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讨论《中医百病防治养》

导语:本公众号昨天推出:好消息《中医百病防治养》启动,引起同仁热烈讨论,今天原文展示,以便大家进一步互动交流!为了更多热心同仁参与《中医百病防治养》的写作,今日又推出重庆市名中医黄兴谷撰写的《泄泻》,以供大家借鉴参考。相信有您的参与,《中医百病防治养》会更精彩!

◆  ◆  ◆  ◆  ◆  

  • 全国中医药科普分会副主任委员邓玉霞主任医师:
《中医百病防治养》是马有度教授又一件计划中的大事。作为主要执行人之一的刘世峰主任,很早就给我发来了征稿通知,并正向全国轰轰烈烈地征稿中,据说目前已经收到了不少高质量的稿件。
        我看了征稿通知,第一感觉就是这本书一定是别具一格的,因为它突出了“养”字,写在很多专业著作里是不多见的。疾病不仅要防要治,还要养,这不正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吗?在大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下,中医人出版这样一部独具特色的专业著作,我以为是必须的,是必要的,更是务实的。
        预祝《中医百病防治养》早日出版!
  • 中医科普作家马肇禹主任医师:

而今编书复制粘贴、剽窃不乏其人,”防、治、养”这就大不一样。……不容易就在于说真、说透、说得让人家应用,当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
《中医百病防治养》则是最好的健康教育书籍,把增进健康的知识、技能、方法传授给读者了!
      从代谢性疾病,免疫性疾病上需要大力宣传中医药的首选,真正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作出贡献!
      总体设计上是有着前瞻性眼光的,无疑是一件大好事。
      用好各个平台加大力度进行宣传普及,让防治养这本书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 中西医结合科普作家宁蔚夏:

防治养三结合:将预防、临床、康复三大医学融为一体,构建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以治未病(三级预防)为导向,防治结合、医养结合、医护并举的优质高效、连续完整、经济便捷的现代中医服务体系,为健康中国添砖加瓦,造福黎民百姓!

  • 知名老中医阎建国:

今有巴蜀之名宿,著名中医学家之称,耄耋之年的马有度教授,领衔秉纲著书立说启始终成。又一次征集中医药文稿,公开征稿之广,精选优稿之粹, 其地不分南北,其学不分高低,其人不分贵贱,拳拳之心以期筛选高质量、高水平、高疗效,高峰论说,粹集于中医药防、治、养之一书,叹为观止,翘首期盼!

  • 中医科普作家、成都中医药大学蒲昭和副研究员:

是书由著名的马有度教授牵头拟出,征全国名医撰稿,料此书问世又将是一本高水平、高质量的好书,值得期待!

  • 重庆市忠县中医院副院长陈永亮主任医师:

马有度教授领衔的《中医百病防治养》编写,阵容强大、学术性强、水平很高,立足于医患都有较强的可读性、实用性!期待早日拜读到新书。

  • 重庆市酉阳县中医院原副院长陈茂长副主任医师:

《中医百病防治养》应该是一部畅销书。同时也是一部临床医学实用性,指导性强、学术价值高,通俗易懂的衷中参西医学类书籍,更是广大人民群众和医务工作者,最喜欢的中西医结合科普养生的知识读物!所以编辑好这本书,选择好病例题材并写作好文章很重要! 
      预祝《中医百病防治养》力作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为马有度老教授84岁再著书力作点赞!

  • 重庆市荣昌区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刘世峰副主任医师:

马有度教授领衔主编《中医百病防治养》是众多中医著作中独具一格力作。集中医学术科普一身,是防病治病,中医同仁独特经验,学术交流,人民群众疾病康复的必备中医学读物,寻医问药指南。
      撰写稿件首先要细读征稿启事,按格式要求撰写,增加被收录的机率。教授专家撰文要恭谦,我们面对的是全国中医界同仁,广大病人群众;中医后学,职称低的要放弃自卑心,要有积极进取自信之心,认真撰写稿件,争取脱颖而出。
      马教授审稿会对作者负责,对读者负责公平公正,高质量稿件一篇不漏。希望大家积极撰稿,踊跃投稿。

  • 重庆医科大学附一医院博导罗永艾教授:

马有度教授传承创新中医,硕果累累,著作等身,《中医百病防治养》又在孕育之中,盼望马老师主编的巨著早日出版,造福大众。

  • cynthia:

马有度教授主编《中医百病防治养》是集中医临床经验学术交流一体的力作,征稿启事启动后,各方志趣相投人士积极响应,报名征稿,命题丰富,撰写的都是难能可贵的各家临床经验学,对中医临床有很高的参考意义,同时附有预防养生部分,对广大群众对疾病的认识和预防也有很大的引导意义,足以看出马有度教授写书的用心之处。预祝这本高含金量的巨著成功出版,使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 平安、健康是福 :

