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梦空间蝙蝠侠敦刻尔克!好莱坞烧脑巨匠诺兰爆红
随着《蝙蝠侠》三部曲、《盗梦空间》、《敦刻尔克》等好莱坞巨制的诞生,英国导演、编剧、摄影师及制片人克里斯托弗·诺兰成为好莱坞金牌大导演。有人认为在好莱坞,能够在拍摄手法和艺术完整性上不作任何妥协和牺牲的导演,寥寥无几。克里斯托弗·诺兰是少数几个仍紧紧握着自己电影的控制权的导演。
当然,诺兰的自主权源自他对电影预算的控制能力,还有对按期完成电影的职业素养,虽然动作戏把控差那么点。不过在诺兰身上,融合了一位艺术大师和导演工匠的双重气质,下面就根据资料来看一看。
1970年7月30日,克里斯托弗·诺兰出生于英国伦敦,小时候经常在美国和英国两边跑(因为妈妈是空姐),所以口音偏英式,但有时说话会突然转成美式音。他对于两国的文化和生活习惯都很熟悉。
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父亲是英国人,做广告文案工作。母亲是美国人,从事乘务员工作。克里斯托弗·诺兰上有兄长马修,下有弟弟乔纳森·诺兰是一名编辑。由于父母的关系,兄弟三人从小就在英、美两国之间奔波。
1977年,七岁的诺兰就用父亲的超8摄影机拍摄自己的玩具兵人,开始了最早的电影创作。
1989年,他的超现实主义短片《塔兰台拉》(Tarantella)在美国公共广播公司创办的独立电影。
1992年,大学毕业于黑利伯瑞学院,这是一所位于伦敦赫特福德郡的独立学院。后进入伦敦大学学院(UCL)学习英国文学,在校期间,他与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组织了“16毫米”社团,拍摄了大量短片。
1996拍摄另一部短片《盗窃罪》(Larceny)在的剑桥电影节上放映。
1997年,他拍摄的一部3分钟片长的短片《蚁蛉》(Doodlebug)。2003年被包含在DVD《Cinema16:BritishShortFilms》中发行。
1996年,诺兰只用了6000美元和他“16毫米”社团的朋友们拍摄了他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追随》(Following)。
1998年,《追随》在旧金山电影节上放映并受到关注[11] 。1999年,Zeitgeist公司在小范围内发行了《追随》。
《追随》的成功赢得了艾玛·托马斯的芳心,两人是大学同学,克里斯托弗·诺兰与艾玛·托马斯在伦敦读大学时相恋,毕业之后于1997年结婚,拥有四个孩子和一家制作公司,一家人现居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两人有三个孩子,一起居住在洛杉矶!
2000年,来到好莱坞发展的诺兰指导并编剧影片《记忆碎片》,该片改编自诺兰的弟弟乔纳森·诺兰(Jonathan Nolan)的短篇小说《死亡象征》。影片最终获得了2500万美元的本土票房。该片也获独立精神奖的最佳电影剧本及最佳导演奖,圣丹斯国际电影节的最佳电影剧本奖,广播电影协会的最佳电影剧本奖,以及金球奖和奥斯卡奖的最佳电影剧本提名,从此跻身为美国一线导演的行列。
本片算不上是大制作,但是导演将错综复杂的情节安排在冷静犀利的镜头语言之下,集合了暴力、玄疑等诸多因素,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关于人生哲学和心理学的思考,堪称是一部具有探索精神的佳作。
影片营造的支离破碎感觉,让观众切身地体会主角的内心世界。《记忆碎片》为这种彻底得倒序叙事技巧找到了一个浑然一体的故事,编排倒叙的故事细节需要特殊的思维,而找到一个合适这个框架的题材更需要灵感的光顾。
2001年,诺兰拍摄了警匪电影《白夜追凶》,影片翻拍自1997年上映的挪威同名电影。该片被评论界赞誉为翻拍欧洲电影的美国片中少有的成功之作 。
2003年,诺兰主动向华纳并邀请英国男星克里斯蒂安·贝尔担纲主角指导拍摄商业漫画电影《蝙蝠侠:侠影之谜》。该片使用IMAX这种先进的胶片拍摄模式来勾勒他所期望的歌剧式气魄。
影片从2004年3月开拍,9月完成,在129个工作日里,剧组到过冰岛、芝加哥和伦敦进行实景拍摄,也在英国著名的谢伯顿电影制片厂摄影棚以及由飞机库改建的、庞大的卡丁顿摄影棚内进行拍摄。
哥谭是影片故事发生的重要地点,芝加哥不仅被用作哥谭市的蓝本,还被用来拍摄许多表现这个虚构城市的外景,包括一段壮观的追车场景,蝙蝠车沿着精心设计的线路像火箭一样在公路上飞驰,并撞飞追捕的警车。这个追车镜头主要在芝加哥河南面的Lower Wacker大道上拍摄,并且得到芝加哥市前所未有的支持,为了拍摄疯狂的追车场景,城市的数个街区都曾被暂时封闭。追车镜头中的一些特别棘手部分使用了布景拍摄,按照三分之一的比例搭建了房顶模型,当房瓦被汽车碾压碎落时,效果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哥谭市外貌的大型模型是在卡丁顿摄影棚搭建的,卡丁顿曾是飞机库,座落于伦敦北部。卡丁顿庞大的2号飞机库长812英尺,高180英尺,棚内面积相当于16个奥运会规格的游泳池,可以容纳8338辆伦敦双层巴士,这是一般摄影棚所无法企及的。
