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工程:西岸传媒港工程实录4 | 真实性、识别性、持续利用性,让工业遗产活起来
工业遗产并不是简单意义上呆板的、静态的保护,而是注入新的功能和城市活力的再生发展,除了要满足遗产保护普遍的历史性、原真性等原则外,更要注重公众参与性。
上海梦中心B地块项目坐落在上海市徐汇区黄浦江畔的滨江区域,用地为原上海水泥厂的旧址,经历时间变迁,遗存上海工业的记忆,为上海滨江工业时代的代表,也为这个项目增添了另一个特色——保留建筑的复兴再利用。
原上海水泥厂由“水泥大王”刘鸿生于1920 年创建,是中国第一家湿法水泥厂,出产水泥命名为“象牌”。水泥厂的建筑物主要分为四个时期建造,多为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跨度建筑物和构筑物。特色建筑物、构筑物有圆柱形的水泥窑、烟囱、大跨度水泥库。整个厂区内设有多条传送带,将整个厂区内的生产系统连接起来。
△上海水泥厂旧址原状(1# 石灰石预均化库,2# 煤湿矿渣库,3# 散装水泥库(北),4# 散装水泥库(南),5# 成品码头)(图片来源:网络)
上海梦中心 B 地块项目与梦中心F、L、M 地块(现央视上海总部)隔街相望,以提供一个文化与艺术交融的公众活动场所作为发展目标,全力打造一个以“时尚文化体验”为主题的聚集地。作为徐汇滨江的重要项目,通过对保留建筑合理改造与新建建筑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与滨江资源优势,引入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剧场、音乐厅、设计中心、艺术家工作室、时尚展示中心等文化设施,以文化演艺功能为龙头,综合发展会议博览、艺术教育培训、时尚主题娱乐、亲子文化体验和休闲娱乐等多业态服务,以提供一个文化与艺术交融的公众活动场所作为发展目标,使之成为上海文化时尚新地标。
Part 01
工业遗产的保护更新和再利用设计原则
工业遗产并不是简单意义上呆板的、静态的保护,而是注入新的功能和城市活力的再生发展,在改造开发的过程中,除了要满足遗产保护普遍的历史性、原真性等原则外,更要注重公众参与性。本项目保护更新主要设计原则为以下三点:真实性原则,尊重历史,真实反映徐汇滨江地区工业建筑特征,在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原构件;可识别性原则,为满足现在的安全、舒适、功能要求,新加设的体量,增设的电梯、消防、空调设备等设施设备执行可识别性原则;可持续利用原则,对典型工业建筑特征的原有结构、构件保护性利用。同时合理设计功能,更新材料等,使之适应现在使用的保护性利用。
因为工业遗产最为核心的价值在于传承城市工业发展的历史,延续城市发展的轨迹,留下城市记忆,而对于这一价值的认知主体无疑是人,所以在更新的过程中要加强公众参与。采取功能置换的方式对工业遗产进行改造与更新,能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工业遗产的价值,达到保护与更新的最终目的,故而成为国内外工业遗产再利用设计的最常见方式。
Part 02
穹顶式仓库建筑的保护更新
1 号楼梦想巨蛋曾是石灰石预均化库,圆形平面,钢筋混凝土结构支撑的钢结构网壳屋架形成穹顶空间形式,成为这栋工业建筑的标志。改造后的该建筑将成为城市和地区的一栋新地标,成为具有工业历史特征的文化建筑,一个可以举行展览、体育、音乐会等多种文化活动的场所。
1、平面布局
利用建筑原有中心式平面布局,沿建筑外围布置环形服务功能,使梦想巨蛋中部区域保持原水泥预均化库穹顶大空间特色。同时,在内部扩建环形功能空间,并植入具有适应多功能文化活动需要的剧场空间。
2、结构形式
尊重并遵循原穹顶钢结构形式,新增结构选用钢结构框架体系,中部形成新的拱壳,以承担新增舞台、马道、灯光、设备等荷载,并与原有结构脱开。观众在2500 座的剧场空间里能同时感受到原有工业建筑的空间形式和当时建造工艺。
3、立面特色
在保留原有建筑结构形式及空间特色的前提下,增加入口空间及灰空间。改变底层原有封闭立面形式,创造更加具有引导性的入口空间。保留立面形式基础上重饰屋面和底层立面。增加防水、保温、隔声、吸音等构造材料,选择新的耐久性屋面材料。
△1 号楼梦想巨蛋旧址原状(图片来源:团队拍摄)
△1 号楼剧院室内效果(图片来源:项目总体文本)
△1 号楼剖面分析(图片来源:项目总体文本)
Part 03
排架式仓库建筑的保护更新
2 号楼艺术与设计中心,曾是原煤湿矿渣库,钢桁架屋面、钢筋混凝土排架结构,它最主要的历史价值在于巨型钢桁架的结构美,25.4m高的内部空间具有典型空间特征,体现了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工业建筑特征。
