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商代玉器,你就有了十年的功力!
在玉器进入世俗化社会之前,佩饰类玉器作为王室控制和垄断下的产物,它兼具着供贵族阶层王孙公子佩挂、装饰、赏玩、馈赠及礼仪等多种功能与作用。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佩饰玉器代表着某个时代玉器雕琢的最高水准,也是该时期社会文化信仰和生产力发展的一个缩影。
▲玉虎形刻刀 故宫博物院藏
一、佩饰玉器发展的高潮
商王朝尤其是商代晚期200多年的时间里,那些造型生动、数量众多的佩饰玉器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我们以建国后考古发掘的商代晚期墓葬中的玉器为例:在河南省妇好墓计755件的总量玉器中,其中装饰品玉器(或玩器)多达426件,占总体比例的56.4%,这还不包括那些小型的璧环及同样可以赏玩的生活用具。
1989年江西省新干大洋洲商代遗址出土玉器共754件,佩饰类玉器占出土玉器总数的94.7%之多。山东省滕州市前掌大商代贵族墓地出土的362件商代晚期玉器中,有58.6%为佩饰、装饰类型玉器。这就不难看出,商代统治阶层对佩饰类玉器的大量需求,将玉器从早先主要作用于敬天祭地的功能而过渡到可资玩赏装饰及交际礼仪的作用,从而宣告了一个神玉时代的终结——这在玉器审美和雕塑史上,不能不说是一种革新与进步。
▲鹅形玉佩 山东滕州前掌大墓地出土
这种内涵上的革新与进步势必会带来形式上的创新。因此,商代玉器一方面在题材的拓展上开创了史无前例的局面——大凡人、神、牲畜、龙、虎、鸟虫等各种形形色色的肖生形象,均可进入丰富多彩的佩饰类玉器领域;而另一方面,青铜的出现引领了玉器雕琢的技术革命,较前代更为先进的工具使王室玉工有了进一步施展技艺的可能。
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加上帝王权贵们穷奢极欲的追求,玉器进入到一个千姿百态、空前繁荣的时期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可以想见其时王室内外一派佩玉将将的壮观景象。史载在西周取代商代之际,有“凡武王俘商旧玉有百万”,“纣王怀玉自焚”等之说,我们联系建国前后西周墓葬中遗存有较多的商代玉器这一情况看,当可认为并非空穴来风。
▲商代玉器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
商代佩饰玉器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造型上善于打破规范划一的构思而极其讲究对于“神韵”的把握。纵观林林总总的“佩玉琼琚”,它们在一种宏观的宗教文化和审美框架之下,其所展现出的富于创造力的造型风格与别致的构思技巧,无不令今人叹为观止。
▲商代玉器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
二、神奇玄妙的拟人化创意
把有些在生活中或想象中特定的肖生,比如各种禽鸟或龙、兽,在形体动作或姿势上模拟人的特征和常态,赋予一种人格化的形象,又保留着动物自身的躯体轮廓与某些细节,从而给人以神秘又诡谲的感觉,这便是商代玉工所广泛运用的一种构思创意艺术。
龙身人首、鸟首人身、兽首鸟身、龙驮鸟或鸟负龙、鸟戴高冠人模人样我们看到在商代玉器中,诸如此类怪异离奇的题材比比皆是。这样的创意,符合商代社会信奉鬼神的治国理念和玄鸟生商的文化背景。而在表现方式上,大体上采用的构思是:
1.单体独立造型
▲玉虎头怪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这种造型通常采用“移花接木”的方法,将二种物类不同的部位混合在一起,合二为一,雕琢成一个具有人的习性和姿态的个体,让人产生一种灵异的感觉。如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的“玉虎头怪鸟”,顾名思义,这件玉器鸟身虎首,但是其蹲立的姿势,则是具备了人的形体特点。
