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哲理】曾国藩:所有的失败,都是从不善于驾驭自己开始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处世哲理】
曾国藩:所有的失败,都是从不善于驾驭自己开始
所有的失败,都是从不善于驾驭自己开始。这是曾国藩通过血淋淋的教训换来的经验,可惜的是,很多人知道其中的奥妙,但不会运用,使得自己长期处于失败的阴影中,一蹶不振。
要想成功,就要学会驭人。当你能让各种人,无论对方是君子还是小人,是大奸大恶之人,还是谦谦君子,都能帮助你的时候,你能不成功吗?
不过,要想驾驭他人,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先驾驭你自己。你连自己都驾驭不了,又怎能驾驭他人呢?
这不是励志大师们鼓励人心的话,而是真正存在的一种思维模式。我们通过曾国藩的例子,就会明白驾驭自己有多重要了。
曾国藩成为湘军统帅,带兵在江西作战的时候。在很多人看来,他是成功的。不仅地方官吏们要依靠他保护,朝廷也要依靠他消灭太平军。
曾国藩的这个想法错了。
一是江西的官吏们并不欢迎他。
曾国藩作为一名在籍的侍郎身份举办团练,虽然是二品大臣,但手中没有任何实权。在官场上没有任何调度、指挥的权限。他到了江西后,以江西巡抚陈启迈为首的地方官员们,对他处处掣肘,希望曾国藩能交出手中的兵权。
湘军是曾国藩辛辛苦苦组建起来的,他怎会让他人染指?况且,陈启迈等官员并不懂兵事,最终,曾国藩对他们的一些要求果断拒绝。
湘军是就地筹饷,曾国藩和江西的官员们闹翻后,他一下子就陷入了困境中。
二是朝廷对他并不重视。
清朝统治者忌惮汉人掌握兵权,他们需要曾国藩,但又害怕湘军壮大后,尾大不掉,因此,当曾国藩被石达开围困在江西后,并没有派援兵来救援,而是让曾国藩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中。
曾国藩冒着生命在前线作战,是为了什么呢?不就是为了保护大清王朝吗?曾国藩的心里自然有怨气,于是,利用父亲病逝的消息,回到湖南老家后,就借助守制的名义,不愿意回江西军营了。
曾国藩本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迫使咸丰皇帝给予他地方实权,好指挥地方官员,集中资源为湘军提供服务,消灭太平军。
可是,咸丰皇帝是一个意气用事的君主,一怒之下,同意曾国藩在家守制,将他手中的兵权剥夺。
这下,曾国藩彻底成了一个失败者。
在被剥夺兵权的一年多时间里,曾国藩从《庄子》等儒家思想中,悟出了自己失败的原因,那就是不善于驾驭自己。他给自己总结了四条缺点:矫激近名;扬人之恶;有始无终;怠慢简脱。
这四个缺点,我们很多人的身上都有,即:偏激好名;喜欢指责他人;做事有始无终;对人对物过于怠慢。
那么,如何才能驾驭自己呢?曾国藩同样有四个方法:平易近人;乐道人善;慎终如始;修节庄敬。
这个方法,完全是驾驭自己的,就是让自己在做事的时候,要多考虑别人的感受;要看到别人的长处,要与人为善;做事要有始有终,但又要小心谨慎;对人要真诚和尊敬。
从此以后,曾国藩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变得十分圆滑,与什么人都可以交往。当他再次出山的时候,虽然咸丰皇帝依旧没有给予他实权,但他却能和官场上的人相处和谐,无论筹集粮饷还是招募新兵,都异常顺利。
从曾国藩的这个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当你失败的时候,一定不要怨天尤人,看看自己的身上到底有何不足,当你学会驾驭自己的时候,你就可以驾驭他人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