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国保--古建筑(45)
本篇要目:
****************************************
441水目寺塔
唐至明 云南省祥云县
442惠光寺塔和常乐寺塔
唐、清 云南省昆明市
443佛图寺塔
唐 云南省大理市
444大姚白塔
唐 云南省大姚县
445曹溪寺
明至清 云南省安宁市
446秀山古建筑群
元至民国 云南省通海县
447指林寺大殿
元至清 云南省建水县
448宝山石头城
元 云南省玉龙纳西县
449安宁文庙
元至明 云南省安宁市
450州城文庙和武庙
明至清 云南省宾川县
***********************************************
441.水目寺塔
水目山位于祥云县城东南约 20 多公里处,是一个故事山,一千多年的开山历史中,孕育了“铁树开花”、“枯井取木”、“风洞购物”、“木犬守场”等神奇的传说,以及许许多多美丽的故事,形成了厚重的文化积淀与重要的文物价值。有人曾说过,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个性的产品就没有差异化竞争的优势,没有灵魂的产品就没有内涵。祥云水目山山高林茂,古木参天,清泉长流,再加之有独特的文化底蕴,给人们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受,因而使其成为访古探幽,感受自然与人文神韵的名山胜地。
水目山,深藏着一个丰厚的时空。水目寺塔曾建有滇西之首及全国罕见的“寺抱塔”奇观,围塔建筑之寺“文革”中被毁,原寺柱础现还按原位保留,水目塔呈八方型,系浓厚唐宋建筑风格。水目寺后山,有一株名贵的茶花童子面,一树花开映红山峦。
水目山北岗有一片罕见的墓塔林,占地 17500 平方米,有墓塔 72座,为云南目前发现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塔林,在全国塔林中也名列前茅。水目山塔林为研究滇西地区的佛教禅宗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塔林始建于宋嘉定四年(1211 年 ) ,规模大小不等,造型风格各异。
从唐朝起,水目山寺院经过多次修理工建,逐渐形成了一个建筑群落,有水目、贤填充、地藏寺、灵光寺、塔院、三教阁、毗卢阁、弥陀庵等寺观。水目山寺分为上、中、下三庵,现仅存的下庵,为清代宣统二年(1910 年)重建, 1984 年至 1987年重修。下庵依次是山门、塔院、前院、西北配殿、大雄宝殿,南北两边有僧房、香橱、职事堂、斋堂、茶室、云会堂。下庵前面,有历代僧人精心培植的梨数十亩。
弥勒宝殿
大雄宝殿
五祖舍利塔
普圣寺
水目寺塔为15级密檐式实心砖塔。塔平面呈正方形,通高19米,塔身下砌台基两层,下层台基为方形,边长15.2米,高1.15米,用毛石垒砌,条石压沿;第二层台基呈八角形,边长2.2米,高1.2米,上为砖砌双重莲花基座。塔身第一级较高,东西方封闭式塔门。第二层以上逐级递减,叠涩式塔檐,其上各级每面有龛洞1个,塔刹由仰莲、覆钵、宝顶组成铜质葫芦顶形。塔身第一级南壁绘有佛教题材壁画23幅,画幅高2.38米,宽2.63米,画面虽已剥蚀不清,但尚可隐约分辨是23组佛教题材造像组成。
2006年05月25日,水目寺塔作为唐至明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442.惠光寺塔和常乐寺塔
惠光寺塔和常乐寺塔分别位于昆明市中心的东寺街西侧和书林街东侧。俩街道相邻,俩塔遥相呼应。东寺塔与西寺塔同为唐代南诏弄栋节度使王嵯颠所建,始建于唐太和三年(829年),历时30年,于大中十三年(859年)竣工。常乐寺塔原位于盘龙区书林街常乐寺内,故称常乐寺塔,又称东塔。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大地震中被毁,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仿惠光寺塔重建,重建时从旧址东移数百步至今址。所以我们外观上看双塔不分彼此。