这件玉佩高7.5厘米,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虽然在造型设计上貌似荒诞,但是我们可以揣测,其所要传达的寓意应该是明确的,那就是让那种作为图腾的鸟,可以借助到神兽(虎)的威力,产生出能够驾驭这个世界的本领——这也代表了商代先人的一种理想,虽然未免“天真”,却也合乎彼时情理。
2.双体复合造型
▲鸟龙合体玉佩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与上述单体独立造型的合二为一不同,这类玉器是将二种不同的肖生结合在一起,雕琢成一件具有人的姿态的复合型佩饰,表达的同样是一种图腾文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鸟龙合体佩”玉器,高11.35、宽5、厚0.3厘米,是一件以鸟为主体、上方爬有一条小龙的复合型玉雕。
与上述那件“身首各异”的虎头鸟身玉饰不同,这件玉佩是以二个形象鲜明的动物,组合成一件形制怪谲的器物,因此我们看到的景象是,一只挺拔的立鸟,头顶上降临着一条曲体卷尾的小龙,小龙张口似吻,显得温顺而驯服;鸟则昂首挺胸、引颈屹立,一副气宇轩昂的架势——这样的一种威风和自信,当然同样来源于龙的能量。那种借物喻志的表现手法,堪称经典。
3.多体混合造型
▲人首鸟身玉佩 湖北省随州叶家山出土
即杂揉了多种肖生的某一局部特征,雕琢成一件形体复杂的佩饰。这种多体混合造型的玉佩,其所要求玉工对作品主旨的理解更为深刻、想象更为大胆、构思更为奇巧,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为神奇玄妙的效果。湖北省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地出土有一件“人首鸟身”玉佩,当为商代晚期遗物。该玉器的组成结构除了人首与鸟身之外,还有一条抽象的小龙爬在人首上方。
小龙显得灵巧活泼,鸟体舒展飘逸;而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则是人首低垂、面目严肃、有如哲人沉思……如此玉件,其内涵诡谲莫测,在今天看来类似于天方夜谭,但与商代社会那种浓重的宗教意识和神灵信念的社会背景,却一拍即合。因此,要说商代佩饰类玉器,上述那些具有拟人化特点的玉器,其创意独特,旨意晦涩,而构思奇妙,造型怪诞却耐人寻味,实乃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一枝奇葩。
兽面形式
青色,匀净。口较宽,上有钻孔。双眼呈半月形竖立。双耳挺直。双角较大,呈亚腰形竖起。
兽面形饰
青色,匀净。一面雕刻。张口。方眼。直角。口至顶有孔相通。
鸟形玉佩
商代晚期 长4、高2.95、厚0.42厘米 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鱼形玉佩
商代晚期 长8.52、高1.58、厚0.41厘米 青色,匀净。
牛首形玉佩
商代晚期 高2.79、厚0.52、最宽2.48厘米 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玉璇玑
商代晚期 直径3.55、厚0.5厘米 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鹿形玉佩
商代晚期 长3.5、宽2.7、厚0.57厘米 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禅
青色,匀净。眼微凸。双翅合拢。体节明显。口下有斜向对钻穿孔
觽
深灰色圆头。口微张。以圆形穿孔示眼。弧弓背。尖尾。
鸟形玉佩
商代晚期 高4.74、宽0.96-2.86、厚0.51厘米 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玉鱼
青灰色 圆弧形片雕,头部单面钻孔,一面两条宽阴线构成弧形鳃,交接处有较大歧出,背、腹鮨不明显。
鱼形刻刀
青色,较匀净。嘴呈尖喙状。眼部对钻孔。背鮨宽厚。中部断开。尾后作斜长刀刃。
龙形玉佩
商代晚期 高3.53、宽2.39、厚1.49厘米 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兽纹璜形饰
青色,匀净。似箍形器改制。一端两个斜向穿孔,另一端三个斜向穿孔。
禅
青灰色,尾部受沁。头宽尾窄。凸眼。前端竖向穿孔。双翅收拢。
