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中的丁元英是救世主,还是送命阎王?都高看了他

小说主人公丁元英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打底,对人生的参悟都还立得住,他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女主芮小丹却是天赋异禀,一片纯净,根本无处惹尘埃。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无须思议,直达真我。

丁元英和芮小丹有足够的智慧和悟性,单单少了些慈悲。高僧说,丁已经站到了得道的门槛上,但这一步之遥,却也难如登天。我的理解是,这一步之遥,就是慈悲与智慧的距离。

缺乏以他人之痛为自身之痛的悲悯。他的智慧,是居高临下式的,外科医生式的,有技术含量,却不含情感温度,俯视无明众生。相当于网络上的纯技术贴。最后对待刘冰的阴损一招尤其令人心冷。丁元英应该看得出,刘冰承受不起这样的考验。那份考验表面上是个公平的测试,刘冰之死是咎由自取。但实质上,一向对人性算无遗策的他,不可能算不出刘冰的选择,更不可能算不出林雨峰必死的结局。

这么浓重的杀伐之气笼罩在丁元英身上,不是“替天行道”“大爱不爱”这几个字就能够消解的。贪嗔痴慢疑,占了一个“慢”字。心中有太多的孤高自诩和意图把自己“酿得淡而又淡的名贵”,还是着了相。

究竟是替天行道,还是把别人视作自我实现的工具?说到底,还是强人政治的山寨救世主意识,加“存在决定意识”的实用主义。所谓天道究竟是什么?作者还是语焉不清。

书读的有五六个年头了,刚阅读时的像海边玩耍的孩子,一个小贝壳都能让自己喜乐于心,慢慢的不再阅读公认的好书,开始有了自己的口味。毕业后逐渐有了新的阅历,读书虽然成了一种习惯,但是像正常的精神进食,偶尔才能吃到一两块肉,也是这时候才理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的真谛。于是我不再执着于从书籍中汲取营养,尝试不同的家乡话,特色的小吃,异国的风土人情,发现走出书本的生活到处充满了旋律,就连烹饪也可以当成一件艺术行为。

一口气又读完了《背叛》和《天幕红尘》,看了《黑冰》,《黑雾》。这些灵魂的琼浆玉露深深的滋润了我长久以来思想的枯竭,给我的精神家园又塑造了一座华丽的殿堂,就像第一次看《未来简史》和《西部世界》,那种满足,只有对技术狂热的幻想追求者才能理解。

这部书里最值得玩味的就是那首《悟》了,这里就以此切入。

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

一悲一喜一枯荣,哪个前生注定。

袈裟本无清静,红尘不染性空。

幽幽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

这首诗结合原书我理解的意思是悟道的话就不要讲究天命,道是超脱世俗之外的事情,在没有人类时候道就存在。悟道在于以性施行,悟出道后在行为上有所体现,所以佛家的觉者由心生律,其意思是道在心中。悟为明性,在知,既如此,和众人口中世俗的天命有什么关系?修行就不要想着取真经,修行是以行制性,通过影响行为来控制内心品性,所以佛家的修者以律制心,修为成佛,在求,是求取真经,既然是求,就有了目的,有了欲望,还谈什么真经。真经是由心悟出,在悟不在修,这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纵观古今,人生在世的悲喜枯荣花开花落,哪一个不是顺乎天道,又岂是前世今生的造化。

更何况僧人都是从世俗之人剃度而来,不可能有人穿上袈裟内心就变的清净了。(性空指一切事物的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而且如果说红尘世界中就能把事物的因果起源看的一清二楚,那佛的意义在哪呢?也难怪幽幽古刹千百年间那些敲钟诵经的僧人,执着的不过是一场梦。

这首诗的背景是主人公丁元英想干劫富济贫的事情,为了心安讨教高僧,用自己对佛的见解和诽谤敲开了高僧的门,短短数十字向我们展现了一位人群中佼佼的孤独者。而立之年,佛家门外汉,独特的见解,高僧评价他三分静气,三分贵气,三分杀气,一分痞气。

异于常人的天赋,经过庞大的知识和丰富阅历沉淀的量变,静心思考的质变,让他注定与众不同。在这个基础上却仍能冷静客观的看待万物,有着一套清晰的逻辑,乃是以静生慧,以静悟道,以宁静而致远,显示了他的三分静气。但是他很难再像普通人一样融入这个社会,每个毛孔都散发着对世俗文化居高临下的包容,成就了他的三分贵气。参透道法的高傲,左右他人命运的自信,造就了他的三分杀气。还有一分骨子里流露出,由内而外,玩世不恭的痞气。

在我看来这首诗的另一层意思是作者想表达的“靠”的文化属性。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萨、靠皇恩,总之靠什么都行,就是别靠自己。而佛是自古无数人心中的信仰,富人做了亏心事拜佛求心安,穷人想改善生活拜佛求恩赐,总之就是一句话,有事没事先拜佛,丁元英看透了依靠文化的劣根性,认为强者是不昧因果,弱者是不知因果,劫富济贫救得了一时,因为“靠”字难救一世,不免在这里吐槽了一番。

不过高僧毕竟是高僧,欣赏丁元英这个怪才的同时又给他做了一些修改。

悟道方知天命,修行务取真经。

一生一灭一枯荣,皆有因缘注定。

袈裟本无清静,红尘不染性空。

悠悠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

这里的天是道天,因果不虚,悟道才方知天命。修行不会落下恶果,虽然有信无证(相信佛法,没有达到证明佛法的那一步),但是无证有觉(没有达到佛法的描述,有了自己的觉悟),这已经是进步了,给那些迷途的人指了一条路也不失为真经。悲喜如是,本无区别,当来则来,当去则去,随心、随力、随缘,便是因缘注定。

如此一来,更为入世,更接地气,因为这世上毕竟凡人太多,悟者少,修者多,需要真经的指引。丁元英是渡己,高僧则是渡人,因此少了嗔意,对众生多了怜悯之意,更具佛者气象。

这里还有另一首诗《自嘲》,字面意思显而易见,着实让很多人对号入座,羞愧难当。

本是后山人,偶做前堂客。

醉舞经阁半卷书,坐井说天阔。

大志戏功名,海斗量福祸。

论到囊中羞涩时,怒指乾坤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