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推荐 | 学中医,要从哪些医书入门呢?

杏林的学友们你们好:
学习理论经典,是中医治学之根柢,也是医学必由之径。
作为中医爱好者,理论的学习是最根本的,也是至关重要的。纵观古往今来贤哲名医均是熟谙经典,勤于临证,发遑古义,创立新说者。
学中医,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融会贯通的事儿,而是靠时间去记诵、精读、博览、夜以继日地沉淀,用心去领悟。

虽腊月寒冬,我们学习中医的热情和渴望,未曾停顿。诚如《荀子·劝学》所云:契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学好中医应着重做到“勤”与“恒”两个字,为了进一步扩大各位的学习视野,我们邀请到张景明教授、以及各位助教老师,来谈谈自己学中医的方法,精心梳理了一张从入门到卓越的中医书单。
希望你们喜欢这份冬日的礼物

新的一年请继续与经典相伴,为传承中医事业鼓与呼!

张景明教授 | 正本清源讲中医

张景明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首批专家。陕西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近30年,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20余部。

走上中医这条路,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缘分。一切都是在“专业调剂”之下,误打误撞,分配到山西中医学院的中医专业,成了山西中医学院的第一届学生,从此就走了一辈子中医路。
所谓学一行,爱一行。虽然与我起初的志愿相违背,但在我上第一门中医基础理论课的时候,我就喜欢上中医了。因为兴趣,是学习进步的最大动因,要心悦诚服地接受中医的智慧。
但真正从骨子里边爱上中医,是源于两个故事:
①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大一,那时候时常跟着老师上门诊。有一回,来了一个6、7岁的孩子,因为腹泻,在太原各大医院看过病,也用了不少抗菌药,始终没治好。
当时老师问诊后,就开了五、六味药,每味剂量最大6克。几毛钱的药,喝了三天,孩子的腹泻,彻底治好了。这对我内心的触动特别大。
后来我在方上发现,老师用了一味车前子的中药。当时不明白,“这个方子里边有健脾胃的药物,为什么还用了一味车前子?”反复翻了教材,也不明所以。再次询问时,老师问,“小肠的功能是什么?”小肠主受盛,主分清别浊。老师又问我,“什么叫做分清别浊?”
在一次次翻阅教材后,终于明白,小肠主分清别浊,把精微的物质输送给脾,然后脾气主升,散精上归于肺,一切的问题解决了。

原来中医在用药的过程中是如此的排兵布阵,用药如用兵。由此,我深深地爱上了中医。
② 第二个故事,是我大二暑假期间。邻居阿姨得了痢疾两个多月,每天拉好几次,看了医生,吃了抗菌药,始终不见效。阿姨见我学医,就询问我如何治疗。
当时还没有学临床课程,但记得老师讲过,马齿苋可清下焦湿热,治菌痢。刚好这味药是我们那地里随处可见的野菜,抱着试试的心态,就让这位阿姨到地里挖上一把,回来洗干净剁碎,用面和成面团子,沾点醋蒜汁吃。
阿姨吃了两天后,痢疾就好了。那一次不仅给自己的家人长了脸,也让我明白了,中医中药用对了,真的很有效。正是这些切身的经历,坚定了我学中医的信心,让我彻底爱上了中医。
孔子常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常把自己的亲身体会、临床遇到的具体情况在课上分享给学员,对于我而言,是温故而知新,当有的学员说用了我的办法,帮家人治疗好一些病症时,我更是发自肺腑的喜悦,这也是我教育事业最大的收获。

当然,经常在后台看到有学员问,刚刚中医入门的学员,如何选择医书,对于中医的学习更有帮助呢?

