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兵之后,必有凶年。

统治天下与夺取天下,是不同的两回事。夺取天下时,以用甲兵为主,而统治天下时,则以柔服为主。什么时候讲修文千于四海,什么时候讲振甲兵威天下,在统治者来说,是必须适当把握分寸的。用兵虽有所得,也必有所失。用兵得胜,夺得天下,或扩大疆域,是其所得。而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兵之后,必有凶年,则是其所失。有所得是不一定的,因为用兵不敢保证必胜。但有所失则是肯定无疑的,因为大兵一动,厮杀一开,必然如此。当夺取天下时,就不管荆棘与凶年。夺取天下之后,则要顾及此事,所以要讲修文德于四海,希望天下太平,统治稳固。

自古以来,统治者总好穷兵黩武,以武力解决争端,不管人民遭受多大的伤害。这是专制时代的必然产物。现代社会,人们尽量用谈判方式解决争端,所以有各种国际组织,从中斡旋,但仍有世界大战发生。老子强调用兵的危害,是其思想中的光亮点。但后人发挥此种思想,竟成了鬼谷子式的谋略家。

明太祖注:朕观老子之为圣人也,亘古今而无双,夫何故?以其阴骘大焉。夫为人臣者,不务以道佐人主,乃务尚兵强,丧人主也。当可发兵而犹豫,致君不发,亦亡君也。云其事好还者,乃非理之为,神天不许也。若有此无故损伤物命,非身即子孙报之,理有不可免者。此又喻君臣焉,谓凶年者何?盖为凡国家用兵,或转输边境,转输则民疲用乏,是有凶年。或境内相争,言境内相争,农废耕植,田野荒芜,所以荆棘生焉。皆乏用,是为凶年。

明太祖既知务尚兵强可丧人主,又知当发兵而犹豫就将亡君。这是十分实际的思想。兵不可过分用之,但也不是绝对地不可用。关键是用得合适,用得得当。作为普通的个人来说,谁都不欢迎战争。但作为一个皇帝来说,为了其统治的利益,战争是其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

战争总是形成不断地报复,你胜了此役,我就要在下一次的战争中赢回来。战败者总不服气,于是人类历史上的战争就绵绵不断了。战争对人类社会的破坏,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造成农业生产停顿,粮食歉收,人民饥荒。这种后果,古代的皇帝们也能认识到,但扩张心或报仇心一盛,就顾不了这些了,先打了再说。反正饥饿也临不到他的头上。

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用兵的目的在于止敌,若不用兵就能止敌则更好。兵不是求胜取强矜功伐取的工具,历史上有不少的皇帝走上这条危险的道路,最后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在国力衰弱时,皇帝们还不敢乱用兵,但在国力强盛时,皇帝们往往不能保持清醒头脑。更有好大喜功的将相在旁鼓动,皇帝的用兵在所难免。

老子讲无为,皇帝也讲无为,但二者所说的意思不同。宋徽宗的圣人,就是得道的圣人。但他还要事求可,功求成,这也是无为?他把无为的限度仅仅规定为用力少,见功多,不以强胜人等,恐怕都不是老子的原意。

明太祖注:此专复喻君臣若遇卒急与可为,当疾便为之。为之而既胜,勿许声张,即“勿矜”是也。“强”谓勿愈尚兵也。其“勿伐、勿骄”,皆夸大也。“果而不得已”,是为没奈何而为之。“是谓果而勿强”,此云为我不得已而为,岂我强哉?

老子说善者果而已,明太祖理解为若遇卒急与可为,当疾便为之。这也不是无为,而是有为。这有为,就是明太祖夺天下之类的事。这种事成功之后,明太祖不许人声张,也不许夸大自傲。因为这些事虽然可做,但都是不得已而为之,没有奈何而为之的。清世祖也说善用兵者果决而已,也说用兵是出于不得已,战胜之后不可矜能伐功骄势,这与明太祖的意思差不多。看来皇帝们在这个问题上倒能保持一致。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事物走到极点,就开始向其反面发展,这是老子的一个重要思想,称之为“极则反”。物壮则老,就是极则反的一种表现。壮是成熟,老则是衰老。成熟时的强壮,固然可喜,但随之而来的是衰老,所以壮也令人心忧了。用兵也是如此,兵势达到最强之时,就是走向衰弱的开端。所以用兵之人,不喜欢兵势极强。极强与强壮,都不符合道的虚静与柔雌,所以它是完结的信号。此即所谓不道早已。能知此理者,其处理事务,方能把握分寸,避免失败。