鸟
深灰色。尖长喙。圆眼。胸部钻孔。双翅合拢
鸟形刻刀
青灰色,带黑斑。似为改制器
玉鸭
黄灰色,杂斑。尖喙微勾。圆眼。颈后缩。胸前突。
玉鱼
匀净青白色。身体瘦长,微显唇,张口,头部对钻穿孔,圆眼。
玉鸟
商代晚期 长7.49、腹部最宽2.44、厚0.37厘米 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玉簪
商代晚期 长10.2、厚0.55厘米 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鸟形玉佩
商代晚期 长4.59厘米、双翅间距3厘米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璜形玉饰
商代晚期 长5.01、厚0.19-0.38厘米 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色,白化。
玉饰
商代晚期 长5.33、宽0.95-1.61、厚0.32厘米 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璜形玉饰
商代晚期 长6.61、厚0.82、高1.13厘米 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色,微受沁。
梯形玉器
灰白色素面,梯形,一侧破损。长7.66厘米,宽2.68-4.66厘米,厚1.37厘米。
璜形饰
黄褐色 两端顶部与侧面有斜向对钻穿孔,表面无纹饰。
玉龙
灰褐色 龙首下垂。口部双面钻孔。方目。独角。弓背。足前曲。卷尾
玉兔
墨绿色 蹲踞状。圆眼长耳。前足前伸,上开有小穿系小孔
玉龟
乳白色,匀净。n偏平片状雕刻。四足前伸。头伸展,作爬行状。
鱼形刻刀
青灰色,局部受沁。直体。头部较小。
对商代玉器的臣字眼,人们最为熟悉,了解比较多。这种眼睛雕琢技法实际上是具像的,外面是一个眼框、里面是一个瞳孔。
妇好墓出土玉器的臣字眼眼框多以双阴线勾画,瞳孔有圆形的也有的仅为圆形的一部分,在臣字眼雕刻上有砣切的,也有管钻打的,还有压地的。
▲图1
▲图2
▲图3
上图为几件妇好墓出土的商代玉人,眼睛均为臣字眼。
▲图4
▲图5
▲图6
▲图7
以上为几件臣字眼妇好墓出土玉器。
二、近似长方形眼
这种眼睛实际上是刻画出眼框、眼球,不刻画瞳孔。
红山、石家河文化中有类似的表现手法,但未见近似长方形的眼睛。
妇好墓出土的玉器中有多件近似长言形眼的动物,比较特别,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臣字眼的简化。
▲图8
▲图9
▲图10
上图几件妇好墓出土商代玉器眼睛均为近似长方形眼睛。
三、重圈眼
动物形玉器雕刻重圈眼,看上去很有神,其实它既有抽象的一面,也有具象的一面,有些动物眼睛本来就是圆的,所以这种表现手法生命力也比较旺盛,后世玉器雕刻上也经常用重圈眼。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上图几件妇好墓出土的商代玉器眼睛为重圈眼。
四、压地起凸圆形眼
这种眼睛看上云立体感更强,后世玉器中也常用这种雕法。其实,可以把这种眼形看作重圈眼的变种,对重圈眼的内圈外侧进行压地就变成了这种眼形。
▲图15
▲图16
上图几件妇好墓出土商代玉器就是这种压地凸起的眼睛。
五、与穿孔相结合的眼
商代玉器中有的把眼睛和穿孔合二为一,有的则不是这样,宁可让穿孔破坏了眼睛也依然单独打一个穿孔。
▲图17
上图这件妇好墓出土的玉虎,眼部为对钻穿孔,侧面看上去也很精神。
▲图18
玉琮
商代
长6.5、宽6.3、高3.7厘米
现藏于北京颐和园
青玉质有沁。呈矮方柱体筒形,射较矮,
内圆外方,通体素面无纹,棱角分明。
转角处有竖向阴刻线,似为后世所刻。颐和园旧藏。
玉璋
商代
最长29.4、最宽9.6、最厚0.7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玉中有黑点和大片白色斑痕,并有黄褐色沁斑。
边缘有旧伤缺。体扁平,首部内凹成月牙状刃边,刃薄。
柄呈长方形,上有单面钻孔。
柄体连接处两侧出单齿牙栏。
栏上方饰倾斜的阴刻线及交叉线,两面均有,线条极细。
从器型上看,类似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玉牙璋。
