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信老师的写作秘笈(二)-----如何“破解能说不能写”
接上文跟阿信老师学写作(一)
因为我们是培养写作的专业人才,所以我们在写作中会强调一些作家的人生经历。
如果专门为了写论文来学这个课,我认为你学到的东西不会太多。你花这199块钱不值,当然我们也会讲到和论文有关的很多东西。我觉得我写软文写得比阿啃好,因为我的文章是建立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都是有论据的。
我的讲课也许有点散,这也是听过我课的人对我的评价,但是苏格拉底也有点散,《论语》也散,王阳明更是这样。这是我的毛病,我希望一步一步去改善,也许改得有点慢,希望大家不断批评我,指点我。
三、写作是轻松愉悦的。
现在进入我们的写作主题----轻松进入写作的桃花源。其实这个课程最好的办法只有十几个人,围成圆桌。美国就有这样学校,高中一个班不超过15人,大家坐在圆桌上,没有老师和学生之分,只是彼此互相交流。当然这是培养领袖人才的班级。
刚开始我也不太适应这种教学方式,上了四年课之后,我越来越体会到,让孩子、让学生参与交流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开15一20人的课,就是成本太高,学费太贵,如果以后有需要,也可以针对少数人开这样的精深课。
我们这个课程的核心是轻松写作课,看到“轻松”两个字,很多人就说,阿信啊,你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写作哪会是轻松的事情呢?我一天到晚忙的焦头烂额,哪有时间写东西,如果真要写,表达也是件很痛苦的事情。也有老师说,我每天写论文,学校的公文都烦死了,写得很厌烦,哪里还有轻松呢?
是的,说得好像很有道理,但是万事万物都有两个方面,我觉得写作一件轻松的事情可以从“岩中花树”说开去。
“岩中花树”发生在绍兴的会稽山,当时王阳明先生游南镇,学生问王阳明老师,你说这树一直在这里花开花落,不管我们人有来没来它照样在,你怎么说这个花是开在我们心里呢?
王阳明说,如果你今天没来,这花开了就跟没开一样。
(原文“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写作也一样,如果没有进入状态,写作的轻松,写作的美丽,写作的快乐是看不见的,就像小王子一样,那些美丽的东西,不用心看,你是看不见的。
本次交流的目的希望通过学习,让各位能够看见写作的愉悦、轻松。
如果说工作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就会感到厌烦。比如说一个工作报告写八份,不得不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那当然会很痛苦了。
写作如果是源于内心的需要,深层次的需要,就会乐在其中,以苦为乐。比如说,我在翻译《富能仁传》这本书的时候,得了腰肌劳损,躺在床上也很痛苦,我的英语又不是很好。我还必须研究云南西部的地图,我要知道富能仁都去了哪些地方,而且他英文里的地名全部是汉语拼音,是1949年之前的“威氏拼音”。我要做很多实际的工作,我甚至去当年走过的地方去看。对常人来说这些都是很痛苦的事情,但是我乐在其中,我喜欢干这些事。所以这就不难理解,有人认为写作很沉重,很痛苦,我认为写作很热轻松。阿啃他也把写作排在第一位,因为这是他最爱的事情。
各位认为写作比较痛苦的原因是大家一些习以为常的、不正确、不恰当的观念造成的。
说到观念,由于观念不同,我前几天在群里讲了一段话,由于我用词比较偏激,用的是绝对性语气,导致一位老师退群了。阿啃批评我了,说我们应该保持谦卑,越谦卑,我们就越有爱。这个时候阿啃形象在我面前瞬间高大起来,辉煌起来。就像鲁迅的那篇文章《一件小事》。我虚心接受批评。我应该这样说,“我认为,或者我有一个观点,”这样就不会阻止那位老师的积极性。
从这件事也说明,作家或写作者的一个弱点当然也是优点,会比较坦率表达自己的观点,就像有人问:“苏轼这么能写,为什么老是遭遇诟病?”因为苏轼总是说真话,总是得罪人,满肚子的不合时宜。到时候我们会以苏轼为代表分析作家的性格。
四、如何破解“能说不能写,会想不会写”的难题。
