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朋友们经常问我的一句话,说说我们要的“秘方”在哪里

今天本来正在准备那个香料实验的第3个,对一款传统熏鸡配方的调整,但由于和几位朋友私谈中有一点小小感受,就再增加一段小插曲。

我以前的文章里分享的很多配方,都是我自己试过或者长期实践过的,例如凉皮、酸辣粉、卤肉等,甚至都是经过市场检验的佳品,给大家做了一个诚心分享。

由此认识了很多同道朋友,也有了更多见闻和感想,有时阶段性和大家探讨一下,我最突出的感受是大家的各种心态,以及各种做法,以管窥豹,当前美食餐饮业的一些轮廓就越发清晰。

例如有些朋友,看到自己感觉可用的东西,就马上去实践,与自己的需要做对比,我分享的很多配方被这些朋友很好的利用,产生了效益。

即使实践效果一开始不理想,但由于有这个基础,我们再相互探讨着去调整,很快就能找到问题环节,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这类朋友是属于我说的那种以“修行”心态去做餐饮的人,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在扎实实践中,每天都有所获,也是参与餐饮经营风险最低的那一类。

而另外还有些朋友,总喜欢问一句话:那个配方你做过吗?效果怎么样?

我一般的回答是:配方我做过,效果不错,但是在我这里效果不错,是不是适合您我不知道。

此话可能不太中听,甚至不太礼貌,但大家的交流应该是真诚的,我只能这样回答。

因为我们探讨这个问题的话,这里有一个明显的误区,配方的效果不具有共性,而是具有鲜明的个性,尤其在我们中华的饮食文化里,个性是一大特点。

而我们所说的效果的评价,是一个综合体,和地,物,人,技,等都有关系,更不具备彼此间的同一性。

我们假设一个国宝级的配方,交给一位只有激情,却没有基础的美食爱好者去做,他不知道如何鉴别香料,不知道如何选择食材,也不知道如何掌握火候,并且对整体的控制环节没有任何悟性,也就是说在他自己的心里并没有“法”,该如何去追寻那个想要的“道”?

试做效果可想而知,之后爱好者可能会同样激情地宣称,配方是假的,提供人是骗子!您说,这和那个历史上“和氏璧”的故事有什么区别?

但这却是在我们身边屡屡发生的现象!

美食的技巧配方学习,是一个靠自己的努力和悟性才能有所成效的领域,真正的修行,需要达到的目的是“万法归心”,把握规则变化之道,然后可以让万千的配方为我所用。

现在有很多朋友拿着自己的血汗钱到处去购买那些秘方,去期盼别人能给自己一个希望,买了很多,最后发现没有自己能用的,努力了很长时间,付出了不少,最后自己连个“根”都没有找到。

咱们假设,如果用这些钱的1%,你去购买一些有效的学习资料,然后潜心学习一些基础知识,加上一些实践,慢慢积累自己的悟性,你自己心里有了“法”,才能让你见到的那些东西,都成为自己的“道”。

也就是说你千辛万苦寻找的“秘方”,实际就在你这里,而且没有人能给你。

也许这个过程你感觉会很繁琐,但实际想来,比漫无目地拿着自己的血汗钱到处挥洒,结果用自己的付出点缀了人家的梦,是不是要务实的多?

说到这里,想起以前看过的一首禅诗,在此处很合适,我们共同感悟一下:

竟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手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其实我自己也清楚,写这样的一些交流,大多数朋友不会喜欢看,不如有些云雾缭绕,金光闪闪的东西诱人,但既然大家一路同行,我也必须坚守一份真诚,有些话也必须说,因为这些看似枯燥的东西,也可能是层次和价值所在,与有缘的朋友们共勉吧!

自然门美食e道哥 一个致力于为大家找方法,寻门道的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