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应该是庄子的踵息

庄子在《大宗师》中首提“踵息”术语“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千百年来,人们对此定义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

道家修行法术,是以“调身,调息,调心”三调为前提的,以此为基本的修持,修出的体悟才是真正的功能!

作为道家老子的弟子,庄子其修炼的功法,肯定与《道德经》中所透露出的道朮,有着干丝万缕的联系 !也或许是两者所处年代的间隔;还有抒写的风格习惯不同,造成了功法名称上有所差异!使后人产生了误解,猜测!

“谷,申,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堇”。这是《道德经》中从人身体方面揭示修行的章节。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老子深知天下人的愚钝!懒惰!

随后的“抟气至柔能婴儿乎!”、“天门开阖能雌乎!”都是在着重提示功法的修行啊!景象啊!

`微、希、夷三者不可至诘,故捆而为一′老子又隐喻着修法时的景象,“其上不悠,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

顾及你的悟性!老子以“中士闻道,若闻若亡”的耐心,不厌其烦地明了地告诉你“孔德之容”的容貌!

“道之于物,唯茫,唯沕,沕呵!茫呵!中有象也!茫呵!沕呵!中有物也!孧呵!鸣呵!中有情也。其情甚真,中有信也。”

如此这般烦琐操作,体现出了老子的一片良苦用心!!

庄子在《逍遥游》又以寓言的形式,重复着一样的心思!

`北冥有鱼,化而为鸟,其名鲲鹏。陡于南冥,水击三干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在这里,庄子还不厌哆嗦地注明:南冥者,天池也。

可见庄子之用心!其实老子、庄子讲的都是同一修持功法:抟气至柔。

我研习的是正宗道家传承,即修行界中流传的“文始最高,少阳最长”中的文始道功法“采气”,也就是“抟气至柔”的别称。在功能态中对此踵息一说,深有体会!

以安坐姿势入静,两足便是在承受着自身的重量,处在意识的潜伏状态中。出静时,就会有本能地承受压力的感觉,长此以往,双足在无意中成了聚神凝视的一个窍点,这就是踵息。

熟练后,在日常坐卧行动中,都会有足-印堂电流激荡的感觉。

寅时有感--

踵息之激荡,

南北涟漪于同时;

瞬间至天池,

感酥麻之通身!

体庄周逍遥的喻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