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红: 书作枕,才幸福
“书作枕,才幸福。”女作家董永红说。
董永红不是专业作家,她的职业是一名医生,现在吴忠市青铜峡市人民医院工作。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董永红坚持写作,实现了从医生到作家身份的华丽转变。到目前,她已经出版了长篇小说《产房》《凤雨有路》和小说集《等你长了头发》三部,在《文艺报》《小说月报》《朔方》《雨花》等刊物发表小说、散文一百余万字,短篇小说《港菜》获“荣光杯”征文小说组一等奖、《瓜七朵的一万天》获梁斌小说奖,长篇小说《产房》获宁夏第九届文学艺术奖,参评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她还被宁夏作协推荐至鲁迅文学院第三十六届高研班就读,今年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可谓是喜事连连。
“我的书,垒在枕边,堆满床头,伸手可取,读书是生活的一部分。”采访中,董永红说自己家住房面积不大,无法拥有一间独立的书房,就把书柜放在了卧室里。
卧室的阳台上,放着书。卧室里的床上,枕边,也堆着不少书籍。女作家养的一只猫卧在书上睡的香甜,“它很灵性,每逢我读书或是写作的时候,就趴在书上安静地和我待在一起,陪着我。”董永红笑着说。
董永红20世纪70年代出生于固原山区一个名叫“黑角湾”的小村子,她读书的学校只有一个老师,一间教室。一、二年级的十多个学生分两组座位。老师通常先给二年级上完课,让他们出去在校园里画“作业本”做作业。老师一声令下,二年级的学生就鸟儿一般飞出门,你争我抢,在自己画下的地方写作业,所以董永红的眼里只有作业本,不知道什么是书。家里条件也不好,连电都没有。两个姐姐在家务农,董永红才有机会读书,所以她很珍惜上学的机会,经常是天没亮就爬过两座近十里路的大山到学校上学。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董永红又早早来到学校,这次她来得太早,教室没开门,蹲在教室后排一间破旧的小屋前,看见小屋里的柴堆上不知是谁扔的两本被老鼠啃得很毛糙的《农民识字课本》。借着月光,董永红读着这本“课外书”,读了又读,爱不释手,一直读到天亮教室开门。
说起真正的读书,还是董永红到银川上护校后。学校旁边有家新华书店,求学的几年中,董永红的周末几乎都是在那里度过的,因为囊中羞涩,她没钱买书,只能“蹭”书看。有一天,董永红正聚精会神地站着读《鲁迅全集》,书店的营业员过来给她说:“我们的书是卖的。”董永红红着脸把书放回了书架。
此后,为了能在书店读书,董永红和营业员打起了“游击”,装着选书的样子,一天能读好几本书,如《平凡的世界》读两页,《复活》读两页……时间长了,几本书也就囫囵吞枣读完了。读书的学生谁不爱?书店的营业员看到董永红这么喜欢书,再没“驱赶”她。就这样,董永红在新华书店站着读完了张贤亮的《灵与肉》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长篇小说,为自己的写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毕业后分到青铜峡从事护理工作后,读书成了她工作之余最快乐的事。从那时起,董永红开始学着写作。从2000年到2013的十多年中,她的业余生活除了照顾家庭之外,就是“忙着读书,偷着写作。”她囫囵吞枣式的读了大量的国内外作家经典名著,
护理工作需要经常加班加点,忙完工作回家的董永红最喜欢的事就是躺在床上,徜徉书海,读《红楼梦》《席特哈尔塔》……书启迪着她的心灵,给予她前进的勇气,也打开了她生活的另一扇窗。从工作的疲惫中抽身,读书和写作就成了董永红旅行探险的最好方式,它能使董永红“坐地日行八万里”去周游世界,也能让她在须臾间穿越时空,与古人、今人、甚至外星人促膝谈心。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董永红创作的长篇小说《产房》刻画了一幅普通的奋战在医院妇产科的“铁娘子”们众生相,入选2014年宁夏文艺精品项目,并获宁夏第九届文学艺术奖长篇小说三等奖,“在《产房》这部小说中,我们既看到了作家董永红对妇产、护理方面准确真实的描述,又看到了她对医护人员内心世界的准确把握,她用直接而简洁的语言摇曳出《产房》的飒爽风姿。”作家孙海翔给这部小说很高的评价。
“我爱书,书也给了我太多的爱。它不但指导我如何写作,更在我遭遇不幸时,给予我前进的勇气,抚慰我的哀伤。”正在“卧室书房”读书的董永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