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员工当工具人
戏剧大师卓别林曾经主演过一部电影《摩登时代》,这部电影被认为是美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卓别林在电影里扮演一位叫夏尔洛的工人。当时,美国正处于经济大萧条的最低谷。电影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在一家工厂里,一个工头打开所有机器的开关,让工人们开始干活。工人们全部上岗,开始了新一天惨不忍睹的忙碌工作。夏尔洛的工作是拧紧六角螺帽。突然,他感觉身上很痒,就挠了下身子。这时候,监工过来了,严厉地指责他在偷懒,嫌他动作太慢、效率太低。此外,工厂老板总是相方设法压榨工人,他甚至认为工人吃饭的时间太长,于是引进了全新的吃饭机。这种吃饭机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喂”工人吃完饭,这样自然就可以省下大量的时间用于工作,最大限度地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
《摩登时代》是美国工业化时代典型工作场景的艺术表现,反映出资本家为了追逐最大利润完全不顾工人的身体健康和身心感受,把人当作机器,以致于我们在电影里看到夏尔洛走在大街上看到别人衣服上的纽扣,都要上前“拧”一下。
实际上,一个多世纪以前,管理学上就有两个著名的理论:X理论和Y理论,这是一对完全相反的人性假设理论,X理论认为人们有消极的工作动机,而Y理论则认为人们有积极的工作动机。后来,日裔学者威廉-大内在比较了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不同的管理特点之后,参照X理论和Y理论,提出了所谓的Z理论,将日本的企业文化管理加以归纳整理,强调企业文化和人文情感等人际因素对人的工作动机的影响,来解释日本和亚洲企业的成功。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企业领导者在有意摒弃X理论,逐渐接受Y理论、Z理论,并且近两年,给员工“赋能”、“授权”的导向也越发明显,大多领导者相信:如果员工真正参与决策、参与管理,公司整体业绩就会有所提升。遗憾的是,就是现在,当前新冠军疫情背景下,有明显的迹象表明,趋势正在转向另一个方面:X理论——领导者对员工的“监督”越来越明显,尽管一些推崇或实行敏捷方法的公司依然宣称相信员工的投入度很重要,但是决策和控制权交给专业人士和算法的优化方法似乎可以让员工投入度出现显著的增长。
随着数字化的转型与发展,劳动力越来越被当作商品,而企业的目标是将其成本降到最低,为此让合同工和零工取代全职员工,用软件和机器减少对人工判断的需求。员工处在密切监视下,必须按照 规定行事。员工妥妥的变成了“工具人”。被当作“工具人”的作法在经济下行时期盛行,因为这时员工即使不喜欢被当作机器对待,也不会辞职。新冠病毒引起的经济萧条,很可能令企业领导的在把员工当“工具人”这一行为上进一步深化。倘若不采取有效的抑制,这将是管理学上一个可怕的倒退和错误。
促使企业选择重回“X理论”的一大驱动力就是人工智能(AI)。算法将员工决策权转移给专家,即编写算法的数据 分析师,实际上,这就是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提倡的转变:运用工程原则 找到唯一的最佳方式。例如,长途货运这份工作曾经高度自主。以前的货运司机只要能到达目的地,途中完全可以自由支配。现在的算法规定了路线、日程和驾驶方面的一切。货车驾驶室配置了监视司机、收集信息的设备,用来督促司机遵守规定,并且改进算法,摄像头会记录司机是否在驾驶,让电脑按照驾驶时间为他们计划……这种做法效果如何,亚马逊及其12.5万仓库员工给出了一个好例子。2019年斯科特-沙恩发表《纽约时报》的文章中说,亚马逊仓库员工要遵守算法给出的目标,准备一个订单里的每件商品都有规定时长。若未达成目标,就会收到算法给出的警告,收到三次警告就可能会被解雇。是否解雇员工,目前主管尚有最终决定权,但是这种情况不知道还能持续多长。
如果剥夺员工所有的自主权,员工就不再觉得自己身负责任,做出额外贡献的意愿更会无限下降,企业的创新能力也将停滞不前。AI算法决定一切,员工就不知道自己还有什么用了。20世纪80年代,伟大的通用电气公司在杰克-韦尔奇领导下发起了一个叫“群策群力”的企业文化再造运动,号召全体员工参与管理,建议献策,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员工的参与度,让百年老店通用电气再次焕发了生机,实现了业绩的持续调整增长。一位在通用电气工作了20年的老员工说:“过去20年,公司只用了我的双手,今天第一次用我的大脑。”
疫情背景下,许许多多的企业让员工在家办公,暴露了一些东西,企业是相信员工会高效工作,还是会高调监视员工?答案是后者,《华盛顿邮报》的德鲁-哈韦尔撰文称,那种会监视在家办公的员工电脑上一切动作的软件使用量有所上升。甚至有企业管理者和我反馈,他认为“公司完全有权力知道员工在家做了什么……”
面向未来,面向新生代员工,管理回归到“X理论”假设肯定行不通,而如果过度依赖AI,也必然造成企业创新后劲的不足。简言之,企业领导者必须把员工当“人”,而不能够仅是会工作的“工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