直线纹玉圭
商代
长15.5、宽3.5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灰黄色。顶端有圆弧形双面钝刃。
两面阴刻五组平行直线纹,中下部对穿一孔。
其形制与殷墟妇好墓所出玉圭极似。
欢迎关注公众号:收藏趣闻
玉璜
商代
长10.2、宽3.8、厚0.3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大片褐斑。弧形,扁平,素面,两端各有一单面孔。
龙纹玉璜
商代
长4.9、宽1厘米
现藏于新乡市博物馆
玉质青色。体呈半环状,通身雕龙纹。
嘴、尾部两端各有一圆孔以供穿缀。
弦纹有领玉璧
商代
直径12.1、璧面宽3.3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黄灰色。璧体薄匀,孔缘起棱,两面各阴线刻四组弦纹。
类似器物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
四川广汉三星堆、成都金沙遗址、江西新干大墓都有出土。
有领玉璧
商代
直径9.5、孔径6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灰白色。扁圆形,大孔窄边,孔壁两面突起呈圆口状。
此类器物在四川广汉三星堆、成都金沙遗址中多有发现。
玉牙壁
商代
外径13.8、内径4.9厘米
现藏于山西博物院
玉质黄褐色,局部有褐黑色沁斑。呈扁平状圆形,中央有一圆孔。
外缘有三个形状及方向均相同的锯齿状凸脊,
凸脊间又分别雕琢出六个齿牙,齿牙间距不等。
玉牙璧
商代
直径14.49、厚0.5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呈极不均匀的色泽,有深浅不一的褐红色大块斑,半透明。
素面玉璧形,环周缘在四个等分点上,各雕刻出一个尖牙,
再于牙间各雕刻出一组扉牙;此器出牙缺乏犀利感,尤其是扉牙的部分,
是商代常见的稍带方板的牙组形式。
早年不少学者以为,此种带牙之玉璧是一种天文仪器,
称其为“璇玑”,今此说已不为人们所接受。
玉戈
商代
长28、宽6.3厘米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灰色沁。阔援微曲,前锋峻峭尖锐,
中有脊,两侧有刃,内作长方形,
有穿孔,末端有锯齿状突脊,表面光亮润泽。
商代玉戈一般都是平直的“一”字形,或略有弧度,
一般援与内之间的装饰有凸齿,
这类凸齿是商代玉器装饰的一个特点。
一般而言,商代的戈中部有一条隐起的脊线,脊线两侧微凹。
刃部与边部刃有一凸起的小隔线。
玉戈
商代
长44.2、宽8.8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碧玉质,绿色中夹有姜黄色斑纹,材质坚硬,有较好的玻璃光。
器扁薄,援呈三角形,戈双刃向前聚成锋,略斜,
中部起脊,直内,近栏处居中有一圆孔。
内部有两组双阴刻线,末端有五组扉牙。
玉戈
商代
最长16.5、最宽5.5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呈鸡骨白色,有红色朱砂。
器扁薄,援前锋呈三角形,有中脊和上下刃,锐利。
内略呈长方形,近阑处居中有一圆孔,
内后端有较宽的平行阳线五组,整器制作规整。
玉戈
商代
长10.7、宽3.2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
玉质褐色。器扁薄。援前端呈三角形,
前锋尖利,两侧有刃,中间起脊线。
援后端中部有一小圆孔。直内。原清宫旧藏。
玉戈
商代
长22.2、宽4. 6、厚0.7厘米
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玉质牙白色,沁色较重。援部较长,三角形锋,
有中脊及边刃,援后部有上下阑。
长方形内,前端中央处有一单面钻圆穿,
后端阴刻两条平行竖线,其后减地雕刻三组双阳线纹,
尾端呈齿牙状,体局部有朱砂痕。两面纹饰相同。
铜柄玉戈
商代
长26.2、宽6、厚0.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戈身玉质已受沁为鸡骨白色,边缘有刃,薄而短平。