1、平面布局
保留原厂房具有鲜明工业建筑特征的大空间,在建筑内部植入“方盒子”空间,建筑内部新增夹层与原结构脱开。在满足新功能要求的同时,营造出更加丰富的开放空间。
2、结构形式
原有钢排架结构保存较完好,保留其结构形式和构件的基本尺寸,更换破损严重的东西立面材料。
3、立面特色
保留原钢筋混凝土柱在长向立面形成的节奏规律,新设计南北立面分割保持节奏感。同时,屋面新增防水保温材料,提高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打通封闭的南北立面砌筑墙体,使建筑与周边环境互动,同时联系建筑南北两侧。
△2 号楼艺术与设计中心旧址原状(图片来源:团队拍摄)
△2 号楼艺术与设计中心旧址内部原状(图片来源:团队拍摄)
△2 号楼艺术与设计中心更新效果(图片来源:项目总体文本)
Part 04
圆形筒仓建筑的保护更新
3 号楼、4 号楼筒仓原身为散装水泥库,分别建造于20 世纪70 年代和80 年代,主要由圆形筒仓及辅助建筑物组成,底层架空用于装载水泥。筒仓建筑是徐汇滨江地区工业建筑的典型代表,其外观独特,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极具识别性。
1、结构形式
外观保留两排三列行列式布置的6 个圆形筒仓及方形辅助建筑。完整保留原钢筋混凝土筒仓结构,新增部分结构独立,与水泥库旧结构部分脱开。保留原特色圆锥形漏斗。
2、立面特色
新建部分以现代建筑风格与保留建筑相区分,结构独立。其中,4 号楼保留5 个水泥库圆形筒仓外壁,新增新型金属材料饰面,采用双层立面做法,既保留了水泥库历史,又为其增添了现代感和活力。3 号楼仅对原状立面进行修复,恢复到原灰色水泥抹灰墙面。两者形成新与旧的建筑语言对话。
△3 号楼、4 号楼筒仓旧址原状(图片来源:团队拍摄)
△3 号楼筒仓内部圆锥形漏斗原状(图片来源:团队拍摄)
△4 号楼筒仓改造效果(图片来源:项目总体文本)
Part 05
工业遗产建筑群整体空间的更新
在整体规划上,通过配置一系列活动空间,包括公共广场、主要节点空间、林荫大道、滨水长廊、小街和巷道、中心广场来创造出多元化且独特的区域,连接基地内的保留建筑与新建建筑,彻底激活场地,使之重获新生,成为城市发展历史的见证。
一条南北走向的林荫大道和滨水长廊形成了地块内部的主要流通环线,它同时连接了两个中心广场——入口广场和活动广场,与5 个核心文化设施——梦想巨蛋、梦剧场、第二剧场、音乐厅和艺术与设计中心。从林荫大道继而分支出来的街道和巷道,可以到达不同的庭院、小广场和露台,从而体验不同文化场所。
△上海梦中心 B地块总平面图( 图片来源 :项目总体文本)
在保留旧有的工业建筑特色的同时,标志性的新建筑丰富了基地的多元性和活跃性。
顺应徐汇滨江后世博效应的功能转型,在作为原上海外滩西岸标志性的水泥加工厂基地中,保留其中具有突出历史价值及艺术价值的五栋工业建筑及构筑物,在不改变其建筑原有形式及工业遗产特征的前提下,置入全新的以休闲文化为主的新型功能,打造为徐汇滨江新时代背景下的又一个文化地标。
项目名称:上海市徐汇区黄浦江南延伸段WS5单元188E-B-1 地块项目(梦中心B地块)
建设单位:上海梦中心创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本项目位于徐汇区黄浦江的滨江区域,东至黄浦江,西至龙腾大道,南至绿化,北至油罐公园
建筑类型:文化建筑
设计/ 建成:2014 年(待建)
总建筑面积:155 713.1m2
建筑高度/ 层数:除保留建筑外,新建建筑限高20m,局部24m,层数不超过4 层
容积率:0.93
设计单位: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合作单位:The Oval Partnership、Schmidt Hammer Lassen Architects
设计负责人:庞均薇、杨琳
项目经理:徐志春
建筑团队:郑楠、宣燕雯、陈悦、周永华、李豪
保留建筑:章雯
结构:路岗、李黎、刘宏欣、钱耀华、俞彬、李新、陈瑛
机电:陆文慷、倪轶炯、朱喆、朱南军、李晓菲、汪海良、谢元俊、马立果、闻锋等
节能:孙斌
获奖情况:荣获“亚洲国际房地产设计金奖”
作者:杨琳
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一院副总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工程师,东南大学建筑学硕士
完整文章刊登于:
《H+A华建筑》
《H+A华建筑》致力于打造全新建筑产业文化平台。杂志聚焦中国设计力量,关注行业及产业链热点,内容涵盖设计相关全业务类型,引领建筑文化新思潮、激发建筑创作新实践。具有行业性、前瞻性、文化性、平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