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兄弟的120 ——记户县首届“画乡十大名医(好医生)”李茂辉
无论城市的大街小巷,还是乡村的田间小路;无论白雪纷飞的寒冬,还是烈日炎炎的酷暑,甚至很多万籁俱寂夜深人静时分,我们总能看到一个匆匆疾走的身影,手里的电话还贴着耳边在急急地通话——那是在叮嘱家属或者病人,他马上就赶到……
“一双腿,踏遍过千里万里;两只脚,走进过千家万户。”22年的从医生涯,他从来没有懈怠过,也从来没有后悔过。他用行动,把自己栽植在农民兄弟的心坎上,其貌不扬,却玉树临风。
“他的手机是我们的120,随叫随到;他的话是我们的暖心宝,听着都能治病。”“只要他一来,我们的病就立马减轻!”……大家都这么说,眼神里满是感激。
这个被农民兄弟们口里时时念叨的人,就是2016年西安市劳模、户县首届“画乡十大名医(好医生)”——李茂辉。
“只要电话响,病情就是军情火情。”李茂辉总是这样看待自己的职业,“生命,很多时候都是在跟时间赛跑,分秒必抢!”不会开车,就骑自行车、电动车感到十多里、几十里外;下雨下雪天路滑,就一路徒步奔走。
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农民兄弟们都亲切地管他叫“茂辉就是俺们的120!”
谁把百姓扛在肩上,百姓就把谁装在心里。谁把百姓装在心里,百姓就把牢牢地刻在心上。在户县及周边的周至县、兴平市、长安区广大地区的农民兄弟心里,李茂辉被大家深深地刻在心里,那是一个大大的符号——咱自己的120!
李茂辉,1972年出生于一个闻名遐迩的中医世家。曾祖父、祖父、伯父几代在户县、周至及邻边地区声名远播。自幼受家庭熏陶,先辈的言传身教,让他自小就把治病救人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
凭着对中医事业的痴迷和追求,他1991年考入陕西中医学院,精心研习针灸,研究胃病、脑血管病等等的中医疗法。他的勤奋好学、勤于总结和善于思考,深得授课导师的喜爱,因此受到了导师更多的指点和教诲。三年的精心修为,他很快成为医界新秀。1994年6月,他毕业进入户县涝店卫生院工作。
工作实践中,他发现当地很多群众因为看不起病,或者“轻视”病症,往往把小病集成大病,大病被耽搁成不治之症。医者的良心让他暗暗下定决心:像祖辈父辈一样,救人济世,不慕名利,当一个走进患者心里的一生!从此,嵋坞岭头,渭水岸边,处处留下了他风尘仆仆的行医身影。
2002年2月,李茂辉医生调入户县光明卫生院(今鄠邑区甘亭卫生院)。当时的卫生院是一所以治疗精神疾病为主的基层卫生院,科室设置较为单一。他根据自己多年乡村行医的经验,结合自己利用工作之余的调研,主动向领导建议创立中医科,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周边广大群众提供便利的就医条件。
由于疗效显著,病员从少到多,从附近的几个村子扩大到全镇,全县,外区县。周至、长安、兴平、西安及河南三门峡等地的医者,都纷至沓来。“李茂辉诊室”,成为户县基层卫生院里一道独有的风景——病人排队候诊,年门诊量达15000人次以上,成为西安市基层卫生院的一朵奇葩。
每个人的成长和进步,都需要动力。“学无止境”,是他不断进步的动力。
“社会在进步,疾病在发展,新的疾病也在不断出现。不学习,不提高,就会被淘汰。”他总是用地地道道的家乡方言,结结实实地告诫自己,“吃老本的人,总有一天会把自己吃死。”
在他的办公桌上,玻璃底下压着一张纸,上面抄录着这样一段话:“在我们这个地方,你必须不停地奔跑,才能留在原地。”作为医者,他时刻提醒自己:只有不断地通过学习给自己充电,才能跑在疾病的前面,才能让更多的群众免受疾病之苦。
为此,他先后赴西安市中医学院、陕西省中医医院、陕西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听课学习、临床实践。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他在陕西中医学院研修一年。期间受到“陕西名医”杨鉴冰教授、常占杰教授、李彦民教授等的悉心指导,医术取得了长足进步。
他好学上进,不但较为全面地掌握了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技术,而且在妇科、儿科、五官科、外科等方面也能熟练处理。尤其在老年病方面,大胆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施治方法,取得了显著疗效,还特别擅长针灸治疗各种疼痛病。
勤学习、爱思考、常总结,无论白天多么忙,无论晚上出诊到几点,他都要坚持把当天的特殊病例,一一详细记录施治心得。从医以来,单诊治体会他就写下了50余万字。他进修学习期间的笔记本,密密麻麻的,在案头摞成了厚厚的一座小山。数篇学术论文在《中医杂志》、《中华医疗研究》、《四川中医》等国家级刊物上发表。
现在,他学习的脚步更加勤快:每周末,都要一大早乘班车赶到西安,参加全国知名医学讲座和培训。
他常常跟我说,“我这样逼自己,不是要和谁比更优秀,而是怕有新的病症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因为知道的太少而手足无措!”不是别人比你努力,而是努力已经成为别人的习惯。努力的习惯,让在基层的医者中赫然挺立!
