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汤美学:艺术的终极形态
在经历的所有艺术体验中,哪一次是最让您触动心灵、记忆犹新的?
在同类的艺术体验中,为什么又是那次?
您应该多少了解过HIFI音响,以及高清、高画质的视频输出设备,那他们本质上是在追求什么呢?
好,问题先搁下,开始我们今天的话题……
* * * * *
所有的艺术呈现,本质上都是在追求获得欣赏与共鸣,不存在只是为了呈现而呈现而没有目标受众的艺术。或者说,不能构建起呈现与体验的交互关系,最终便无法成为艺术,——哪怕这个目标体验者就是呈现者自己。
音乐、诗歌需要被演奏,被聆听;戏剧、舞蹈需要被演绎,被观看;佳肴、香茗需要被烹制、冲泡出来,并被吃进、喝进嘴里……
一道炒了不为让吃的菜与一道泡了不为让喝的茶,感觉会好诡异!!
艺 术 形 态
同一门艺术形式会有不同的形态呈现,比如你可以去现场听久石让的音乐会,也可以回头听现场录制的音频;您可以去现场看《歌剧院魅影》,也可以回头看电视;你可以现场感受极光的美,也可以回头看纪录片或翻翻照片……
前者与后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原始呈现,是“原版”,而后者只是前者的“复制品”,——对,我称其为“复制品”。“复制品”只能呈现一定比例的“原版”信息,而做不到彻底地再现。这也是很多人为什么追逐HIFI高保真音响、高画质的视频输出,其本质就是期望收获“原版”现场般的体验,——虽然这不大容易实现。
当然,也有人反应说他的现场体验并不好,既看不清,也听不见,倒不如回家看电视,——那只能说明在体验方式的条件上您并没有关注到位,比如环境,比如位置。
当代,其实很多艺术门类已不存在所谓的“原版”,或原始呈现。比如文学作品、流行音乐,影视剧、电影等,它们的呈现是在前期统一制作出来的。如果一定要较真的话,那么你的首次欣赏便可以被视为某个原始呈现。它们所有的信息在发表之初便已确定了下来,而如果希望体验者一看再看、一听再听,那就需要在创作过程中下足了功夫,让人有再三之念,且每次都能收获些许不同的审美体验才行。这挺难的……
但这还不是重点,重点是复制品呈现的最大问题是其缺失了“体验反馈”这一重要阶段,或者说其反馈过程相对要长,而且也只能是一次,——呈现者收到体验者的反馈,但呈现内容已无法更改,只能寄希望于下一下的创作提升,这就大大影响了其艺术表现力。
呈现与体验反馈的割裂,是复制品的先天缺陷。
有人会问体验反馈如此重要么?
给你举个例子,至少在十多年前我漫步在上海田子坊,这是个老弄堂、老建筑改造的特色商业区,蜿蜒曲折,人来人往,毗邻“上海古籍出版社”。
有一家舞蹈教室新开了弗拉明戈舞的课程,由来自西班牙的真正舞者教授,—— 一位标致的西班牙白人姑娘,高鼻梁,黑眼睛,还有她的吉他手搭档。下午有两次街头展演,海报上写得清清楚楚。于是我的整个下午就交待在那儿了。
他们做了一个高10公分,直径1~1.5米的木质圆台,为得是能够在上面获得弗拉明戈舞特有的鞋跟击打声效。姑娘二十多岁,高挑的身材,高耸的胸,着一袭低领血红色的舞裙出场,咬着嘴唇,腼腆而害羞,——可能是因为身在异乡吧。
一切就绪,吉他声响起,一团红色的火焰徐徐燃起。她挥动双臂,摇曳身姿,用一只手抓起来了肥大的裙摆,随双臂一起舞动,时不时露出那条肌肉紧致、线条优美的大腿。偶尔一股香气扑面而来,我知道裙子里撒了香水。
他的舞跳得很好,动作标准到位,但稍显拘谨,不够奔放,——这不是弗拉明戈舞的性格,——一定是哪里不对。
我这时才想起来看看周围的观众:一些是这个地方的原驻民,大都也是老人,他们弓着腰、背着手,还有一些外地或本地的游客。他们目光呆滞,不露声色,而脸上则是一副审视造反派的表情,沉默而严肃,让我不寒而栗。
于是我知道了症结所在,便第一个鼓起掌,第一个喊起好来!!