铜柄镂空,饰凤鸟纹,可能原嵌有绿松石。
玉斧
商代
长11.3、宽5.8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黄褐色,局部泛白,温润亮洁。
长方扁形,刃部稍宽,钝口,无使用痕迹。
上端微窄,圆角,上有一单面穿孔。
铜柄玉斧
商代
长21.8、宽8.07、厚0.76厘米
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玉与铜复合器。扁平长方体。
斧体宽扁,玉质青色,有灰白色沁。
斧为双面弧刃,中部有脊线,底部钻一圆孔。
内与斧的一部分为铜质。长方形内,有上下阑,下阑较长,
内顶端于长方形框内铸一兽面纹,旁侧有一圆孔。
两面纹饰相同,有使用痕迹。
玉钺
商代
长12.2、宽9.1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黄褐色,边缘有较深的褐色斑。顶端有一半圆形缺口,左右角各有一小孔。上部有一圆穿。刃为弧形,刃口薄而锋利。两侧边仍有齿牙状饰,疑为由玉钺改制而成。
玉钺
商代
长14.7、宽7厘米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玉质青色,泛淡绿色,有褐色白色斑。体为扁长形,上窄,下宽,通体素面无纹,钺的上端顶部有一圆穿孔。此钺上端及左下角残缺。
兽面纹玉戚
商代
长15、宽14.7、孔径6.3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已受沁为黄褐色。玉戚中穿大圆孔,刃部为七个连弧。两侧各有两组凸齿。兽面纹臣字眼,卷云形长眉,卷耳,两眼之间有一方菱形。两面纹饰相同。戚为兵器,玉戚为商代礼仪用器,也是权力的象征。
玉戚
商代
长11.4、宽6.9、厚1.25厘米
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褐色沁斑。扁平体。顶平直,扇形弧刃,双面刃,两侧各分布二组牙饰,每组三齿。器上端有单面钻圆穿,无使用痕迹。
玉刀
商代
长36.8、宽4.4、厚1.3厘米
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玉质青绿色,有裂纹,裂纹处受沁呈褐色。器体厚重,刀脊平直,有短刃;柄部自然呈鱼嘴状,并有一圆穿。
兽面纹玉韘
商代
高3、直径2.9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已严重受沁。一面减地浮雕兽面纹,兽面方形眼,上卷角。一面光素,有一斜横槽。下棱穿有一孔。整体尺寸较小,可能为童子所戴。韘是古人射箭时套在拇指上的扣弦器,商周至战国时期,玉韘还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汉以后演变为玉韘形佩,为装饰佩器。
玉柄形器
商代
长10.4、宽2.8、厚0.6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带黄色沁斑,光泽莹润略透明。器为扁平长条形,顶端平,中上部分略向内收并饰凸弦纹两周,其他部分光素无纹,底部斜磨出尖,通体无孔,碾磨精细。
弦纹柄形玉器
商代
长10.6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色青中闪黄,质坚硬,局部有赭红色沁斑。器作扁方长条形,通体纹饰分为五节。顶端平,略向里收并有一道凸弦纹。中段有三道凸起的弦纹,并有一对穿孔。弦纹之间形成凹槽,略向内收。中段与下部相连出一台痕,末端出四棱锥形榫头,可嵌接木柄。棱纹刚劲规整,之间饰以弦纹。
花瓣纹玉柄形器
商代
长9.9厘米,截面长1.4、宽1.3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泛青绿色,局部有沁斑、绺裂。造型为长条方柱状,顶端平,四面为斜坡状,通体以弦纹分节,并用浅浮雕技法琢饰出较为对称的花瓣纹,底部出尖,光素,似作榫头。
龙首玉觹
商代
长4.9、宽1.1、厚0.3厘米
现藏于新乡市博物馆
玉质泛黄色。体呈半弧状,两面纹饰相同。一端平齐,雕出龙首形象,臣字眼,嘴微张,头部皆为减底平凸雕刻技法,嘴部有一圆孔以供穿缀;另一端逐渐收尖。