耄耋之年的马教授不忘中医药传承创新,紧跟时代要求响应国家号召。在今天通讯、印刷、交通……高度发达的时候,为了将汗牛充栋的前辈著述、经典、语录、医案、偏方、验方等用病名的形式,从防(治未病)、治(已病的各种类型症状、证候的治疗)、养(促复原、防复发)三结合的角度,抓住这根实用的主线,用这根线把古籍、药验、医案等穿串起来,让后学们一目了然于胸的掌握疾病的认、治和百姓的防、养。实属不易之论,功德无量。

  • 精进莲花

马老心怀诸医百家,关爱中医事业发展惠及中医学者,总结临床经验,中医药防治养三结合:涵盖预防、临床、康复三大医学体系,以治未病(三级预防)为导向,防治结合、医养结合,给临床新的指导方向,把中医治未病预防理念更好的延伸和应用。

  • 家浩

听马老讲养生课时,就对马老提出来的“防治养“几个字特别留意,感觉这就是治未病模式的具体体现!如今马老适时征稿,一呼百应,集全国中医之力,定能出一本好的著作,惠及百姓!中医当干实在事,在临床拿出疗效,然而如今的互联网时代,科普宣传也不能落下,当积极为中医复兴而奋斗!之前看我们区中医院公众号提出的“首诊看中医”系列也是不错,中医当自强!!!

附:

泄  泻

黄兴谷

概  述

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清稀或呈水样, 并伴有腹胀、腹痛、肠呜等表现的病症。

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肠炎、结肠炎、肠结核、消化不良、胃肠神经功能紊乱等疾病出现的腹泻,中医均称为泄泻。

泄泻的发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慎胀。…湿胜则濡泻,…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其后,李东垣还有专论“胃虚泄泻”之说。张景岳更进一步指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若飲食失节,起居不時,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得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泄痢作矣。”从古今医家所论得知,泄泻主要是因外邪所伤、寒热失调、湿邪所胜导致胃肠功能障碍所致; 亦有因心、肝、脾、肺、肾五脏功能异常影响胃肠而发病的。本症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较为多见。

1、饮食有节:即饮食有节制和规律。提倡饮食定时定量,不过饥过饱、过冷过热,不暴饮暴食,不偏嗜生冷、辛辣、油腻食品。讲究饮食卫生,饭前洗手,饭后漱口,不食腐败变质污染食物。

2、寒温得宜:中医认为,各种饮食,均有其寒、热、温、凉四种属性和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而人的体质又有寒、热、虚、实与常体的不同,只有适其寒温、和其五味,才能使人骨正筋柔,气血流通,腠理密固,脾胃康泰。如果寒热过胜,五味过偏,极易造成胃肠功能障碍而发生泄泻。因此饮食应合理搭配,既要营养全面均衡,又能符合各种体质的生理需要。另外,生话起居亦应寒温得宜,贪凉嗜冷,腹部受凉,容易导致腹痛腹泻,也应努力避免。

3、情志宜畅:脾胃功能正常与否有赖肝气的条达。忧思恼怒,精神紧张,以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运化失常,可成泄泻。因此,保持乐观豁达情绪,也是预防泄泻的措施之一。

4、适当运动:久坐少动,气滞纳呆,不利食物消化。齿宜常叩,腹宜常擵,适时运动,亦可防止食滞肠胃泄泻的发生。

常见泄泻的辨治如下:

1、寒湿或风寒泄泻

【主证】 泄泻清稀,甚至水样,肠呜腹痛,脘闷食少,或兼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等证。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治法】解表散寒,芳香化浊。

【方药】藿香正气散为主方,湿邪偏重用胃苓汤。

藿香15g  法半夏15g  茯苓15g  陈皮15  白术15  白芷15  紫苏15  桔梗15 g   厚朴15g  大腹皮15g  生姜15g  甘草6g

2、温热或暑湿泄泻

【主证】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肛门灼热,粪色黄褐而臭,烦热口渴,尿黄短少,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味。

葛根20g  黄连10g  黄岑15g  甘草6g  湿重加藿香15g,苍术12g,厚朴15g,挟食加神曲20g,山楂20g,麦芽20g,夏暑时节加藿香,香薷,荷叶等。

3、脾胃虚弱

【主证】大便时溏时泻, 水谷不化,纳差食少,不耐油腻 ,脘腹胀满, 面色萎黄, 肢倦乏力, 舌淡苔白, 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参苓白术散

