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协同的枢纽型创新平台 —— 杭州之江实验室

作者:孙志洁 蔡杰

编者按

新型研发机构作为一种新的研发组织形式,凭借市场化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专业化的研发和服务体系,逐渐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生力量。从全球来看,新型研发机构已成为新经济时代引领新研发、促进硬科技创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长城智库基于对国内外新型研发机构的长期跟踪研究,形成了若干案例研究成果。本公众号即日起将推出【新型研发机构案例解读】系列文章,以飨读者。本期为第五期:开放协同的枢纽型创新平台——杭州之江实验室。

之江实验室是一家由浙江省政府、浙江大学、阿里巴巴集团共同出资打造的混合所有制新型研发机构,位于杭州未来科技城的中国(杭州)人工智能小镇,成立于2017年9月6日。实验室以浙江大学和阿里巴巴集团为主要研究力量,以争创网络信息国家实验室为发展目标,聚焦未来网络计算和系统、泛化人工智能、泛在信息安全、无障感知互联、智能制造技术等前沿领域,打造开放协同的枢纽型创新平台。目前,实验室通过全球招募,组建了一支来自名校、名院、名企的青年科研队伍,集聚各类人才800余人,一批重大自主科研项目快速推进,国际引领性的大科学装置规划已初具雏形,一批科研成果开始显现:基于网络拟态防御技术的工业互联网安全装置已投入应用,两款芯片完成初步设计,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平台即将上线,边缘计算、智慧医疗、智慧金融等成果开始向产业转化专注。

1

一、“一体、两核、多点”打造开放协同的枢纽型创新平台

2017年,浙江省政府、浙江大学、阿里巴巴集团按照5:2.5:2.5的比例共同出资1亿元,组建了混合所有制的新型研发机构——之江实验室。之江实验室采取“一体、两核、多点”的架构,致力于成为开放协同的枢纽型创新平台。

“一体”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体化运行的混合所有制事业单位——之江实验室。之江实验室是浙江目前投入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实验室,浙江省政府专门制定了《关于加快之江实验室建设的意见》,投入500亿元用于科研项目实施和条件建设。

“两核”是之江实验室主要依托的两大研究力量——浙江大学与阿里巴巴集团。浙江大学全面导入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和人才资源,进驻式带动之江实验室发展;阿里达摩院在量子计算等领域与之江实验室形成高效科研互动,共享设施、数据资源。在此基础上,实验室聚焦人工智能、网络信息领域,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和大型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线,开展重大前沿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

“多点”是吸纳国内外的高水平科研力量为我所用。实验室充分发挥综合性开放平台优势,推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有机互动和深度融合,集聚了包括“图灵奖”获得者在内的国内外院士15位、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10位(IEEE Fellow)、长江杰青100余名等高层次科学家。

1

二、“以人为本”构建现代科研管理新制度

1、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

理事会是之江实验室的宏观管理和领导机构,负责决策发展战略、发展领域、资金投向、重大项目、科研人员管理等重大问题,由浙江省省长担任理事长。学术咨询委员会负责向理事会提供有关创新研究方向、重点发展领域、重大研究任务和目标等学术问题的咨询意见和建议。实验室主任在理事会领导和学术咨询委员会指导下,统筹实验室的人、财、物等资源,组织具体的科学研究、运营维护科研条件平台、提供服务保障等。

目前,实验室基于“两核、多点”单位的支持共建以及社会招聘等,构建了50余人的核心管理团队,并根据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组建专业研究模块(研究领域),以重大科研任务为纽带进行联合攻关。首批启动的5个重大攻关项目分别为:先进人工智能算法平台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智能无障感知芯片与系统、多中心协同的生物医学智能信息技术平台构建、城市大脑科研与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先进工业互联网安全平台,第二批项目已于2018年底启动。