龙首形玉觿
商代
长7.1、宽4.1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牙黄色。状若兽角。上端刻龙首,瓶形角,觿中部刻三角纹,下部呈双面刃状。龙首对钻一孔。《诗·卫风·芄阑》:“童子佩觿。”《礼记·内则》:“左佩小觿,右佩大觿。”《说文》:“觿,佩角锐端,可以解结。”均对觿的用途作了说明。
人首形玉饰
商代
高4.3、宽3.4、厚1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绿色,有白色黄褐色沁斑。圆雕一人首,正面弧凸,背面内凹。人首臣字眼、大鼻、阔嘴,大耳。头发以短直阴线刻出,双目间有一穿孔,可供系挂。
玉人面饰
商代
高2.3、宽2.3、厚0.3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鸡骨白色。长方扁形,面微凸。高束发上阴刻细小竖线,宽额,竖八字眉,鼓目,大鼻,阔嘴,两侧有对等的耳朵。背面内凹,无纹饰。正面抛光均匀。
兽面纹玉饰
商代
高4.5、宽3.6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白色,灰白色沁。本器的装饰纹样与青铜器的装饰效果极为相似,以商代晚期常见的双阴线纹手法和兽面纹作装饰。从整器的形状看,其原料可能是玉琮残片改制,以原琮外方一角为兽面的正中,头戴牛角状冠,“臣”字眼、硕鼻,下部一穿代表嘴,整体风格商代特征十分明显,定为商器较为可信。商代晚期玉器制作工艺与青铜器制作工艺并行,其整体装饰风格趋于一致。
人首形玉饰
商代
高3.4、宽2.6、厚2.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已受沁为灰白色,并有土斑。长圆球形,背部有孔。两面均以阴线雕琢人面纹。正面人面臣字眼,高额、竖鼻,以几道阴刻线表示嘴纹,脸颊及额头均有双勾阴线雕琢的连弧纹、三角纹及卷云纹。反面雕工粗犷,长方形眼,仅以横、竖阴线雕琢额、脸、面颊。此物造型少见,纹饰独特,对其表达意义还有待研究。
羽冠人形玉饰
商代晚期
高12、宽3.5、厚0.4厘米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玉质沁成白色,不透明。体扁平,双面剔地浮雕。玉人呈蹲踞状,侧平视,头微扬。头顶高高耸立羽冠,边缘呈脊齿状。“臣”字形大眼,鼻与眼距离较远,斜直高鼻,嘴部较小,略向前倾,与鼻距离较近,大耳。手臂弯曲,握拳,放于胸前,腿呈蹲立状,臀部刻“ ”纹,下有一穿孔。下肢紧帖臀部,足部较大,无纹饰刻画,足下有榫。似用来插嵌或与其他器物结扎使用。
龙形玉佩
商代
高4.85、宽4.35、厚0.6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绿色,有褐色铁锈沁及土沁。器呈龙形,中有孔。器形似玦形,但未开缺口。龙体卷曲,“臣”字眼,蘑菇形角,卷尾。以双钩阴线雕琢回纹,装饰于龙之身躯,线条简练。
龙形玉玦
商代
高4、宽3.05、厚1.3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局部玉表已严重受沁。玦为夔龙形,卷曲,头足间断开。夔龙吻部前伸,凸圆球形眼。身上以双勾结合压地隐起技法雕琢纹饰。玉玦造型与妇好墓出土者类似,为商代之器。
龙纹玉饰
商代
长3.5、宽4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黄绿色。浅浮雕正视为一盘龙,瓶形角,一足,体饰回纹。
虎形玉佩
商代
高2.9、宽8.2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黄白色,有褐色斑。虎呈半卧形,尾上卷。以阴线勾勒躯肢轮廓,勾云形方耳,张口,嘴尾各穿一孔。
虎形玉佩
商代
通长5.3、宽2.2、厚0.6厘米
现藏于新乡市博物馆
玉质青色。呈片状,卷尾蹲坐,圆眼,张口,身上双面皆为单阴线雕刻,尾上卷,虎口和卷尾处各有一孔以供穿缀。该玉器属于商代晚期的佩饰,其雕工遒劲流畅,为这一时期的典型玉器。
象形玉佩
商代
高2.7、宽3.3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灰黄色。片状。站姿,鼻端勾卷成孔,躯体肥硕。颈上缘对穿一孔。此器两面均留切料痕迹。光素无纹。