西寺塔现塔通高35.54米,塔形与大理崇圣寺塔主塔相似,为四方形、十三层密檐式空心砖塔。砖上有汉文、梵文经咒和窑户印模。虽经历代较大修葺,仍不失原有形制。
1984年重修西寺塔,在塔砖上发现有:"天启十年正月二十三日段义造砖处题书"17个字。"天启"为南诏劝丰佑年号,其最末一年为859年。因此可见东寺塔与西寺塔的始建年代,实物资料与史书记载大致相符。明代东、西寺塔曾被改建为灯塔。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西寺塔因地震毁半,五年后重修。
2006年05月25日,惠光寺塔作为唐、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东寺塔,原在常乐寺内,常乐寺称东寺,故名东寺塔,东寺塔于西寺塔同建于大中三年,东寺塔于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大地震中被毁,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仿惠光寺塔重建。系四方形十三层密檐式空心砖塔,高40.57米,底层南面辟门,从第二层起檐上四面均开有券洞,每洞内置石雕佛像1尊。塔的顶宝上立有4只铜铸金翅鸟,故又称金鸡塔。与西寺塔东西遥相对峙。
清道光十三年,昆明地震,东寺塔倾塌。现存东寺塔为清光绪八年动工修复时,"因视旧基低下,虑土薄弗坚,乃移于迤东数百步内",仿西寺塔式样、规模重建。
2006年05月25日,常乐寺塔作为唐、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443.佛图寺塔
佛图寺塔位于大理市下关镇阳平村北侧的佛图寺前,地处大理苍山斜阳峰麓,北邻阳南溪,南距下关三公里,东距214国道约500米。佛图寺塔,现当地俗称蛇骨塔,名由白族民间流传的“白族英雄段赤城舍身斩螨”的故事而来。塔高30.7米,为十三级密檐式方形砖塔,塔基为二层台方形基座,下层台边长19.7米,高1.2米,用毛石垒砌,条石压沿。
佛图寺位于云南大理点苍山斜阳峰下的阳平村,距下关城约二公里,始建于唐朝前期,是大理历史悠久的古刹之一,也是南诏地区名族文化和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的变迁,佛图寺几经损毁、几经重修,清嘉庆年间大规模重修后至文革期间,再次被严重损毁。殿、房频临倒塌。1998年,在传正法师、法茹法师的带领下,在当地政府及广大信众的支持下,共投资百万元之多,根据历史原貌恢复重建了佛图寺,今已初具规模。建成后的大雄宝殿气势恢宏,中央供奉着铜制的三世佛,两边为文殊普贤。大殿木格子门上栩栩如生的雕刻出了蛇骨塔(段赤城英勇斩恶莽)的故事。中殿为玉佛殿,殿中间供奉的是由一整块缅甸汉白玉雕制成的4.3米高、13.6吨重的释迦牟尼坐像,四周由480尊小玉佛围绕着,走进玉佛殿,就犹如走进佛境中一般。
塔身正中镶嵌着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重修佛图塔记》碑。塔通高30.07米,13级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有两层台基,塔门东向。塔身方4.5米,四壁厚1.4米、中空1.3米。第一层至四层呈直砌,第五层开始逐层收分。双层东西设佛龛,南、北设券洞,与塔心贯通,逐层交替上升。塔身内空,为筒体结构,直通至十二级,塔门为方形洞门,洞门上用横木作过梁,这是南诏时古塔的特点之一。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佛图寺塔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44.大姚白塔
大姚白塔位于云南省大姚县西城门外的宝顶山顶,始建于746年(唐代天宝年间),云南仅此1座,是云南早期舍利塔的实物例证,塔高18.4米,顶部为圆椎形,腰部收缩,上大下小似磬锤,又名磬锤塔。塔分为3层,露出地面的基座是八角形的须弥座,此塔塔身全用石灰抹白,故名白塔。