① 无一例外,夯实基础是前提。基础就像建房子的地基、砖头、水泥,没有它,房子永远盖不起。
《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这四门是基础当中的基础。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掌握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必须一步一个脚印的慢慢来。
我建议每位学员从《中医基础理论》学起,第二步去学习《诊断学》,即辨证;第三步学习《中药学》,《中药学》学完以后去学《方剂学》,然后再去学习其他的相关知识。

▲教材最好选择“十二五”规划的课本,即第九版教材

这些书籍建议大家选择大学的教材。本科教材是集合全国名师、名医之力汇编而成,有完善的中医学思维体系,是最简单、最直接、最系统、最条理、最规范的中医入门之书。
② 学完四个基础课之后,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再去学相关的临床课,比如说《内科》、《妇科》、《儿科》、《骨伤科》、《针灸科》等。
③ 初学的时候,是把中医的基础越读越薄,到了后期,就要把书越读越厚。想让自己的水平提高一个层次,则要读经典。经典之所以叫做经典,因为它是高屋建瓴的,它的每一句话的内涵都非常深邃,外延也非常宽泛。
比如《素问·调经论》讲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
人体的气血津液得以正常运行,依赖于阳气的温煦和推动。如果气虚了,推动无力,津液输布不利,或是温煦功能失职,都会形成瘀。
就像河里的水,天寒地冻,河水结冰,人的血液就会运行迟缓,我们叫血瘀,西医常叫血脂高、血粘度高。治疗就不单单是活血化瘀,还要温阳益气。一温煦,就像春天来了,冰雪消融,河水流动。
就是这么一句简单的话,源于自然,用之于医学,这是古人的智慧。用简单的自然现象,解释了复杂的医学道理,我们叫取象比类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与自然界是高度统一的,这就是中医基础理论中讲到的“天人相应观”,古人也为此总结出了自然四季的养生之道。
中医的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神农本草经》,若有余力,加上明清时期的《温病学》,是临床和基础的提高课程。至于读谁的,我推荐这么几个人。
《黄帝内经》,当选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张登本教授的《白话通解<黄帝内经>》
张登本教授是我人生的指路人,他的品行与学识,对我影响很深,也使我更坚定的学习中医、从事中医事业。从学术上讲,他更是近几十年来研究《黄帝内经》的第一人。

▲张登本《白话通解<黄帝内经>》

这本书一共五卷,162篇文章,每一句话都有注释。而且一篇文章里讲到的几个问题,在临床上有什么应用,它都有详细的解释。另外,还可以看张登本教授的《全注全译黄帝内经》
《难经》可以选择张登本教授的《难经通解》,所谓“难内不分家”,这本书是我的导师,带着他的学生,用两年时间做完的,也值得一读。
▲张登本 《全注全译黄帝内经》、《通解难经》
《伤寒论》可以选择刘渡舟先生陈亦人老先生、以及郝万山先生的。
④ 最后,读医案,是培养综合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的途径。没有人得病是按教材走的,教材里是规范性的、简单的单一的证型。而一个患者发生疾病以后,他可能是好几个证型的一个综合体,可能是寒热错杂,本标虚实等复杂的问题。
那一个疾病,如何对其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读医案,学医案,分析医案,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杏林明师学社的知识星球平台,我们每周都会提供一个医案,是我临床上遇到的患者。疾病的病因病机、如何辨证、方子的使用、方药的加减、中药的作用,都有着详细的解释。
我希望学员都能参与进来,助教老师也会一步步引导大家。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慢慢也能学会给自己开个小方。
学习本身是件苦差事,但学好就两个字,一个“苦”字,一个“勤”字,要愿意下苦功夫,勤勤奋奋学习。
学习就和地里的庄稼苗一样,不见其增,日有所长。我们常常高估一年的努力,却低估了五年的坚持。当你坚定的每天学习一节课,持之以恒,走到某一天,你会发现,你比过去成长了很多很多。
希望你们,在中医药文化的海洋当中,尽情的遨游吧~也为我们深深热爱的中医,共同努力