牛首形玉饰
商代
高4.2、宽3.8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受土沁呈灰黄色。牛面中部起脊,牛角写实,阴刻双钩方眼。嘴至下颔对穿一孔。反面平素。技法简练纯熟,属商晚期风格。
鸮形玉佩
商代
高5、宽3厘米
现藏于新乡市博物馆
玉质青色。器圆雕一立状鸮,鸮勾啄,立耳,双翼并拢,短尾下垂,足尾处有小十字穿孔。通体以精致双阴线琢出卷云纹。头顶饰一斜对穿,以供穿缀。
凤形玉佩
商代
长13.2、宽7.4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白润,经浸蚀局部泛黄褐色晕斑。体扁平,用丝锯镂空线刻。器呈回首长尾夔凤形,周边为齿状,有四个单面钻成的小孔。两面纹饰相同,精巧写实,有石家河文化玉凤构图遗风。
鹦鹉形玉佩
商代
高8.4、宽3.6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黄绿色。高冠,冠边缘出脊齿,圆眼,尖喙下弯成钩,身以阴线双钩法刻勾云纹,短翅长尾,立爪。造型及雕刻风格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鹦鹉极为相似。
刻铭鹦鹉形玉佩
商代
高8.4、宽4.2、厚0.6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青白色玉质,表面有大面积铁褐色沁。器物呈片状,雕琢一鹦鹉,两面纹饰相同,凤鸟昂首,“臣”字眼,勾喙,胸前出四组有扉牙。身饰羽翅纹。头上有冠,冠两面分别刻有“牧”、“侯”二字。冠部有孔,可穿系绳。商周时期,刻有文字的玉器极少,此器所刻二字,可能是器物主人的名或爵位,十分珍贵。
高冠鸟形玉佩
商代
长8.13、宽2.04、厚0.17厘米
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玉质沁呈鸡骨白色。扁平状,弧形。一端刻成鸟首形,勾喙,圆眼,月牙形眉,头上以平行阴刻线刻出高冠,冠上有一圆孔。鸟的身体上以双阴线刻出羽翼,尾部齐平。
戈状冠凤形玉饰
商代
长11.5、宽3.5、厚0.4厘米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灰白色沁。体扁平。凤鸟冠雕刻一大一小弯弧形援戈,中间有脊锋,前锋呈三角形,尖锐,两侧带刃,大援下部有扉棱和穿孔,可佩系。凤鸟呈侧立状,头后有角,棱形眼,尖喙,双翅拼拢,尾部向上卷起,爪呈钩状,尾、足各有镂孔。翅膀用阴线雕刻,表示羽翎纹,两面纹饰相同。
凤形玉佩
商代
长10.2、宽4.4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黄褐色,纯洁莹润。方形冠,阴刻长羽纹,浅浮雕圆眼,喙略外翘,并对穿一孔,线条流畅,粗细兼施,刀法刚劲。
鸟形玉佩
商代
长8.9、宽3、厚0.1厘米
现藏于新乡市博物馆
玉质褐色,有白沁。玉鸟呈伏卧状,为片状玉料琢成,圆眼,双面皆为单阴线雕刻,尾下垂,嘴有一圆孔以供穿缀。
鸟形玉佩
商代
高2.2、长4.4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青白微泛黄,夹有赭红色朱砂。鸟侧身而立,变异长尾呈片状。下面以双勾彻线刻出鸟的圆眼、尖喙、鸟羽及涡纹形胸羽,胸下有一个圆孔,可知是垂饰之属。背面光素无纹。鸟形简洁古朴,琢制线条刚劲流畅。
鸟形玉佩
商代
高3.5、宽3.3、厚1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洁白温润,少有沁色。燕首稍圆,前有三角形尖,圆凸眼。燕身张两翅,上以双钩阴线饰羽纹。尾部分两瓣,有一圆穿孔。
鸟形玉佩
商代
长2.6、宽1.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细腻温润,有少许铁锈沁。圆雕一小鸟,圆凸眼,张口。颈部有一横穿孔。身上减地浮雕羽纹,尾部以阴刻线表示。玉鸟小巧精致,十分生动可爱。
鸟形玉佩
商代