凡事物都不欲其衰老,这是人之常理。兵势强大之时,不可过分崇尚其强大,而要适当使用。否则就会很快走向失败。物到衰老之时,就不再有其使用价值。兵到老时,就不再有其强大力量。所以,不欲衰老的到来。但事物总是由弱到壮,由壮到老的,你虽不欲它衰老,它也会逐渐变得衰老,怎能总保持在不壮不老状态呢?再者,为了不老而不壮,则不会得到物壮时的力量之用,这种不利如何弥补呢?

道贵守柔以为强,守柔如何变为强?柔就是弱,弱能成为强吗?柔弱的强,只不过是自保而已。在刚者强者已经走向衰老之时,柔弱者还未至衰老,这就是它的强吗?但任何事物不能永远处于柔弱状态,必然要从柔弱发展到壮,再发展到老,这一必然过程如何避免呢?用兵时若兵势柔弱,也是无力与强大军队对抗的。这时柔弱的强,又如何表现呢?柔弱虽有它的作用,但总是有限的,强壮虽有它的弱点,但也总是有用的。所以,强壮与柔弱,二者是不可偏废的。关键是如何适当地运用它们。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 第三十章,善修者,不强运气

    金童子道德经养生不传之秘 函谷对之三十:善修者,不强运气 尹喜问:在修练中,会有真气运转,特别是对有些部位真气会反复冲击,有时在某个地方会受阻,有人说,对这些情况叫冲病灶.对病灶地方要引气冲冲,冲开病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道经·三十章

    道经·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吴澄:王氏曰:以道佐人主,尚不可以兵强天下,况人主躬于道者乎?苏氏曰:圣人用兵皆出不得已,非不得已而欲以强胜天下,虽或能胜,其祸必还报之.楚灵.齐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一章之心得分享

    第三十一  贵左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

  • 《道德经》第三十章: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原文: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第一部分: ...

  • 《道德经》通读 第三十章

    <道德经>通读   第三十章 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 ...

  • 徐大椿注道德经:以道佐人主第三十

    昨天 上一章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圣人不以人智巧取天下.本章接着讲,圣人也不应以兵力强取天下.   徐大椿说,用药如用兵,不能一味地以攻伐病灶作为治病的手段.正所谓"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小国寡民,是老子最重要的政治思想之一.小国,是使国小之意.寡民,是使民少之意.使国小,使民少,就是不强求天下的统一,统一成有众多人口的大国.大国事多难治,所以老子反对把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老子之道,并不难懂,但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唐玄宗说是"滞言而不悟,烦事而不约",此话不确.滞言不是不悟的原因,没有疏通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不可挠,挠就是有为.烹小鲜,烹本身就是为,但这是无为之为,若在烹之外又加以挠,这挠之为,就是有为.以道莅天下,就是以这种不可挠的无为之治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了悟与迷执,是唐玄宗区分人之高下的重要标准.了悟,就是对道的大彻大悟,迷执,就是毫不了解道的思想,而迷惑于世事与物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前面所说的自谦孤寡之类,到这里就有了一个总结,即老子所说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谦卑孤寡,都是反与弱.既是反,则不是真实的,即实强而反之若弱,实尊而反之若卑.反与弱是联系在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道是唯一的,所以又称之为一.得一就是得道.天地神谷万物之类,它们如何得道?这是无法回答的问题.人可以通过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德是道之用,然而德也有的上下高低之分,并非德都是道的体现.看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政治状况,就能分出德的优劣.按唐玄宗所说,则有有德,有无德,有淳德,有上德,有下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道的精神就是清静无为,道的无为是对万物不加干涉,让万物各按自己的活动规律进行活动.这就是道对万物的作用.老子所说的无为,就是这个意思.道与万物的关系是如此,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 以大道治天下,从老子的思想看,是因为天下万物的本性都在道的主宰之下,都统一于道的精神之下,所以执大道治天下,就能获得天下往的效果.天下万物都顺从于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