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莫高窟代言 | 是谁在反弹着琵琶

2021-06-17 08:37

“我”为莫高窟代言 第二期

我是敦煌壁画中最著名的一幅反弹琵琶舞蹈画面,既莫高窟第112窟南壁的反弹琵琶舞姿图。

在敦煌壁画的天宫乐舞场景中,出现了许多执琵琶而舞的舞蹈形象。这些壁画中的舞伎,大多反弹琵琶而舞。

琵琶本是由西域传入中原的一种乐器,与秦汉时代中原的弹拨乐器弦鼗(后称阮、秦琵琶)一起不断被改造,演奏技法渐趋完善。到唐代,随着西域乐舞的繁盛,琵琶在众多乐器中占有独特地位,是既能独奏,又可合奏、伴奏的重要乐器。

敦煌壁画中的反弹琵琶舞姿多为:上身微微前倾,琵琶反背于颈后,左臂伸直握弦,右臂屈于音箱,一足屈立,另一腿屈抬成“端腿”姿。这种造型独特的舞姿深受观者喜爱。

反弹琵琶舞姿,在中唐以后的敦煌壁画里大量出现,舞蹈史研究者推测可能是吐蕃统治敦煌时期传入的。当然,也不能排除西域昭武九姓原有乐舞中就可能有反弹乐器而舞的动作,以显示舞蹈者的精湛技艺。

有的研究者认为,琵琶作为乐器,反弹的姿态是不便于演奏的;但是既然作为舞具,其奏乐的功能削弱了,再经过画家的想象与艺术加工,突出了舞伎的优美姿态、高超技艺与独特造型,可谓别有一番风韵。

莫高窟第112窟南壁的反弹琵琶舞姿,绘于中唐时期。舞筵两侧各有三个伴奏乐伎,细眉秀目,樱桃小口,神态各异。

舞伎上身向右前倾,左腿屈立,右腿屈膝,高提大腿,脚部上勾,拇指用力翘起;肩披长巾,反背琵琶于脑后,左手按弦,右手屈于音箱后拨弦。舞者高髻云鬓,面部丰腴圆润,表情温婉柔和。

画匠将舞者矫捷的动势、优雅的姿态、妩媚的神情汇聚凝固在侧身反弹的那一瞬间,给后世观赏者留下无穷的联想发挥和再创作的空间。

莫高窟第159窟西壁佛龛北侧有盛装反弹琵琶舞伎。这是乐舞场景里舞伎身姿的一个特写画面,亦绘于中唐时期。

佛龛北侧盛装反弹琵琶舞伎(莫高窟第159窟西壁)

舞者宽胸细腰,面部丰满秀丽,盛装打扮,头饰、项圈、臂环、手镯、腰饰、脚环与舞裙上的珠串一应俱全,华丽夺目,不禁使人想起晚唐大诗人李贺《十二月乐辞》里的诗句:“金翅峨髻愁暮云,沓飒起舞真珠裙。”

舞者右腿屈膝高抬,脚趾张开,反背琵琶于脑后。长巾卷曲飞扬于全身上下,构成舞巾流动状的纹饰,成为一种表现飘逸意境的装饰性花饰。

与舞长巾者对舞的反弹琵琶舞伎(莫高窟第5窟摹本)

莫高窟第5窟中与舞长巾对舞的反弹琵琶舞伎形象,举手投足的舞姿给人以对称的美感。我们这里展示的临摹图,采用了工笔重彩的手法,突出的是整个舞蹈的华美。

与击长鼓者对舞的反弹琵琶舞伎(莫高窟第156窟南壁)

莫高窟第156窟南壁是与击长鼓者对舞的反弹琵琶舞伎,反弹琵琶的舞者做半蹲姿态,左腿屈立,臀部重心后移,画匠刻意描绘了反背的琵琶正面与伸臂按弦的左手、屈臂拨弦的右手,再加上掖腿左伸的右脚,更突出了这个动作的高难度。

舞者倒执琵琶半遮面,垂目张嘴的依稀愁容,又使我们想起了白居易那首千古绝唱《琵琶行》中“弦弦掩抑声声思”“别有幽愁暗恨生”的诗句。

来源:敦煌书坊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