据说,1975年修理白塔时,发现塔顶有一方洞,边长40厘米。这可能是原来安置塔刹的柱洞。原八角柱正四万辟有镂空的佛龛各一个,内供佛像,后因加固塔身而填塞。看来,这座磬锤塔古代是有刹顶,塔身有佛龛,通风较好;现存的塔身形状,与古代略有不同。经有关人员考查,此塔属于藏式喇嘛塔,为密宗佛教流传滇西的遗物。修塔时,曾从塔顶部发现梵文、汉字印砖,其中汉文有:“大佛顶”、“光垢净光咒”、“十方请佛灵塔咒”等字样,前人还发现“尉迟监造”的印字砖。道光《大姚县志》载,此塔“相传天宝年间吐蕃所造”。由此推之,这所磬锤塔大约是南诏与吐蕃关系较好的中唐时所造。
2006年大姚白塔入列全国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445.曹溪寺
曹溪寺位于安宁温泉西侧1千米,地处龙山东麓。寺南有珍珠泉,北接“三潮圣水”,坐西向东,俯瞰螳螂川,与“天下第一汤”遥遥相望。曹溪寺建于宋代大理国时期,寺内建筑现存大雄宝殿、后殿、钟鼓楼等。
曹溪寺乃具有宋代建筑风格的古寺,这是上世纪40年代初,建筑学家梁思成游寺的观感。该寺大殿正面“西方三圣”(阿弥陀佛中坐,观音、大势至两菩萨左右胁侍),壁后“华严三圣”(释迦中坐,文殊、普贤胁侍)木雕像,1956年经全国佛协副会长周叔迦鉴定,乃宋代遗物。据此可以认定,寺始建于宋代大理国时期。
2006年曹溪寺入列全国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446.秀山古建筑群
秀山位于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城南。素有“秀甲南滇”的美誉。相传汉之田勾町王毋波始在此辟山林、建古刹、立亭园。千百年来,经通海节度使、大理国王段思平等历代的扩建修缮,文人学士、百姓官宦的爱护与完善,遂成为林木丰茂、文采斐然、遐迩闻名的游览胜地。主要包括:涌金寺、清凉台、玉皇阁、普光寺、三元宫、土主庙(田勾町王庙)、万寺宫和白龙寺,山内生长着宋柏,元杉、明玉兰、茶花,也被称为秀山“四绝”。
历史沿革秀山,始于西汉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时名青山,唐谓秀山,宋名普光山,元、明称玉隐山,清代又恢复了秀山之名,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始名秀山公园。汉元鼎元年,汉武帝封庄跷的后裔毋波为田勾町王,始在秀山辟园林,建古刹。历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今尚存田勾町王庙、三元宫、普光寺、玉皇阁、清凉台、涌金寺、白龙寺七大古建筑群体。
普光寺现存殿宇建于元代,正殿屋架为斗拱式结构,呈典型蒙古建筑形式。寺内有元代为纪念神僧李畔富所建佛塔2座,古朴庄重。 东院内就山岩凿有洗钵池,池上方岩缝中泉水浸冒而出,滴注于池中,叮咚不息。
涌金寺俗称大顶寺,是秀山位置最高的建筑,因山势如“地涌金莲”而得名。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寺分三进,殿宇宏伟,寺门雄踞于半圆形石阶之上,“涌金寺”3个贴金大字雄浑庄重。
砖砌塔
都雷府
正中为秀山古柏阁,此阁全部木结构,奇巧无比。大雄宝殿塑三世佛像,慈颜善目,体态匀称。殿前“白马”、“黄龙”、 “法海圆明”3座坊立于东、西、北三方。大院中翠柏苍劲,茶花吐艳,元杉喷香。宋柏、元杉、明玉兰被称为“秀山三绝”。涌金寺左厢是一套院,门上有一别致的小匾,上书“这里来”,进门更是清静的一院,东为昙花轩,西有酌花楼,北面另为一小院,可谓院中之院。“这里来”院内有明玉兰、牡丹、芍药等名花奇草,进门就让人感到满院芬芳。”
“法海圆明”3座坊立于东、西、北三方。大院中翠柏苍劲,茶花吐艳,元杉喷香。
2006年05月25日,秀山古建筑群为元至民国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447.指林寺大殿
指林寺坐落在云南省建水县城内西南隅,坐南面北,素称临安首寺。指林寺大殿为我省尚存的元代建造、宋式做法的大型木结构建筑之冠,在国内也极为少见,许多古建筑专家给予了极高评价。
