻资讯,便民为民的民声通道,富有情怀的互动平台。在这里,掌握保定。
公众号
(0)

相关推荐

  • 文化风情<32> | 这座“伍仁桥”有点故事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这是茅以升在一篇文章中描写石拱桥的优美语句.安国伍仁桥镇,一座石桥已经横跨磁河数百年. 大明贵妃,体察民情修 ...

  • 古桥觅迹——孙中山故乡现存古桥

    桥是人类伟大的发明,有了桥,让路得以延伸,让障碍成为坦途.人类建桥的历史已经无从追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桥是众所周知的赵州桥,距今1400多年的历史,而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桥,说法颇多,距今大致已有300 ...

  • 「保定府|护城河上那些桥」2.西护城河

    「保定府|护城河上那些桥」1.北护城河 2.西护城河 护城河 北护城河上,只有北门石桥是古桥.西护城河上,也只有西门石桥是古桥. 西门石桥详情可参考@记录保定府的文章: <府河纪事|跟着城管逛保 ...

  • 金泽古镇(下)

    没有水的古镇会失了灵气与温婉,没有桥的古镇则会失了岁月与沧桑. 去金泽,不能不看桥. 金泽镇是上海地区有名的桥乡,有"江南第一桥乡"之美名.据史料记载,金泽原有"六观.一 ...

  • 华州古驿道上的四大名桥

    邮箱:3125136050@qq.com 老西潼公路华州段横穿华州平原地区,从赤水入境,经老县城至柳枝出境,全程31公里.在这条以古驿道为基础建成的主干公路上,架有数座石桥,现仅就其中四座摘录如下: ...

  • 桥乡金泽

    最美中国,游在中国 去过了许多的古镇,金泽古镇是为数不多的没有商业气息的古镇,那里的人们生活恬静惬意.                                                  ...

  • QQ飞车驶入贵州,一次弘扬地域文化的创新试验

    一次关于自身新文创之路的深挖. 最近,一位贵州好友闲聊时跟我说,<QQ飞车>最近有了自己家乡内味儿了. 进一步了解后得知,原来<QQ飞车>近期上线了贵州主题赛道,无论是当地如 ...

  • 【讲述永州故事】古盐道延伸、“太极图”布局的双牌茶林邓家大院

    [讲述永州故事]古盐道延伸."太极图"布局的双牌茶林邓家大院 从冷水滩出发,穿过楠木源隧道,来到阳明山下的纱帽岭脚,很快就到了茶林乡,下车远望,一大片古民居展示在视线,欣喜之情自然 ...

  • 我与周易不得不说的故事(第十八篇)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九八年的春天暖洋洋的,虽然和阎氏三兄弟在老闵行鹤庆路上一起做建材专卖店,但是我总是处在一种似梦似醒的状态,好像这一切和自己毫不相关. ...

  • 【文化遗产保护】宜兴古桥保护之系列一

    宜兴人杰地灵,地处沪.宁.杭三角中心,东临太湖,西倚山峦,平原丘陵交织,溪河湖荡密布,青山绿水孕育出了宜兴这片富饶的土地,故有"三山.二水.五分田"之称.其中宜兴古桥则是江南水乡文 ...

  • 《这,就是保定|·九河汇聚》附录:《保定日报》刊载的“古城保定水文化”系列文章九篇

    建设品质生活之城 有思念 有味道 有故事 你若问我,啥是保定? 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 因为 两千余年岁月积淀 历史的厚度×文化的温度 共同交织成 这座城市的厚重底蕴 时代向前,时光可溯 红色足迹 | 百 ...

  •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保定老马号的美好记忆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保定老马号的美好记忆

  • 文化风情<40> | 细说保定老行当——摇煤球

    // 摇煤球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一定会感到这是一种很脏.很累.很土的行当.脏和累那是不用说的,但这个行当并不土,并且在当时还是比较时尚的,因为那个年代在保定不是任何人家都能够烧得起煤.摇得起煤球的.即 ...

  • 老报新读一一1960年5月1日《保定日报》

    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大家节日快乐! 资料:"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全世界工人阶级争取解放斗争的伟大节日,也是全世界工人阶级检阅自己的革命力量的战斗节日.1884年,美国和加拿大的 ...

  • 王晓伟: 讲述俄罗斯故事,架起文化互通桥梁

    本文共6899字  阅读本文您需要15.2分 <王晓伟:讲述俄罗斯故事,架起文化互通桥梁> 2019年7月10日,CCTV-12连续10天播放由王晓伟讲述的专题节目<彼得大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