长5、宽2.6、厚0.25厘米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玉质青色,有灰褐色沁及朱砂痕迹。呈片状,首部前仰,圆眼,身饰阴刻羽毛,短足,长尾下垂,在鸟的嘴部与胸部各有一圆穿孔,可穿系。两面纹饰相同。
螳螂形玉佩
商代
长9.7、宽2.2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黄绿色,有少量褐色沁。体厚重可稳立。螳螂圆眼外突,前肢折曲,身阴刻双钩云纹。
螳螂形玉佩
商代
长3.8、高1.3、厚0.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表面有铁褐色沁。扁平片状,镂雕一大腹螳螂,前爪及后尾处各有一圆穿孔。螳螂前肢弯曲下勾,大腹宽尾,腹部仅以几道阴刻线装饰。此器整体风格简约,形象逼真,与商代常见细瘦之玉螳螂略有不同。
蛙形玉佩
商代
长2、宽1.5、高1.1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绿色,有少许水沁及土沁。圆雕一蹲伏之蛙,圆眼外凸,张口。通体光素无纹。此玉小巧,但形神兼备,是商代圆雕玉器的典型代表。
蜥蜴形玉佩
商代
长7.5、宽2.6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已受沁呈白色,并有土斑。器体为扁平片状。蜥蜴呈匍匐状,三角形头,头尖部穿一圆孔。浮雕椭圆形眼,颈部浮雕两凸弦纹。四肢前伸,左后肢及尾断缺。背面光素。
蜥蜴形玉佩
商代
长10.5、宽3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灰白色。片状。蜥蜴肖生,呈匍匐形。浅浮雕圆眼,嘴微张,并与颔底一孔相通,阴线刻足爪。形象生动。
鱼形玉佩(3件)
商代
上:长4.5厘米 中:长3.5厘米 下:长5.4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上:玉质青色。长条片状微弧。大头,体肥,尾下弯呈弧形。用阴刻线刻出眼、鳃、背鳍、胸、腹鳍和尾部,近口部有一穿孔,可佩系。中:玉质土黄色。扁平长条形。鱼嘴处单面钻有一小孔,可穿系,近尾处两边出鳍,鱼身刻出头部、眼睛、背鳍,斜尾。下:玉质青色,布满鸡骨白色斑。薄片弧形。头上部有一单面钻孔,可穿系,正反两面用粗短阴刻线琢出背鳍,尾部宽平,呈长方形,斜边。
兽形玉饰
商代
长6.5、宽2.5、厚0.4厘米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玉质青色,有灰褐色沁。呈片状,“臣”字眼,嘴部平齐,足部饰阴线,尾部有刃,嘴部有一穿孔。两面纹饰相同。
鱼形玉佩
商代
高2.8、宽6.9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白色,洁净莹润。鱼体呈新月形。眼部对钻一孔。阴线刻背鳍、腹鳍,尾端呈双面刃形,颇锋锐。
弧形玉佩
商代
长4.2、宽2.1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头部有红褐色沁。整器呈弯条弧形,故又被称为璜形器。内弯处有几道弦纹和凸棱纹,似简化抽象的蝉,尾部分两支,又似羽翅。背面光素无孔。此种弯条形饰在商代墓葬中已出土多件,所饰纹饰多以兽面、蝉纹为主。
龟腹形玉版
商代
长7.9、宽4.7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灰白色,多有黄褐色斑。上部对钻一孔。正面阴刻格状龟腹纹,下端分尖叉。反面呈凹弧形,并有四个对称式橄榄形穴,表示龟版在占卜前进行钻灼的钻痕。
甲子表玉残版
商代
长7.4、宽3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灰青色。正面阴刻双钩“庚”、“寅”、“辛”三字,其中 “庚”、“辛”二字泐伤。“庚”、“寅”、“辛”应是“庚寅”、 “辛卯”之缺。字体清晰劲健,背面平素。此甲子表残玉版采用大字双钩法,是国内仅见之作。据陈邦怀先生考证,甲子表玉版原件为六片组成。每片文字两行,每行二十个字。此残片属第三片,文字在第二行。此玉版亦是古文字研究的珍贵资料。
转引自古玉虫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