肖媛 | “媛媛”本本学中医

肖媛,陕西中医药大学,三年级在读研究生,专业:中医基础理论、黄帝内经,师从张景明教授。

记得当时填志愿,家人告诉我学医可厉害了,越老越厉害,而且还可以养生美容,能省许多化妆品,我就被说动了。所以选择中医之路,可以说是家人带我走上的。
没想到走着走着,走到了研究生,也遇到了我的启蒙老师,张景明教授
原先也是很不愿意学中医,加上刚接触中医,晦涩难懂,很多老师上课就是照本宣科,讲ppt,每天听课云里雾里,根本听不进去,也听不懂。
有一次偶然听说张老师中医基础理论讲的特别清楚,就跟舍友去蹭了一节中基,瞬间被教授课堂内容吸引了。很多看书不懂的地方,知识连接不上的片段,听课时茅塞顿开,这之后逐渐开始耐心的学习中医知识了。

再后来,跟着教授上了临床,看着一个一个病人因为教授开的药,症状得到缓解,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真的是很有成就感的。尤其是对于西医下病危通知,劝回家准备后事的病人,吃了中药,身体一周比一周好的时候,真的感谢前辈们发明了中医这门神奇的学问。那也是我真正爱上中医的时候。

关于初学者,如何打好基础?我有这几点小建议给各位学员:

① 学习中医,最基础的就是《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这三本书必须看透,才能是中医入门了。
② 在开始实在看不懂书的时候,建议先看一些名医成长之路的自传,这样能汲取别人学习的间接经验,也可以从中学到中医思维方法,是一个比较好的入门选择。

再给大家介绍两本对我帮助比较大的书。一本是我最喜欢的医学大家,跟咱们教授名字就差了一个字的张仲景,所著作的《伤寒杂病论》。这本书对于外感热病用的六经辨证,对于很多疑难杂症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比如,太阳病82条:“真武汤,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很多人外感只考虑肺卫的情况,忽视了病程发展与内部变化。太阳病发汗之后,病仍然没有好,发热仍在。
这个“发热”,已经不是单纯的表闭阳郁之热,而更多是阳浮所致的发热。所以真武汤能治疗长期慢性的低烧病人。
另一本则是隋朝大家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这就是很好的一本病因病机学专著,它对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所以对临床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买来学习一下。

▲以上两本最好选择“人民卫生出版社”

徐鹏冲 | 鹏程万里再读书

徐鹏冲,中医主治医师。大学毕业后随师侍诊三年,独立应诊两年。后考入陕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硕士,以中医基础理论、《黄帝内经》为主要研究方向。

当初选择中医院校,是因为我妈妈的二爷和外公均是中医,但后人没有学医的,经验已近乎失传,妈妈觉得太过可惜,就想让我也继续学习中医。

原本只是把中医当作是专业技能,后来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中医中的“辨证思维”“整体思维”等思维方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来源于生活,同时又能指导、服务于生活。

尤其在《黄帝内经》中,其内容不仅仅是医学,还包含有天文、历法、兵法、建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可以说是包罗万象,这才是中医的魅力所在。

给各位学员学习中医的一点小建议:

初学中医,不宜太难,更不能太偏;太难不易入门,太偏则易入歧途。

① 首先推荐的是本科教材,尤其是《中基》《中诊》《中药》《方剂》部分被称为“四大基础”

② 对于理论提高的“四大经典”部分,《内经》《难经》可以参看王洪图、张登本等教授的书;《伤寒论》《金匮要略》可以参看陈亦人、刘渡舟等教授的书。

▲“四大经典”:王洪图《内经》、张登本《难经通解》、

陈亦人《伤寒论》、刘渡舟《金匮要略》

③ 对古籍感兴趣的话,可以先从四小经典”《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濒湖脉学》《药性歌括》)来入手,内容浅显易懂,朗朗上口,易于记诵。

▲“四小经典”:《医学三字经》、

《药性赋》、《濒湖脉学》、《药性歌括》

④ 医案的话,我个人尤其喜欢读清末民国·张山雷的《古今医案平议》,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中医大家。