年轻人也被我带动了起来,一起呼喊!现场气氛一下子变了,——吉他曲似乎也更有力了,姑娘似乎也放开了,指响、踢踏声、欢呼声交响辉映,推动着一个又一个高潮与呼喊,我甚至看到了姑娘鬓角边渗出了汗水,一起一伏的胸口也泛起了微红,——她卖力气了。
目光移至她的脸,我忽然发现那不是笑容,而是高傲与愤怒,她依然咬着嘴唇,露出几颗洁白的牙齿,双眉竖起,怒目而视着——我。
对,她就是在注视着我,——我站在第一排,与舞动着的她在咫尺间。她在圆台上肢体动作越来越大,裙摆也愈加飞扬,像是要铺满我所有的视线。小小圆台上她向前的亦步亦趋,似是要向我走来,我顿时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压迫感,眼前一团怒放的花火,无边无际,汹涌而炽烈,像是要把我吞噬其中……
我知道,这是艾斯米拉达在刑场上的最后一支舞蹈,她要用自己的舞蹈去控诉主教的罪恶、爱人的背叛与对乌合之众的不屑。——而今天,她把这一切都淋漓尽致地呈现给了我。
这显然是她给我的特别礼物。当然,我也给予了她最好的礼物,——喝彩。
观众们的脸上也开始洋溢起愉悦的笑容,——因为他们获得了一次真正的美的体验。
若干年后回想,于她于我这都是一次艺术终极形态的体验。同时也回答了体验反馈是否重要的问题。
艺 术 的 终 极 形 态
如我所言,艺术的终极形态,就是这种能够满足呈现者与体验者“实时交互”的艺术表现方式。它最大限度的发挥了交互的作用与价值,——此时此刻,呈现者与体验者之间进行的实时互动反馈,推动着呈现与体验的深化,使得这次交互过程有着充分的“当下性”、“唯一性”。
很多现场艺术就满足这个条件,比如很多舞台艺术、现场表演等。但这种形式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同样的体验不可留存、不可重复、不可充分描述等。就像我的那次经历,就算我描述得再详实,也不及你当时与我一起在那里。
《兰亭序》再流美,也不及你当时哪怕是做一名书童为其研磨铺纸,观其一挥而就来得体验深刻。
《祭侄稿》再跌宕,也不及你当时哪怕做一只窗檐乌雀, 在一黑云漫漫、远处雷声稀疏的日子,看鲁公如何挑灯运墨,抒发兄侄惨死之痛,退守未战之纠结的。这可要远比你临帖千遍感受深得多啊。
当然,这些我们也只能稍作臆想罢了。
但这些局限性也同样成就了这类现场体验的艺术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就算是听过了数遍,你还是会期待去现场感受一下老李这次又把《寂寞难耐》演绎成个什么样子,蔡琴的窗这次又是谁在怎么敲,或许又因为你的一声喝彩或唱和,她会指着你对你唱起来了“恰似你的温柔……”
所以我们说,艺术的呈现,本质上是一种能量的传递。特别之处在于艺术能量被传递出去之后并不会因此减少或丧失,而是体验者获得了一种能量的激发与唤醒。
所以艺术的呈现其实是一个点燃的过程,而非是一个消耗的过程。
茶 的 终 极 形 态
就像茶,它的唤醒与激发的作用不用再多说。随着时过境迁,于茶于人都在变,每一次喝同一款茶的体验也都会是不一样的。就算我能把汤感给你把控到一致,你还是上次的那个你么?况且滋味这东西,也根本无法留存、无法描述。
同样,茶也是在追求当下汤感呈现与体验的实时交互。
所以茶的开汤品鉴,天生具有了艺术终极形态的性质。剩下的,就看你能不能把这一切做到位了。
* * * * *
其实生命本身也具有这种特质,因为你只有一次体验他的机会,只是你有没有勇气让你的人生具备审美价值罢了。
我是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