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星象学揭秘44
星象学的方法
欲真正了解星象学,必须懂得它的方法和内容,由此才能对它进行深切的分析批判。由于这些方法和内容的繁杂琐碎,在此仅能择其要者进行介绍。欲了解其他的内容,则可根据前面介绍的有关典籍进一步探讨。不过,相信我们的介绍也能使大家对星象学的方法及其内容有相当程度的了解。
占星术的方法,大致说来,有如下几个主要步骤。
首先,全面认识天空星宿,这包括日、月、恒星(如二十八宿星)、行星(如五大行星)、彗星、客星、流星、妖星等等。
其次,在识星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星宿的正常及异常星象,这包括其位置、分布、运行、形状、颜色、相互关系等。
第三步,在识星知象的基础上,进行持续全面的实测,这是最难做到的一步,也是占星最关键的一步。
第四步,根据实测得来的星象变异情况,依靠自古以来对各类星象异变的解说,结合现实的社会情况,进行选择、对位、分析、判断。
第五步,记录有关实测数据及分析判断,对照事态的发展变化,进行验证。
以下,按此五步分别详细介绍。
识星:占星术的前提
天上的星宿,大致可分恒星、行星、变星三大类。恒星,即本身不运行的星宿,然而由于地球的自转公转,在人们的视觉中,恒星与天幕一起,随着季节改变在天空的位置。但恒星的分布及其所形成的星座却不会改变。
行星,指本身运行的星宿。
变星,指其出现及运行皆无一定时间和位置的星宿,如彗、流、客、妖星等。
必须注意,我们所介绍的星宿,均沿用古人的认识和名称,星宿的运行及位置的分布、变化等,均以古人对星宿观测时所了解的视运动为准,这与现代天文学对星宿的认识和实测及其命名,均不一致。
另外还须注意,古人所言天文或星象,包括日月在内。但由于人们对日月都很熟悉,故在此就不再加以介绍。
恒星
古人对恒星及其分布的认识,有一个漫长的发展时期。大约到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始固定为三垣二十八宿体系。所谓三垣,是指紫徵、太微、天市三个星区,二十八宿则是依赤道为基准,将周天恒星分为二十八个星区。三垣二十八宿便把全天恒星包括已尽,这是中国古代认识和观测星象的独特体系.
三垣即环绕北极和接近头顶上空的恒星群所形成的三个星区。紫微垣,即环绕北极的星区,太微垣在紫微之南的右方,天市垣在紫微之南的左方(左右据面对北方时所分)。三垣之内,约有70多个恒星星座。详见后面的《步天歌》。
二十八宿,又分为东南西北四象,即按四个方向把周天恒星分为四大部分,北方称为玄武之象,即蛇与龟构成的一种动物形象,此据北方恒星分布所构成的形象想象命名。东方称为青龙之象,南方为朱雀之象,西方为白虎之象,亦皆把恒星分布形象想象命名。每一象(即每一方)各有七宿,合为周天二十八宿。每一宿各有专名,分别包括数量不等的星座。二十八宿之名如下:
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古人为了认识和记忆全天恒星,编了一首七字长歌,叫《步天歌》,按四象二十八宿及三垣,分别叙述各宿各垣众多星座的名称及相互位置和星色、形状等。由于押韵上口,颇便学习记忆,故成为古人学习天文必读的入门书。
但由于封建统治阶级视天文之学为机密,不准民间私学天文,故这首《步天歌》也长期封闭于高度机密的皇家天文典籍中。今天,《步天歌》也就自然失去了这种人为的机密性。但由于古籍为一般读者所难接触,故《步天歌》仍未普及而充分发挥其作用。为了便于学习记忆中国古代对于全天恒星的知识,在此,将《步天歌》全文刊出,并保留其星图。这样就可一边读着歌诀,一边按图素骥,熟悉之后就可对照天上星宿,一一认识,很快便能将全天恒星装入胸中。掌握了全天的恒星,占星的前提一一认星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大半,因为剩下的仅有五大行星及若干变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