该书中张氏对所辑名家医案,逐一加以平议,阐发各案理法方药之精华,对其不足之处,亦中肯地予以批评,堪称医案著述中之佼佼者。

▲张山雷的《古今医案平议》

高静 | 高山仰止,“静”行行止

高静,陕西中医药大学研三在读,专业中医基础理论,师从张景明教授。

选择学习中医没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当时高考填志愿,参考了家人的建议,就这样学上了中医。现在每当看到师父把患者疾病去除,时常觉得欢喜。

关于初学者,如何学习中医,有几点小感悟:

① 怎么打好基础?我认为就是把中医基础知识多看多学多思考,掌握牢固,中基、中药、方剂必须熟记于心。学习的次序可以按照学校给安排的顺序,先是四大基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诊断学》

② 然后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

▲刘景源《温病学》,其余可参考前面

《黄帝内经》是我最喜欢的中医著作,其语言的高度凝练,医理的深邃让人折服。零基础的学员,可以从教材《内经选读》读起。

零基础可以从《内经选读》入门

③ 接着就是各个临床学科,《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儿科》、《中医妇科》、《针灸学》、《中医骨伤学》等等。

我认为不管是研究哪个方向,以上提到的过程都是必经之路,然后在自己的领域挖深拓宽。

例如是研究妇科的,那《傅青主女科》、《医宗金鉴之妇科心法》、《经效产宝》、《女科经纶》、《妇科秘方》、《女科宝鉴》等都要看。另外,现代医学的妇科书籍也必须要学习。

▲《女科宝鉴》这本书比较难找,可以在“中医宝典”网页上阅读

④ 对于初学者,可以读一读《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或《长沙歌括》《濒湖脉学》等基础书籍。

▲《长沙方歌括》、

《汤头歌诀》,其余可参考上方

王敏 | 敏于事,慎于言

王敏,陕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张景明教授。毕业一年,现在从事中医学的教学、临床与科研工作。

说起报考中医院校,那必然谈到高考志愿。从主观意愿来说,父母和爷爷奶奶都希望家里将来有一名医学生,在有健康问题的时候能及时得到帮助。

在这种期待下,我也希望自己将来能够懂医,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使自己最亲的人“近水楼台先得月”。

真正爱上中医,决定坚持,是在考研期间。这段时间是在从医院实习回来,再次系统的回顾中医知识。

在这段时间内,一方面巩固了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能把临床上见到的病情联系起来,再一次的认识中医,感受到中医从书本到临床的精妙之处。

在我的学医生涯里,有两位老师对我的影响非常深,一位是我本科见习时的带教老师,他是一名离休返聘的针灸大夫。

在三个月的见习期间,我每天常做的工作是帮助病人做针灸前的放松工作,以及针灸后的起针和护理工作,并一步步学会简单的扎针。

但看着老师一根根的银针使患者的病痛得以缓解,就觉得莫名的开心,也坚定了进一步考取研究生的想法。

第二位就是我的研究生导师张景明老师,他是一名好老师和好医生。

在校期间不但严格要求我们扎实中医基础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带领我们坚持上门诊,并把自己的真实体会一点点的传递给我们,使我对临床诸多的现象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在担任助教的这段时间里面,时不时的就会有学员问道:对于初学者如何学好中医?

这一类的问题,我的回答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踏踏实实、脚踏实地,跟着课程的节奏,从理论到方药,最后到认识疾病,若还需要能够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那必然还要不断的摸索和实践。

关于学习书籍的选择,就我自身来说,还是建议多读高校教材,多听课程,只有把基础打扎实了,再去看一些拓展类的书籍以及学术方面的观点时,才能具备基本的甄别和理解能力

这里,推荐大家看张登本教授的《白话通解<黄帝内经>》,这本书正好弥补了我对原文里面字词句理解不到位的问题,他以我们现在常用白话文的形式,注解了《黄帝内经》原文里面的各种现象。

另外,还有一本曾经读过影响最深的书籍,就是张景明教授所著作的《故事中医》,用中医理论的知识剖析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十分有趣,建议大家读一读~

