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八十年代书法青年精英探寻展 NO.22 | 宋志伟
不断的重新出发
——致80后江苏青年书家群
董水荣
当80后遇上“新时代”,这一代书法家的崛起,一种深刻的书法变革才真正出现。我读他们的作品,有一个强烈的感觉,不仅这一代人的书法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连他们的出场方式,作品的传播方式,和前面几代作家比起来,也有着天壤之别。尽管用一个年代来命名一代人的书法并不精准,但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书法,也是一种不争的事实。
在现有书法认知里,我们都是通过展厅与展览,评审与入选获得书法水准的认可和身份的确认。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兴盛,一批出生于80后书法作者,活跃在新媒体的渠道上对作品的推介。微信、抖音、公众号,构成了书法作品新的传播机制与渠道,成了塑造新一代书法作者声名的主体力量。他们的书写,都以新技术和新形式为中心的传播,在作者群中获得认同,同时也获得自己的存在。
书法创作重视技术与形式,也是值得尊重的选择,点击量与读者的多少,能从一个侧面见证他们的书写价值。但是,书法的终极意义,终归不是由点击量来决定的,甚至也并不全由书法的技术与形式决定。书法作为艺术关乎人生追问和艺术探索,关乎审美的经验和精神表达,书法还要有对现实生活的表达能力。审美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书法创作也要有对抗原有模式的野心,这样才能有书法的生机。问题是绝大多数的书法作者在“声名”的追求下,表现出了庸常精神的屈服性。在书写上普遍以技术的程式化、经典平面的挪移化,当代名家的模拟化,充斥着书坛的风气。他们的书写方式、精神姿态极具表演性和平面化。技术的碎片,经典表层的阅读,对书法艺术维度简单的理解等等,成了许多80后书家作品的显著特征。一旦他们的书法抱负仅仅局限于通用的技术,展览获奖的庸常心态,并以此认为书法不过如此,那么,艺术探索和精神追问,很可能就由此停滞下来。我想,这不仅是书法的危机,更是一种精神创造的危机,一种当代书法创作主体的危机。
类似这样的书法作者、作品见多了,难免会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在这一代人里,那种经由传统经典浸染、熏陶,苦苦“匠心”的追求者,难道就真的无从寻觅了吗?“匠心”匠与心一体化,现在追“匠”去“心”。应该成为青年一代书法作者反思的起点。
眼光从那些喧嚣的风潮中转离,耐心品读很快就发现,原来这一代人中也有新的力量在探索、在成长,传统经典不断的被他们释放出活力。这些青年书法家,其实也在书法里浸润了许多年。也许以一个地域整体的团队出现之前,我们并没有细致而深入的对他们一一品读,也许被同代人所遮蔽,也被批评界所遗忘。江苏省青年书协把80后重要的书法作者集体推出,也可以从整体视角里看到江苏青年书法的新活力,他们的存在,构成了我们观察江苏青年书法家群体的新向度。我重视这种纯粹的书法向度。
我们喜欢以年代划分书家群,一直在找不同年代书家特有的质地。80年后书家群频繁出现在书坛的眼里。关注青年书家群体的崛起,也多次写过80后书家群的文章,每一次写作都怕重复,所以每一次观察都是一种挑战。我们习惯把太多的鼓励,给予比我们年轻的书法家,因为未来,是他们的天下。对于“后浪”不便得罪,不然会更早、更有力的把“前浪”拍在沙滩上。其实“前浪”与“后浪”的关系,更多是一种大浪淘沙的过程。所以在这里我们更希望大浪之后80后、乃至90后能留下更多有重量的书法家与精品。
每一个时代的艺术家都在试图用自身的艺术实践来丰富原有的传统。但大多数的80后是踩着上一代书法家脚印在走,很少看到他们的身上那种独异的书写理念和精神立场。说明现在试图总体性来概括80后的书法,都是无效的,即便他们从同一个地方出发,最终的落脚都不会相同。
