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盛 | 博物馆不只是一种文化点缀,而是为时代精神树碑立传

科学博物馆学丛书

馆长推介

吴国盛,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

博物馆是现代性的见证者,也是生产者。它在展示现代社会诸事业之成就的同时,也为它们提供合法性辩护。因此,博物馆不只是一种文化点缀,而是为时代精神树碑立传;不只是收藏和展示古旧文物,也总在塑造当下的文化风尚;不是一种肤浅的休闲娱乐场所,而是有着深刻的内涵。博物馆值得认真研究。

中国的博物馆是西学东渐的结果。与其他类型的博物馆相比,中国的科技类博物馆起步最晚。近几十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国内的科技馆事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所有省会城市都已经拥有自己的科技馆。然而,与科技馆建设和发展的热潮相比,理论研究似乎严重不足。对什么是科技馆、应该如何发展科技馆等基本问题,缺乏足够的理论反思和学术研究。比如,我们尚未意识到,在中国科学博物馆的发展过程中,跳过了科学工业博物馆这个环节,直接走向科学中心类型。缺乏科学工业博物馆这个环节,可能使我们忽视科学的历史维度和人文维度,单纯关注它的技术维度。再比如,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科学中心”的展教功能,我们缺乏学理支持,只有一些经验感悟;至于“科学中心”的局限性,则整体上缺少反思。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达成共识、甚至处在无意识状态,我们的发展就有盲目的危险。在大力建设科学博物馆的同时,开展科学博物馆学研究势在必行。

本丛书将系统翻译引进发达国家关于科学博物馆的研究性著作,对自然博物馆、科学工业博物馆、科学中心三种博物馆类型的历史由来、社会背景、哲学意义、组织结构、展教功能、管理运营等多个方面进行理论总结,以推进我国自己的科学博物馆学研究。

图书介绍 /

01

●《新博物馆学》

主编:彼得·弗格

译者:王颖

本书是博物馆研究者从不同角度阐发博物馆学的学术论文集,包括博物馆藏品的价值和意义,博物馆的历史和评价,博物馆与社会、法律、教育和政治的关系,以及博物馆参观者的体验等主题。本书运用史学考证和反思评判的方法,多视角地呈现了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深刻内涵,是当代研究博物馆本体、解读展览策划有意识和无意识过程,以及厘清观众参与的社会定义等议题的重要思想启迪著作。

此外,本书还配有大量图片,增加了阅读此书的“沉浸式体验”,即便是普通读者,也相当于游览了一次“万国博览会”。

02

●《现代科学的博物馆》

主编:斯万特·林德奎斯特

译者:蒋澈

本书是1999年5月召开的“现代科学博物馆专题研讨会”的论文文集。这次会议汇集了来自欧美主要国家的科学博物馆专家,主要探讨如何通过博物馆向广大公众呈现和传播现代科学。会上讨论的主题涉及科学博物馆公共教育与布展的若干核心问题:博物馆在激发公众科学兴趣上应充当何种角色?当代多媒体技术会如何影响展览方式?艺术可以在科学展览中起什么作用?科学博物馆如何面向差异极大的诸多观众群体?科学博物馆在何种程度上能够为有争议的问题提供批判性视角?与会专家提供了英、美、法、德等国家科学博物馆的经验,并在世纪之交展望了21世纪科学博物馆的可能性,其中一些可能性在当下成为了现实,有些则可以启发今日科学博物馆的进一步发展。

03

● 《科学技术博物馆》

作者:斯特拉V.F.巴特勒

译者:张棽棽

本书详细回顾了科学技术这一主题在博物馆中的发展历程,讨论了科学的本质以及20世纪末科学的文化地位,同时还考察了欧洲和北美洲科技博物馆的历史及背后的文化遗产现象。书中也包含许多纯实践性的研究,对当代圣弗朗西斯科、多伦多、伦敦、巴黎、柏林的博物馆中最优质的实践项目做了比较,讨论了展示运行中的机器,以及向公众阐释那些陌生又复杂的科学概念时所涉及的技术难题;解释了收藏管理的主要原则,并且对新兴的市场导向、消费主义观念对科技博物馆在内容与实践活动方面造成的影响做了一个全面的评估。

04

●《国家的科学:伦敦科学博物馆的历史透视》

主编:皮特·J.T.莫里斯等

译者:冯秀梅  曹高辉

本书讲述了伦敦科学博物馆的百年历史。伦敦科学博物馆由1909年一个缺乏永久地址、前途渺茫的初创机构,成长为如今拥有极佳参观场地、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组织。伦敦科学博物馆并不只是进行展览的屋子,它涵盖的内容从实体文物到数字媒体新世界,从古典科学到来自未来世界的威胁与机遇。尽管它不是科学研究机构,也没有直接培养科学家,但是确实塑造了许多人的科学观念,鼓励许多年轻的观众成为科学家,从本质意义来讲,它为国家提供了科学。本书通过博物馆的记录文献将伦敦科学博物馆的历史与该领域更广泛的变革背景,比如技术科学、创新政策、意识形态等联系起来,让读者能够感应到公共科学和现代社会博物馆的“命运”。

05

●《动手型展览:管理互动博物馆与科学中心》

作者:蒂姆·考尔顿

译者:高秋芳  唐丽娟

互动展示的发展已经改变了传统的博物馆界。本书依托英国动手型博物馆与科学中心众多的一手研究和原始数据,结合大量其他的二手资料,试图阐明:为了通过动手实现教育目的,动手型博物馆是如何建设与管理的。本书认为动手型博物馆与科学中心成功的关键在于展品的涉及、评估、运营、市场、财务与人力资源管理等方方面面。通过欧美对比,本书对英国动手型博物馆与科学中心的发展进行反思,希望博物馆从业人员关注动手型展览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希望博物馆、遗产遗迹、休闲场所及旅游景点的管理者从中的得到启发。

06

●《解读科学中心与博物馆中的互动:走向社会文化视角》

主编:埃娃·戴维松  安德斯·雅各布松

译者:郑旭东  王婷

本书深入探讨了科学中心与博物馆等相关领域高度关注的话题:参观科学中心与博物馆后,观众的学习何以产生?为了解决与学习相关的观众互动问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制定、计划并实施研究性学习?展览中的人工制品有何意义?在本书中,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采用社会文化的视角与理论探讨了科学中心与博物馆中的各种互动,阐释了互动对学习的重要性,展现了展品对专业发展和教师教育的重要作用。本书也重点关注了学校参观,探讨了如何利用展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