指林寺创建于宋末,距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明景泰元年门(1450年)《重修指林寺碑记》载:“寺始于宋、成于元,而兴于今。”元贞间(1296年)建一殿一塔,而大规模增修则在明代永乐年间。
指林寺的建筑以正殿为中心,正殿丹墀前有指林寺牌坊“第一山”,相传为流之来滇的建文帝光顾指林寺所题。
坊前有天王殿,天王殿前有两座七级密檐塔左右对山卉;正殿后为准提阁、三层高阁,登楼全城一览在目;正殿左有经藏法轮殿,右有藏冥宫殿,周坦廊庑,规模宏大。现只存正殿和指林寺牌坊。
主殿的屋顶结构,横梁上标有重修时间。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指林寺大殿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448.宝山石头城
宝山石头城位于丽江城北110公里的金沙江峡谷中,因百余户人家聚居在一座独立的蘑菇状巨石之上而得名。丽江宝山石头城纳西语称为“拉伯鲁盘坞”,意为“宝山白石寨”,城内瓦屋鳞鳞,巷道纵横,丽江纳西族居民辟岩建屋,房屋柱石和房沿石均随势打成,古朴自然,奇绝无穷。丽江宝山石头城三面皆是悬崖绝壁,一面石坡直插金沙江,仅有南北两座石门可供出入,是一座真正的天险之城。
宝山石头城建于元朝到元年间(公元1277--1294的),当时为丽江路宣抚司所辖的七州之一--宝山州治所,纳西语叫“刺伯鲁盘坞”,意为“宝山白石寨”,而“刺伯”即宝山。纳西族先民大约在五六世纪的南北朝时期迁徙到这里,那时宝山州内山脉纵横,河谷深切,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元史·地理志》载宝山州情况说:“其先自楼头(宁蒗县永宁)徙居此二十余世。”宝山石头城是一个天生岩石城,整座城建在一块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四壁陡峭,势如刀削,猿猴也难攀爬上来。
岩石上的居民在四周加筑了一圈五尺高的石墙,使石城更易防御和掩护,整个宝山石头城只有前后两道门可以出入,关上城门就成了万无一失的安全岛。公元1253年,元太子忽必烈南征大理国,中路军经四川过大渡河挥师南下,分别在金沙江的“木古渡”和“宝山”乘羊皮革囊和筏子横渡,从宝山渡过来的元军就驻扎在宝山石头城。昆明大观楼长联中的“元跨革囊”,其典故就出于此。
大约在隋末唐初,曾有一支摩梭人从宁蒗永宁迁居宝山石城。他们不畏艰险,运用当地现成的石头,修筑石级梯田,从峡谷深处层层修筑,直达距河谷两三千米的高坡。有了这些错落有致的梯田,才使得宝山石头城周围这一片本来贫瘠的土地,变成了金浪翻滚的粮仓,也为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们所创建的文明史,增添了光彩的一页。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宝山石头城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449.安宁文庙
安宁文庙,位于昆明市安宁八街镇,安宁文庙大成殿为元代木结构建筑,始建于公元1337年,虽经多次重修,留下了许多清代的建筑模式,但主体构筑依然是原装的。人们一进到殿内,就立马会被那气魄宏大的梁架和斗拱所震惊,在昆明地区的寺院古刹中,纯木结构建筑已不多见,所以,安宁温泉文庙大成殿尤其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
安宁文庙位于云南省安宁市八街镇,今安宁市博物馆内。据《重修安宁州文庙碑记》载,安宁州文庙始建于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年)。明宗天历元年(1329年)毁于兵燹。至元三年(1337年)宣威将军、中庆路达鲁花赤当道闾主持重建。另据地方志载,经明永乐元年(1403年)、宣德二年(1427年)、天顺元年(1457年)崇祯二年(1629年)及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等多次重修扩建,安宁文庙最终建成占地面积约4500平方米的宏大规模,当时有文明坊、照壁、泮池、金声玉振坊、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以及东西两院、黉门、乡贤祠等7进6院共22座建筑物。但至今日文庙大部分建筑已毁,仅存主体建筑大成殿和崇圣祠。
