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要在这点上多下功夫,否则始终找不到方向
“道”是指借着三十七助道品,修定、修慧。譬如,起了贪爱心,就修四念处观的不净观,思维一遍、二遍、三遍……乃至十遍、百遍,化除贪爱心。起了嗔心,就修四无量心或七周缘慈对治,七周缘慈为小乘所修,大乘则修四无量心。修四无量心就是静坐思维: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想一遍、二遍、三遍……最后成就慈心三昧,就能化除嗔心。
经言:“三四二五理圆明,七八能开四谛门。”就是以三十七助道品用功、修行,但不可太急或懈怠,假使太勇猛,身心容易疲劳,力不从心。“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恼”就是烦恼、恼悔,身体疲惫就容易起烦恼,患得患失,对自己失去信心,乃至于对法生疑──怀疑佛所讲的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是否真有其事?这些都是由烦恼心所生,所以左思右想,攀缘不息,愈想离清净心、菩提心就愈远。
“意”就是意识,意要保持清楚明白,有慈悲心、谦卑心、恭敬心,这样道就能现前。憨山大师曾说,修行很简单:“三十年不动意根,释迦牟尼佛也拿你没办法。”如果心生烦恼、后悔,意根就是攀缘、颠倒,想要成道就等待驴年了。修行假使不在这念心上用功,只是向外驰求,道就不在自己心中;心外求道,就称为外道。无论任何宗教,只要不明白道在这一念心,都称为外道。认为道在两眉之间,就误解了道的真谛。
所谓“道不离心”,悟了,心就是道。这念心能清楚、明白、作主,就是佛。佛,觉悟之义。觉悟虽然有深浅,但都不离这念心。无论出家、在家,都要在这念心上用功,完成自利,同时也要积极修一切善来利他。
佛法是多元性的,佛陀告诉比丘、比丘尼,想要修行成道,必须做三件事情:第一、修一切善,断一切恶。修善的范围很广,如六波罗蜜、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属于善法。无论世间善、出世间善都要勤修,这些属于修福报。第二、博学多闻,不可得少为足。第三、经常打坐,修习禅定,目的是在契悟这念心。从这三个方向努力,这一生道业就能有所成就,不辜负此生出家修行。
想要证到三昧,希望获得正念、正定,就要“适中证理”,调身、调心,不缓不急,适得其中。能想、能听这念心,不要生恼;意不生恼,就是道。如果这念心生烦恼,就会退失菩提心,所以时时刻刻要安住正念。《六祖坛经》云:“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正见”,就是意识要保持清楚明白、要能作主。悟了,这念心就是菩提;迷了,这念心就是众生;起了邪见,就成魔。明白这些道理,修行就是四两拨千斤,否则就像挑千斤重担,始终找不到方向。所以,修行要在这念心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