书法的发展总在不断的期待中,每一个年代都可以将前一个年代视为起点,不断地重新出发。我们回顾过往,用预见的艺术理念,新的精神体验,引导创作的存在,这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所照见的,往往是一个时代不为人所知的精神内面,只有这样的书法创作值得期许。
我期待有更多这样的青年书法作者找到属于他独有的方式,坚定地表达自我,持续发声。尤其是当这些新的书法面孔集中出现在一个平台上时,必然会凝聚成一种柔韧的力量,在改变我们对一个书法群体近乎固定的印象,同时也展示出新一代作者的创作活力。我希望他们将来被他们的“后浪”拍过之后,有更多的作者与作品能留下来。
董水荣: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2020.10.19
NO.22
书家 | 宋志伟
1982年
江苏南京
1982年生于江苏如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行草书委员,中国标准草书学社社员。作品入展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
囊括万殊 裁成一相
——宋志伟书法艺术释读
文/张宏元
宋志伟要我给他写篇文章,我只好赶着鸭子上架,主要是他说拿一件作品换文章,让我来了兴趣,有如此诱饵,我早就垂诞三尺了。
认识志伟还是他上高中时期,这两年他才跟我说,当时我给他写过一幅“沙里淘金”隶书,给了他很多启发。这事我早没了印象,可志伟一直记着呢。
《怀仙歌》李白
一鹤东飞过沧海,放心散漫知何在。
仙人浩歌望我来,应攀玉树长相待。
尧舜之事不足惊,自馀嚣嚣直可轻。
巨鳌莫载三山去,我欲蓬莱顶上行。
台城
[ 唐 ]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岁月如梭,久别与志伟再聚,说起了过去的事,再看他草书,只能用“后生可畏”四个字去形容,别的还真找不到可以形容的词。再后来频繁的接触,让我对志伟有了深层次了解。有一年,如皋成立青年书法协会,我把宋志伟的草书拿给主席吴建军看,我说这是如皋的人才。从没听说如皋有这等书法高手的吴建军一头雾水。我说如皋写这么好书法的青年你做主席的都不知道,看来你大数据库不灵,有点失察。之后他让我把宋志伟推荐给他。青年书展,宋志伟的两幅草书,非常抢眼。宋志伟立即引起如皋书坛的高度关注,一下子成了草书的网红,呼声很高。
宋志伟也没让大家失望,几年的努力,草书技艺迅速长进,一下子入展12届全国书法展,入展5届全国青年展,是如皋唯一获此殊荣的。
《山中与幽人对酌》
[ 唐 ] 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忧与喜》
净觉
一忧一喜皆心火,一荣一枯皆眼尘,
静心看透炎凉事,千古不做梦中人。
其实宋志伟能入全国展是我意料中的事,你瞧,他写字的那个劲,线条非常松动,其草书根植传统,松动中又极富严谨,有些字的造型,出乎意外所料,险中求稳,让人耳目一新。
每每只要和宋志伟接触,从他的外形,就能看到他艺术的素质。一米八的个头,人长得也很松动。与朋友喝酒,也是当仁不让,喝到高兴处,那放荡不羁,放浪形骸的元素,从他的潜意识释放出来。他喜欢在大碗酒醒后,用意志去凝练其线条的质感,再与他的草书结合起来,非常匹配。正所谓字如其人也。他的才情很高,表现在他对草书的理解,和对笔墨的把控性超强,他善于处理笔墨与线条之间看似简单却能表现复杂情感的东西,轻松驾驭。线条在他笔下,如五线谱上音节,汩汩流淌出来,有轻缓的节奏,有涌动的气息,有飞扬的神采。只要和宋志伟打过交道,都会为之吸引,由艺术到人,再由人到艺术,似乎有一种魔力,让人情不自禁。
《初至金陵》
苏辙
山川过雨晓光浮,初看江南第一州。
路绕匡庐更南去,悬知是处可忘忧。
《和尹从事懋泛洞庭》
张说 (唐)
平湖一望上连天,林景千寻下洞泉。
忽惊水上光华满,疑是乘舟到日边。