▲张景明教授 《故事中医》

中医学习没有捷径,也没有奇迹,所谓的奇迹,都是细小努力的总和。张教授和四位助教的学习之路,也逃不开要“吭哧吭哧”读下这么多本书的日子。
最后,给大家的学习总结了3点:
① 看了这么多眼花缭乱的书,如果还不知道从何下手,就从《中医基础理论》开始吧,这可以说是中医入门必读
若是没有基础理论打底,看别的医书,都是学到了形,而不知神。只有储备了足够的理论知识,才有基本的甄别和理解能力。
② 读一些经典书籍的时候,可以找一些“白话解读”的版本,便于自己理解和坚持。等通读后,再去看原书,又会有一种“道破天机”的感觉。
③ 选择书籍的时候,尽量选择“人民卫生出版社”,或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更加权威。

你在自学中医的过程中,

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和困惑是什么?

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我们会请张教授以及

各位助教老师来替大家解答。

彩蛋来了

亲爱的学友们:

为了给大家提供更丰富的健康小知识,力求正本清源的帮助大家纠正养生的错误认知,由学社小编精心编辑,张景明教授亲自审核的“杏林早报”,于每天早上6:30在“明师学友会”公众号更新发布。

(0)

相关推荐

  • 【中医】历代医家医书概述

    历代医书概述特别提示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用,禁止非医护人员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无关.历代医药书籍概述名称类型概述<伤寒论>伤寒.金匮<伤寒杂病论 ...

  • 自学中医的正确顺序(下)

    二.经典的学习. 1.推荐书籍 有了基础以后,我们开始真正系统学习中医经典.如果你是学院派或者只为了考试,请按照中医学院五年制教材学习即可.我觉得学中医还是要看名家经典著作,毕竟经典是流传了几千年的, ...

  • 自学书单:学中医从什么书读起?(数名中医推荐)

    名老中医成才因素固多,但读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究竟读哪些书,如何读书,让我们跟随本文来一探究竟. 一.读哪些书? 97位医家在有关读书的记述中,提及的书共有320种,包括<内经>. ...

  • 自学书单:学中医从什么书读起?

    名老中医成才因素固多,但读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究竟读哪些书,如何读书,让我们跟随本文来一探究竟. 一.读哪些书? 97位医家在有关读书的记述中,提及的书共有320种,包括<内经>. ...

  • 媒介学系列书单推荐第二期:媒介考古

    开栏的话:近年来,长期以来以内容和文本为研究重心的传播学,正在转向对传播的中介.技术.基础设施.身体.物质.空间等问题的关注.更有声音提出,"媒介学"可以作为对传播学研究盲区的补充 ...

  • 数竞该不该学?怎么学?国集学长做了这些总结,含书单推荐

    学海沉浮十二年,终得圆梦清华.北大. 高考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的成功也绝非偶然. 好成绩源自好方法,筑梦计划为你带来"2021筑梦学员经验分享"系列内容,讲述他们荣耀背后的努 ...

  • 这张财经经典书单推荐给你,拿走不谢#书单 #财经知识 @抖音短视频

    这张财经经典书单推荐给你,拿走不谢#书单 #财经知识 @抖音短视频

  • 五一假期书单推荐

    坐在回去的路上,看着外面阳光明媚的样子,一切都透露着岁月静好的安详.假期怎么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这里推荐一份书单: 1.刘挥<索罗斯给世人的50个投资启示> 本书主要以通俗易懂的形式 ...

  • 边实践边思考,STEM专业相关书单推荐

    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英文首字母的缩写,其中科学在于认识世界.解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技术 ...

  • 程序员书单推荐ReadingList

    语言.框架与库<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2010★★★★★C语言经典书籍,看了都说好<C++ Primer Plus>2010★★★★★C++经典 ...

  • 书单推荐丨这60本书,少看一本都是遗憾

    本文约5500字,阅读时间15分钟 内含60 本真正的好书 这是你花得最值的15分钟 人这一生,需要读多少本书才够用? 马家辉在代班<八分>时说道:"一个人一生实际上只用读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