回归主题,我们首先是破解一些习以为常的错误的观念,当然这个是我自己的观点,你可以有也应该有自己的观点。
有的朋友说,我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能说不能写,我心里想的写不出来,我心里想的好好的就是写不出。我“想”没问题,我“说”没问题,就是“动手”有问题。
我认为这不是问题,本质是思维问题。(怎么训练思维呢?这是我目前最大的苦恼。阿啃老师说,每次都用力多写一点自己的观点,每次都用力多写一句。
)
如果“想”的好好的就把“想”的写下来,慢慢来,想一句写一句。如果心里“想”的跟不上,那就“说”出来,说出来再把它写下来。录音给录下来,再看看是不是真的“能说不能写。”
所以我认为“能说就能写,能想就能写”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呢?我给大家推荐一本电影《至暗时刻》,它主要讲述丘吉尔的事情。丘吉尔是英国的首相,也是个财政大臣,也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1945年他带领英国人打败了德国希特勒,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可是英国的选举却直接把他选下台了,也许是英国人民觉得他打赢了战争会很骄傲,会高高在上,会觉得自己是人民的救星。人民要把他选下来,警告他,没有人民你就上不去。
丘吉尔也许很落寞,他调侃说,“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然后他开始写作,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那丘吉尔怎么写作呢?他早上起床,窗帘拉得严严的,喝一杯咖啡,然后抽上一支雪茄。请一个年轻的女孩子,他对女孩说,我现在怎么“说”,你就怎么“写”。
他一边说,一边慢条斯理地想,又告诉这个女孩打字要隔一行,以便将来可以修改,打了几行有会突然说,不行不行,这几行撕掉,重新开始。他的作品就是这样写出来的。实际上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人,比如孔子的《论语》就是孔子的自言自语,还有孔子学生的说话,或者和别人的对话,把它们我记录下来就是作品。《圣经》也是保罗他们口述的。
因此“能说不能说,只能想不能写”这是误区,是受传统习惯的影响。
我自己写作过程中也遇到这样的问题,总是写不下来,总是落不到纸上,就像酿酒一样。心里有一条河,一片大海,你想把这条河引出来;你胸腔里准备了很多材料,出不来;脑子里一团乱麻,跃跃欲试出不来,就像一个毛线团毛线你理不出来,找到不到个毛线头。怎么办?去散步,吃饭,洗碗,打篮球,登山,可以把这个事情放在心里。
说白了,这其实就是逻辑问题,需要哪些材料,不需要哪些材料理一个主线出来。就像一条河流,有一条主干线,有了这个主干线,脑子的思想就会顺着河渠源源不断涌出来。如果像金沙江边上的堰塞湖,河渠没有疏通,东一坨水,西一坨水,那脑袋里就是水,水流不出来。脑袋里有很多东西写不出来,就是没有想明白,没有真正理清思路。
写作的根本原因就是让你写出来的东西符合逻辑。有一根主线,就像所有的小河流入大海。脑子要疏通河道,让水缓缓地,稳稳地流出来。一条大河波浪宽,我在江面把船开,然后顺水而流。你的文章读起来让读者觉得从头到尾叙事很流畅。
哪怕是虚构的故事,故事可以魔幻但是也要讲究逻辑,虚构和非虚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都得符合人类审美的需要。
简而言之“能说不能写,心里想的写不出来”是思维被轴住了。
又及,阿啃老师在群里对某些学员的作品作了点评,对我启发很大:
建议学员做两件事,第一个,多看一些非虚构叙事类作品,看他们怎么写,怎么选择角度,选择事件,如何切入,如何表达。
第二个呢,写的时候想一想,你这个800~1000字,要表达什么,以及,你表达了几成。非虚构,就是写事实。事实本身是可以表达内容的,如何选择事实,选择哪一部分,如何描述,考虑这些了,就是写作进阶。
对于有的文章,不应该还停留在情绪表达的浅层面,即便是影评和剧评,你也可以写出自己独特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