人参10  茯苓15g  白朮15g  淮山20g  莲子20g  桔梗15g  苡仁20g  砂仁12g  扃豆20g  甘草6g  气虚不摄改用补中益气汤, 脾肾阳虚、阴寒内盛用附子理中汤加吴茱萸, 肉桂等。

除以上证型外,本人还常以保和丸为主消食导滞治疗食滞肠胃的泄泻; 以痛泻要方为主抑肝扶脾治疗肝气乘脾的泄泻; 以四神丸加附片、炮姜、人参、白术、黄茋等温肾健脾,固涩止泻治疗脾肾阳虚的五更泻等等,均能收到满意的临术疗效。

我治疗泄泻的体会是:因上述各型泄泻,有时独见,有时相兼并见,而且又可以相互转化,所以各种治法应随证配合使用。一般而言,实证以祛邪为主:风寒外束宜疏解,暑热宜清化,伤食宜消导,湿盛应分利。虚证以扶正为主:脾肾阳虚宜温补,中气下陷宜升提,久泄不止宜固涩,七情不和宜疏理。泄泻初起不可骤用补涩, 以免闭门留寇; 久泻不止又不可分利太过, 以免耗伤阴液。

1、治疗期间应注意饮食调养,做到饮食有节,飢飽适宜,寒温相适。飲食宜以清淡易消化食品为主,切忌暴飲暴食和生冷、油腻、辛辣刺激、以及不易消化之物。对於急性泄泻, 必要时还须短暂禁食,仅喝米汤或糖盐开水,还胃肠以休养之机。
2、生活调养:应适寒温,慎起居,避免外感和腹部受凉。
3、精神调养:保持乐观情绪,避免无端生气,可使肝气舒达,脾气健运,有利泄泻康复和减少复发。
4、针炙理疗对慢性泄泻患者有很好的调养作用。如脾虚者,经常艾炙或指压太白穴、足三里、脾俞; 肾虚者,艾炙关元、命门,手搓后腰部等等。
5、泄泻的食疗调养:
[莲子羹]组成:莲子(去心)150g  芡实150g  山药300g  制法与服法:诸药炒熟焙干,研为细末。每日2次,每次20-30g,加水熬至成羹食之。或用药粉15-20g加入米粥中煮食亦可。功能健脾养胃,实脾止泻,适用於久病脾胃虚弱之泄泻。
[黄茋茯苓粥] 组成:黄茋90g  茯苓60g  山药60g  干姜30g  大米或糯米50-100g  制法与服法:诸药烘干为细末,装瓶备用。煮粥将成時加药末15-20g同煮,早晚作主食或为佐歺。功能益气健脾,温中止泻。适用于久病脾胃气虚,虚寒泄泻。
病案举例
陈x波,男,52岁,2020年11月12日初诊。
主症:腹痛腹泻再发一周。
现症:自两年前胆囊摘除后即反复发生腹痛腹泻,常因恼怒或情绪紧张、或多食油腻饮食而发。本次发作已逾一周,大便粘滞稀渡,或有粘液,每日3-4次,伴腹胀腹痛,痛则欲便,池后方舒。同时伴纳差脘痞、打呃、口苦、口干不饮、性情急燥等症。
查体:舌尖边红,苔微黄稍厚腻,脉弦滑。
中医诊断:肝气乘脾,脾虚湿滞之泄泻。
西医诊断:慢性肠炎。
治则:抑肝扶脾,清热化湿。
方药:痛泻要方、柴芍六君汤合平胃散加减化裁。
柴胡15g  白芍15g  陈皮15  防风15g  党参30g  白朮15g  法半夏15g  茯苓15g
黄连10g  木香15g  砂仁12g   苍术15g  厚朴15g  藿香15  枳壳15g  茵陈15g  炒麦芽30g  甘草6g   6剂,每日一剂,水煎服。忌食油腻辛辣刺激食物。
11月19日二诊:腹痛腹胀减轻, 大便次数减少,粪便较前变干,原方减防风、陈皮加葛根6剂。
12月3日三诊,泄泻己止,大便基本成型,腹痛脘痞消失,纳食增加,19日处方加山楂、神曲6剂调养。
后隨访, 一切恢复正常,至今未见复发。
[按]本例为复合型泄泻,因既有肝逆犯脾的见证,又有脾虚湿滞化热之舌脉。故选用痛泻要方以抑肝扶脾,柴芍六君子汤舒肝和胃健脾,平胃散加藿香等芳香化湿,黄连清热、茵陈蒿清热利胆,增加胆汁分泌有助消化。全案方药对症,能使肝气条达,脾气得健,邪有去路,气机调畅,故收效甚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