2.创新人员聘用与管理机制,

积极探索引才用才新模式

作为混合所有制事业单位,之江实验室创新编制管理,试点“报备员额制”,实行人员灵活、分类管理制度,按需设岗、按岗选聘、分类管理、能进能出。

一是以科研平台项目和大科学装置为纽带集聚八方人才的双聘和流动科研力量。实验室聚焦人工智能和网络信息领域,布局了近20个重大项目,与20余家国内外优势创新单位开展了全方位合作,包括北航、清华、国防科大、浙工大等,以及俄罗斯、乌克兰、英国、法国等国家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通过建立互利互惠的开放式科研项目机制,做了高校做不了、企业不愿做的事情,而且大大缩短了科研项目周期。如在类脑计算、工控安全、天基网络互联等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领域前瞻性、系统性布局,志在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同时,实验室还谋划建设智能云、工业物联网、大脑观测及脑机融合、量子计算四大科学装置。

二是探索科研管理创新改革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办法,建立优秀人才吸引和激励机制。为吸引人才,实验室设计了科研经费预算额度授权制、工程化的项目保障服务机制等创新制度,并设立了一笔“脑洞基金”鼓励奇思妙想。科研项目负责人在中心首席科学家和方向带头人的指导下独立规划项目进程,服务科研人员各项所需,保证团队高效率工作。实验室为科研人员搭建了以岗位定薪酬、以贡献论激励的人才评价与薪酬制度,参照一线互联网及高新技术领域企业水平建立绩效奖励机制,对专职科研和管理人员实行年薪制,特殊贡献人才还将享受额外奖励。此外,建立了实验室内部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积极推动科研成果在实验室参与研究各类主体间的共享共用。

1

三、构建开放高效的全球性科研新生态

作为新型研发机构,之江实验室的“新”在于实行目标导向、绩效管理、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协同创新的实践价值和示范样本,努力构建开放高效的全球性科研新生态。具体体现在多元化的组织架构、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和全球化的开放创新等方面。

一是通过实行混合所有制管理运行机制,强化多方协同的组织和政策保障机制,建立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多元投入机制,自主建立项目发现和组织管理机制,实施具有差异化和灵活性的人才政策,探索符合科研规律和激发创新活力的评价考核机制等,努力实现资源、人才、学科、平台的深度融合,逐步形成从“他组织”到“自组织”内生驱动发展的协同创新格局。


二是
从人才、企业、产权、市场等方面建立完善现代化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结合实验室的目标与任务,积极发挥杭州未来科技城和城西科创大走廊的区域支撑作用,汇集产业、企业、人才、资本、中介、院校等各方力量,高效推进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再到成果转化和应用的充分衔接与融合,支持知识、技术和管理要素参与创新收益分配,激发资金投入和人才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之江实验室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保障和发展动力。


三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大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实验室积极引入竞争项目,通过竞争与合作并将竞争化为合作,最大化、最优化地实现科研项目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是积极营造开放包容创新环境,打造共享共用研发平台。
实验室面向全球开放科研项目和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开放平台效应,每季度发布一批开放课题。坚持社会化、市场化运营方向,建立起人才、企业、资金、项目等创新要素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良性循环流动机制,依托大科学装置建设和开源开放平台建设,形成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科技创新生态圈。

1

四、之江实验室园区建设面向未来的科技新城

在浙江省领导和杭州市、余杭区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之江实验室园区已正式落户余杭南湖地块,总用地面积1358亩,总建筑面积近140万平米。园区建设按照世界一流、中国风格、浙江特色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进行空间布局规划,总体规划以科研片区为核心,以放射状形式联系园内各大组团和各科研片区、人才社区、行政片区等中心片区,将充分体现数字化、生态化、智能化、集约化,形成高效、紧密的便捷性园区,打造成未来城市生活的模板。

其中,一期工程用地面积542亩,总建筑面积54万余平米,力争在2020年完工。一期园区重点建设基础前沿的研究机构和多学科交叉创新的研究机构,着重建设创新性的应用大平台和共性大科学装置,包括人工智能研究院、未来网络技术研究院、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感知科学与技术中心、网络健康中心、网络安全靶场+芯片中心、大科学装置与核心装备、大数据处理中心、超静间+消音室等。二、三期园区计划在2023年完成,将重点建设科研用房,包括标准实验室、大科学装置与核心装备、共建平台、中试基地、科技孵化器、产学研联合开发中心、人才社区、流动人员公寓等等。

推 荐 阅 读

立足体制机制创新,打造省级研发产业生态——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

【新型研发机构案例】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制度卓越的应用型科研机构

光电产业的科技服务供应商——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