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邢台大峡谷

自驾邢台大峡谷

(2008.9.3)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二十六,有一段关于中太行的描述。他是以科学家的眼光看太行山的形成与华北平原的变迁:太行“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他看到太行山岩石里有海洋生物化石,认为太行山下原来是海滨,华北平原形成于太行山水流夹带的泥沙淤积。

沈括来太行考查的年份是1074年,路线是“予奉使河北,遵太行而北”。这里的“河北”指“河北西路”,是当时中央直属行政区,其范围包括现邯郸、邢台,石家庄与保定一带。河北段太行山海相沉积的典型地貌在邢台、赞皇与石家庄,赞皇嶂石岩与邢台大峡谷是其中佼佼者。

说起嶂石岩地貌,不能不提到河北省郭姓教授,上世纪70年代初,他来赞皇嶂石岩村调查时发现不同于广东韶关丹霞与湘西张家界孤峰的第三种石英砂岩构造,后将其命名为“嶂石岩”。

嶂石岩地貌特征是红岩展开如高墙,岩石呈梯状向天空递增,其间有台有栈有葱茏植物环绕,峰顶为夷平面平台,谷底泥岩两壁被淘空而形成凹陷。

这些年多次穿越太行山,总觉得太行厚重有余而韵味不足,谁知太行嶂石岩竟可与韶关张家界丹霞比肩,且气势更壮,颜色更艳、岩壁间有更多秘密。

过了雨季的九月,正是出行的好季节。这几天,沈括的“衔螺蚌壳”与郭教授的“嶂石岩”似在不停招手。于是择一晴日,午后从邢台出发,驾车奔向70公里外的邢台大峡谷。

走的路线是河北邢台至山西左权的邢左公路。运煤的五轴大卡车队连绵不绝,几乎没有不堵的路口。好在爬大坡前,车由路罗镇小庄口改道往邢台大峡谷方向。

邢台大峡谷名声不大,之前路过邢台市区几次问路,被询问者均一脸茫然。傍晚赶到双壁夹峙的大峡谷沟口时,更不见有几个游人。

太阳落山前,如天气晴好,自是风光摄影的好时候。车在山坳里的贺家坪村边停好,最后一缕阳光刚好打在如屏风般高大山体岩壁上,赤色石英砂岩顿时显得明亮而高傲。据说,赞皇嶂石岩村旁的崖壁如一面舒展的巨大幕墙,霞光照来,赤红中还会流动一抹金黄。

第二天清早,从流水峡出口进山。嶂石岩峡谷的特征是由挺立的山壁环抱,或宽或窄,但均要有一出峡口。

流水峡出口离昨晚住宿的农家石板房只有七八十步的距离。跃上几级田埂,再走几步,就能踏上峡口平滑的石坡。流水峡尚未开发,在峡口流水的地方有可以踩踏的石头。入峡后回头望去,见晨光正照在一侧凸凹有致、宛若人头像的崖壁上,另一侧如书页般的砂岩层层向上延伸,发出柔和但更加明亮的猩红色反光,峡口外的玉米田正在朝这边张望。

沿着蜿蜒小路前行,山谷渐生压迫感。左侧不时出现层层迭加的片状岩石。岩石平台大者如篮球场,小者若乒乓球案。当其向山上聚集时,阳光下虽然仍有平台阴影,但显得拥挤而窘迫。右侧石壁的性格始终不改,山势变而直立姿态不变。后来才知道,这里是邢台大峡谷二十多条沟里中最有名头的“回音壁”。

转过回音壁,可攀爬至大峡谷主景区黄巢峡。黄巢峡几乎是一条地缝,宽不过七八尺,壁高却有五六十丈,秋天已进入枯水期,头顶上跌落的瀑布如线,但陆续暴露在谷底的锅状回水窝能使人联想到丰水期瀑布群的磅礴气势。黄巢峡细而长,栈道只能容一人通行,栈道下是被流水冲刷而向里凹陷的泥岩。如果谷底两侧泥岩继续被淘空,势必会引起上方红砂岩壁的坍塌。届时,黄巢峡可能会被落石完全堵塞。但一路看来,似乎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红砂岩与灰泥岩大体相安无事。

黄巢峡与燕尾峡有一线天窄梯相连,出燕尾峡可至竹会峡。竹会峡高如黄巢峡,但显得宽敞,令人惊喜的是,沿途有大片原始次生林,其不高不矮,不粗不细,树叶稀落,枝干遒劲。更令人惊异的是,沿途石壁与路面竟有数不清的海相沉积岩历史记录。这可能就是沈括看到的景象。只见有波浪纹,龟背纹、蝌蚪纹之类,有的石纹下又是一层或多层石纹。在一块垫路的石板上,竟有清晰的“工人牛”三字造型,真其可怪也欤。

坐在石纹旁小憩,似乎眼前出现了大海岸边的一角,柔和的波浪涌来,在沙滩上塑造了有脊有谷的波浪纹造型,然后用一层薄薄的泥沙覆盖,接着再造一个波浪纹造型。大海知道,沧海桑田,总有一天它的创作会出现在太行深处。

由于沉浸在奇石世界里,竟忘记去寻找沈括述及的“衔螺蚌壳”。不过,看过海浪纹石之类,知道沈括所言不虚。

出竹会峡下山,阳光直射在背后嶂石岩宽阔的幕墙岩壁上,色红虽不及傍晚时分,但厚重、伟岸而辉煌。

歌曰:太行中路,峡谷存也,峡上有峡,有上上峡,瀑下有瀑,有下下瀑,石壁千仞,宛若霞驻,层层叠叠,分明天书,石板有画,波浪凝固,绝壁有图,字如蝌蚪。真乃:地覆天倾苍龙坠,山奔水突日徘徊,泻玉丹书下低谷,镏金文字上高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