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的易信为何没做起来
2013年8月网易和中国电信共同推出移动即时通讯社交产品“易信”,与微信展开竞争,它采用免费短信、免费语音留言的策略去拉微信的用户,其铺天盖地的宣传似乎志在必得,然而,几年过去,易信失败了。
为什么网易的易信没有做起来,我想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时机问题。
中国有句俗话:“过了这村没这店儿,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时间是单向的,不可能走回头路,所以错过了就再也没有机会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焦虑,解决这种焦虑就是解决需求痛点。全民的焦虑是大需求,如果有这么一个产品,能够解决这个时代的焦虑,那么这个产品,就肯定会火起来,微信就是这种产品。
2011年腾讯公司推出微信,它可以快速发送文字和照片、支持多人语音对话,同时微信用户还可将精彩内容分享到朋友圈。一经推出,微信就走上了快车道,2012年3月微信用户破1亿,2012年9月微信用户破2亿,2013年1月微信用户达3亿。
微信推出的2011年春节期间,中国大陆手机用户互发短信,总量达几百亿条,为电信运营商带来了几十亿元的收入,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是非常依赖短信进行交流的。而编辑短信费时费力,还有字数限制,最关键的是短信要收费,如果要发送带图片的彩信,花费更高。虽然微信交流也需要流量费,但是总体算下来要划算得多。不仅如此,微信还能很方便地编辑文字、图片内容,可以发送多媒体内容,并且可以将精彩内容分享到朋友圈,这些功能是对短信这种社交方式的升级,正好解决了那个时代的需求痛点。
看到微信的成功,众多公司也急忙上线了几个产品,2011年8月陌陌上线,2012年4月阿里巴巴匆忙上线了旺信,效果不佳,接着阿里巴巴在2013年9月又发布了“来往”。
网易在2013年推出易信,不过此时短信已逐渐没落,短文字通讯已经不是当时的时代焦虑,这时再推出个微信类似功能的产品就很难成功了。
第二,传承和积累。
微信之所以成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QQ积累了大量的用户,而微信的设计,并不是要取代QQ,而是对QQ的一种补充。可以说当初的微信就是简版的QQ,微信将极简理念用到了极致,除了短文字、短多媒体信息的传输,精彩内容的朋友圈分享以外,没有多余的功能,并且围绕这几个功能的界面也采用大模块、浅菜单设计,让用户打开微信直奔主题,不分散注意力。
实际上,网易的邮箱也积累了众多的用户,但是网易并没有把握这个优势,而是用自己之短和腾讯之长去竞争,其结果可想而知。微信大文件传输功能很弱,而网易的邮箱传输保存大文件是轻松的事情,为什么易信没有抓住这个需求,进行差异化竞争,实在是很难理解。就算是将易信变成网易邮箱的一个带有社交功能的手机客户端,在2013年的时候,也会比较容易地继承邮箱用户的积累,将网易的文化传承到易信。
第三,习惯的改变需要成本。
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改变习惯需要成本。一个看似简单的习惯,要改变也很困难,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因为习惯的背后,隐藏着很多其他因素,社交习惯尤其如此。如果一个人有200人的微信朋友,假如一个人花费10元就愿意离开微信使用易信,那么一个人到易信就需要带走200人花费2000元,而这带来的200人的每一个人也有200人的朋友,如果这200人只有一半到易信,这个人很难在易信扎根,所以易信当初低估了拉人的成本。
易信并不明白这个道理,而只是想以免费电话、短信去争取微信的用户,企图改变使用社交工具的习惯,而易信并没有从根本上升级微信,如何让用户舍弃微信而用易信呢,钱是最简单粗暴的办法,以利诱之,用免费短信电话留言去诱导用户。而在短信已经不是时代痛点的时候,再用免费短信去诱导用户,这招也不起作用了。
第四,社交工具的寡头性。
为什么社交工具具备寡头性,还是成本问题。如果我们同时有微信和易信两个社交工具,我们发朋友圈就需要同时发两遍,这种成本很难接受。
第五,设计的精髓。
QQ大而全,足够复杂的设计解决的痛点是陌生人之间的社交,而微信采用极简方式实现的熟人或者半熟人之间的社交。微信的极简已做到极致,把所有不是需求痛点的东西都砍掉,留下的就是最核心的功能,目的就是突出核心应用,让用户打开微信就能马上看到自己最关心的内容和工具。
说了那么多,易信到底还有没有机会呢?实际上网易的邮箱还是有其优势的,电子邮件也是一种社交工具,不过比起即时通讯来说,邮件是一种慢交流,也是一种深度交流,相对于微信来说,它速度要慢,频度要低,很大一部分是工作上的交流。所以如果网易将这种差异性继承到易信,也许能比现在的状况好。虽然最大的时机已经错过了,但也有可能能拉一部分人过来,形成对微信的备份,社交用微信,工作用易信,但是这样的定位,又不可避免地与钉钉展开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