“我这一双脚,走进群众家里时就感觉特别稳;我这一双手,握着患者的手时就感觉特别暖。”他这样说。
“茂辉一来,我们家里就亮堂;茂辉一捏我的脉搏,我就觉着自己的病轻了好了。”群众也这样说。
如果说世界上有最珍贵的礼物,那应该是他和患者之间这样难得的彼此信任吧!
甘亭镇北郭村罗德印老人,2003年11月因脑梗先后在户县多家医院治疗,多次被下病危通知书。救治无望,只好回家。老人的儿子抱着无望的心情找到李医生,跟他说明了父亲的病情。
听清病情及症状之后,李医生毫不犹豫地说:“你爸来医院不方便,我下午到你家里去。”自这一天起,他每天下班后去为老人针灸,结合中药汤剂,很快取得疗效。半年后,患者能够下床行走,生活可以慢慢自理。今年,老人已经78岁了。老人逢人就说,我是被李医生从死神手里“抢”回来的,他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甘亭镇南郭村一妇女因乳腺癌晚期无奈放弃治疗。李医生获悉后,每天上班先赶到患者家中为其挂好吊瓶,然后才匆忙去上班。中午下班顾不得休息,赶去为其导尿。下午下班后,还要给病人家属反复叮嘱,以防夜间病情发生突变。病人全家感激得热泪盈眶,紧紧地拉着李医生的手说:“我们家虽然遭了灾难,却遇到了你这样的好医生!”
一个雪天半夜,他被急促的手机铃声惊醒。原来患者的病情出现了几度异常,病人情况危急。他赶快翻身起床,拾掇一下东西就要往赶过去。
家里人担心夜黑风大,路又滑,加之现在医患事件太多,万一给自己惹上麻烦,“病情这么严重的,挽救的希望不大。再说了,如果被家属缠上找咱的麻烦,咋办呢?”
他一边穿上棉衣,一边耐心地跟家里人说,“这个关键时候,医生就是病人和家属的唯一靠山,是他们的精神支柱。人家信得过咱,才打电话叫咱,咱不去良心上过得去吗?”
他顶着风雪,一路疾跑。赶到后发现已经病人呼吸不畅,瞳孔放大。他耐心给家属讲述病情发展情况,缓解家属悲痛情绪。待病人停止呼吸后,为病人拔掉氧气,陪病人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才悄然离去……
在他走过的村子里,老人们都不把他叫医生,而是亲切地叫“茂辉”。那语气里透着亲近,也含着放心。
“作为医生,只要你把患者装在心里,病人和家属就会把你当作自家人,挂在嘴上,记在心里底。”他说,“人心,都是被人心暖热的。”他用几十年如一日的行动,完成医者和患者心灵的无缝链接。那种信任,无需语言,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
良医治未病。掌握重大疾病预防知识,能够避免病情延误。近些年来,高血压、心脏病等成为广大群众健康的极大威胁。在临床中他发现,由于群众对这类疾病了解不多,基本的自救知识匮乏,因为未能及时就医或者自救不当而致残、致死的患者数量较大,于是他利用有限的休息时间,走村入户,积极进行义诊和公益宣教工作,每年散发相关资料2000余份,义诊800余人。他联系社区集中讲解疾病预防常识,用药常识。本辖区8各社区,基本每年两次,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广泛赞誉,被户县电视台和《金户视野》等专访报道。
对于这样的培训和讲座活动,他的手机也是120模式——随叫随到,绝不延误。
贤者重道,医者重德。这是祖传的家训,他的理解尤为深刻。他说,“医者脑子里有了钱的概念,行医就是作恶。”
22年的从医路,他一直这么坚定地走着,不改初衷,不该承诺。他说,行动是最好的承诺。他还说,他永远是农民兄弟的120!
(作者简介:陈启,陕西西安惠安中学教师,省诗联协会会员。文风力求散淡,干净。2008年,歌曲《因为有你,因为有我》(词曲)发表于《中国音乐报》;散文《酸汤挂面》、《一件棉袄》、《吃搅团》等发表于《教师报》。诗歌《船夫之歌》、《向往北方》等发表于文学陕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