大成殿坐北向南,为抬梁式木构架,单檐九脊歇山顶,除清康熙年间翻修时,局部有些改变外,总体上仍保持着宋、元时期的建筑风格,在昆明地区的寺院古刹中,这种纯木结构建筑已不多见。崇圣祠位于大成殿之北13.7米。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建。为抬梁式木构架,面阔五间(16.12米),进深五间带前廊,明间及两次间均设有格扇门。单檐硬山顶。
2002-2003年安宁文庙大规模重修,并仿造原文庙中孔子及七十二弟子的画像新塑孔子及七十二贤雕像。修复后的文庙古建筑群总建筑面积1566平方米,包括:大山门、青云楼、大成门、大成殿、棂星门等建筑主体,并配有南北厢房和左右耳房一十四间,仿古建筑一十七间。大成殿中供奉孔子及其四大弟子的塑像,其他弟子立于厢房和耳房之中。并仿造原文庙中孔子及七十二弟子的画像为样本进行塑像,并为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做了署名牌。
****************************************
450.州城文庙和武庙
州城文庙和武庙位于云南省宾川州城,建于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明嘉靖、清康熙、雍正、嘉庆、光绪年间曾多次修复和添建,在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州城古镇,形成了一个气势恢宏的建筑群,充分表现出了这里丰厚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宾川州城文庙坐东向西,武庙坐北向南,与文庙构成“丁”字型。
(左图文庙,右图二者成“丁”字型)
文庙面对笔架山,为一进四院,由照壁、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后宫(又称崇圣祠)及南北两院、名宦乡祠等建筑呈梯形建造构成。整座建筑风格纤细秀雅,匠心独运,或危楼高阁,栖凤盘龙;或草木葳蕤,烟聚蔓缠;或小井石栏、曲径通幽。房檐斗拱和额枋梁柱上,装饰着的青蓝点金和各种贴金彩画,亦清晰可辨,不难想象昔日所拥有的鲜丽色彩和雄伟壮丽。各院之间又以特色各异的砖砌石洞相通,曲折迂回,层层别有洞天。置身于文庙的每个角落,都会油然而生寻古探幽之情。
大成门
宾川州城的武庙坐北向南,面对宾川的少祖山———帽山,与文庙构成“丁”字型,为一进三院,由大门、照壁、山门、中堂、大殿等建筑呈梯级建造构成。建筑风格大开大合,粗犷雄浑,颇显雄武之势。
占地20000平方米的文庙、武庙,整体格局完整,规模宏大,建筑艺术精湛,友人说是大理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武庙照壁长40米,高13米,宽1.6米,堪称全国之最。文庙、武庙相连建造在全国古建筑中也是鲜有的。
站在千年古镇———州城,抚摸着文庙武庙的陈砖旧瓦、雕梁画栋,不禁呈现出一幅当年在这块土地上,这座建筑群中学子诵读、练武学艺的情景。州城历史悠久,秦汉时代,这里已有中原文化传播。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州城为宾川州,后一直作为宾川县城,直到1956年,县城迁往牛井,州城才改为乡镇。此前期间,州城一直是宾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2006年05月25日,州城文庙和武庙作为明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