最早宋志伟是学画的,国画除了线条,很多时候可以通过颜色的涂抹去弥补某些笔意的不足。而书法则不然。书法的线条强调的是自身修炼,没有任何补助,只能靠技术的硬功夫说话,在这一点上,宋志伟比谁都清楚。你看他画画,也是一种享受,很多书法上的精髓,他都巧妙用到画中,使画里有书法。同样他在写书法时,又有画的元素,纵横布阵,贯穿整个书法的表现,使书法中有画的美,而一下子抓住观赏者的眼球。这也是宋志伟书画兼容的高明之处。多年前我曾看到他画的一个山水系列,古朴,简约,弥漫整个画面,又略带一丁点时代审美意趣,一下子震撼了我。不难看出,宋志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下过一番苦功夫的,也甘坐过很长时间的冷板凳。有一段时间,他静静的写字,静静的画画,静静的读书,他不去追求书画之外虚空的东西,他只想把书法和绘画中内涵一点一点的搜索回来,丰富自身的基础建设,他知道,只有基础的东西扎实,才有万丈高楼平地起之后的辉煌。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作品释文
晏几道
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
曾经,我看他写的小楷,根植钟繇质朴,又有文征明的清雅,让我耳目一新,这仅是他用功和勤奋的一个镜头。他很喜欢独立思考。有一段时间他吸收八大山人的草书笔法,中锋用笔,线条含蓄,质感强烈,简约而不简单,重在追求丰富的内涵。宋志伟很喜欢交友,尤其是书法上的朋友,宋志伟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师,他的书法朋友交游很广,通过这种交往,他学到很多书本上无法描述的东西,弥补了不足,丰富了学识,拓宽了视野。而这种学习是一种苦修,也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和捷径,见效很快,立竿见影,且事半功倍。
他与古为徒、在时间空间上有纵有横,结合自己,取长补短,再形成自我,完成自己艺术的脱变。正所谓囊括万殊,裁成一相。当下一些书坛上风云人物,既是他的老师,又是好友,让他得益非浅,乐在其中。
作品释文
琴书多古意 水石淡幽居
作品释文
文正强
今生修得人为做
坐等逢期相亦真
方便慈悲皆为你
扫除身塔万年尘
众所周知,草书是表达性情的艺术,喜怒哀乐,潜伏在线条中。唐代的孙过庭在《书谱》里说: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验燥湿之殊节,千古依然;体老壮之异时,百龄俄顷。嗟呼,不入其门,讵窥其奥者也。所以,草书又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艺术。好的草书有音乐的节奏起伏,有大河奔流,有山呼海啸。如此才能体现一个书法家的胸襟、修养、境界……宋志伟反复在沉醉于笔墨中,体验人生中性情与笔墨之间的奥妙,从中觅得真谛。12届国展,就是一次尝试。立即引起草书界和学术界的关注。此后多次参加江苏省书法院各种展览和活动,借此平台与国内诸大家对话,尤其有人说,志伟是江苏具备写大草的书家。
志伟还很年轻,他正厚积薄发,百尺竿头,以最佳的姿态,攀登刚刚被唤醒的大草书法艺术之殿堂。
我们拭目以待。
书法的变通
文/宋志伟
《周易·系辞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王羲之的几个儿子书法也都是第一流的,但只有王献之达到了不一样的高度,原因在于王献之注重'改体’注重创造力的发挥,最终超越了几个兄弟,与父亲王羲之共同建立了'二王体系’。这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学书务求变,变则通,要有创造力和生命力。
关于说到书法的“变通”,首先前提就是传统基础,依据不同情况,作非原则性的变动,这里的原则就是“传统”,否则越变越怪,越变越江湖,一个书家的风格其实是非常容易形成的,每个人都可以写出面貌不一样作品,关键问题是有没有审美的共性,是不是合理的变通,很多书家在越写约个性越写越没有个性的时候,虽然有变,缺未通,实为过分寻求变,缺少了共性审美,这种共性其实就是传统!
所以做到书法的成功变通是要做到:了解书法艺术的哲学依据,了解书法审美精神特征,了解书法变化规律 ,甚至天地万物之理,作品的呈现要能符合书法艺术的审美思维形式!达到传统于出新合理体现,达到某种审美的高度,才能成功的变通,这种结果才具有现实意义。
系列书家: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