韦恩庄园的内景和外景大部分是在英国的Mentmore塔拍摄,这处地产由罗斯彻尔德家族于19世纪50年代修建,座落于伦敦北部约一个半小时车程的地方。正是在这座庄园之下,年轻的布鲁斯·韦恩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洞穴,里面有无数的蝙蝠和非常壮观的瀑布。
蝙蝠洞布景是在谢伯顿摄影棚内建造完成,大约长250英尺,宽120英尺,高40英尺,它使用了24台水泵,每分钟有12000加仑的水在布景中流过,从而形成瀑布,溪流和滴水的潮湿洞壁。影片中可以看到蝙蝠侠用他的高科技斗篷“飞”过哥谭市的天空,这个镜头并非出自视觉特效,而是在摄影棚里完成的,没有使用任何绿屏技术。飞翔动作是凭借钢丝和真正的摄影机完成,剧组将摄影机吊在钢丝上,让蝙蝠侠在摄影棚里滑翔了800英尺的距离。
影片前半段叙述布鲁斯内心转变,现实与回忆交错进行,又是倒叙又是插叙,跳来剪去的,像《记忆碎片》那样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导演颇有想象力地填补与诠释了亿万家产的继承人布鲁斯·韦恩如何成为黑暗拯救者蝙蝠侠的侠道之路。
本片也一改上一集过分夸张、弱智的漫画化风格,采用了较为严谨的现实主义手法,诸如对蝙蝠侠初出江湖、新手上路时的技巧不娴熟以及最初战车、战衣的老土、原始、野性等等细节都让人觉得真实可信。此外,该爆炸的就爆炸、该飚车的就飚车,这些都有着较强的娱乐可观性。
2005年6月15日,《蝙蝠侠:侠影之谜》(BatmanBegins)正式公映,获得3.52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入选当年夏季卖座影片前三甲,同时获得了漫画迷和评论界的如潮好评。该片获第32届土星奖最佳编剧。
2006年10月20日,执导完成了奇幻电影《致命魔术》,这是诺兰的一部过渡性作品,没有太强的野心,也不图有多高的票房,只是想完成一个自己非常喜欢的题材。
2008年7月18日,执导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上映,该片上映一个星期就打破美国多项票房纪录。最终获得10.82亿美元的全球票房,成为全球第四部票房超过10亿美元的电影,也是第一部票房超过10亿美元的超级英雄电影。
2010年,执导以梦境为主题的科幻电影《盗梦空间》。这是诺兰在商业领域内的一次全新尝试。该片获第37届美国土星奖电影类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奖,也被誉为诺兰导演的巅峰力作。
本片之前广泛认为克里斯托弗·诺兰是借鉴了日本导演今敏于2006年制作的动画片《红辣椒》的创意。但克里斯托弗·诺兰澄清了这一说法,他反复表示本片是完全原创的全新作品。
尽管在影片中有很多幻觉般的情节场景,作为诺兰的招牌风格,他还是习惯让整支创作团队尽量做到实景打造,而避免过多运用CGI技术。“我始终觉得最重要的,是在摄像镜头前做足该做的功课,下真功夫。然后,在必要的情况下,电脑成像会更容易提高实景排摄效果,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诺兰坚持使用摄影机完成拍摄,电脑在他那里基本可以算是一文不值,这种操作方式在好莱坞简直就是让人无法相信的。实现这些都是多亏瓦雷·菲斯特和克里斯·科伯德的帮忙,他们一位是诺兰的御用摄影师,一位是邦德电影的特效总监,两个人一起帮助诺兰实现了老式电影技法的回归。
影片的拍摄足迹遍布全球,单单主要场景的拍摄就涉及四大洲6个国家。在拍摄过程中,摄制组的演职人员可谓历尽艰险,经历了摩洛哥丹吉尔的酷热炙烤,又体验了加拿大卡尔加里的大雪纷飞。拍摄地还包括了东京,巴黎和洛杉矶,视觉效果团队为了做好一组车辆动作镜头,运用了人工降雨等手段完成了货运火车横扫市中心的情节。
《时代周报》曾评价《盗梦空间》:延续了诺兰一直以来对偏执情感的探究和对超现实题材的热衷,影片气质也尽可能秉承了“独立片风格”: 以智慧与反思为纲,将演员的表演放在重要地位; 置3D风潮于不顾,钟情传统技术;不定义忠奸善恶,游走于灰色地带,直指人心纠葛;看似随意、混乱的剪辑手法。
许多影迷称《盗梦》那句“跳还是不跳”的台词,有向《泰坦尼克号》致敬嫌疑,甚至感动要命。然而梦境永远是假的,现实永远是要去面对的,《泰坦尼克号》成功在于爱情悲剧缘自突发灾祸,《盗梦》则是小女子自己走火入魔,就算几个精神病医生诊治,依旧证实没有病。或许这就是诺兰想表现的寓言主题——任何人不要过分迷恋梦,否则走火入魔洗了脑,势必引火自焚!
克里斯托弗·诺兰作为一名英国导演,是听着敦刻尔克的故事长大的,敦刻尔克的故事早已渗入他体内。在拍摄处女作《跟踪》时,克里斯托弗·诺兰和妻子艾玛·托马斯乘坐小船横渡海峡,去到敦刻尔克。虽然战争早已结束,但他仍被当时的战场遗址所震撼,萌生了强烈的想法,要拍摄一个关于敦刻尔克的故事。
为了真实呈现敦刻尔克大撤退,克里斯托弗·诺兰花费大量时间阅读出自于亲历者的一手材料,并聘请编写过《敦刻尔克:被遗忘的声音》一书的历史学家约书亚·列文作为本片历史顾问,二人还一同拜访当年老兵,把老兵叙述的真实故事搬上大银幕。在创作《敦刻尔克》时,为了营造战争的紧迫感,克里斯托弗·诺兰再次打破常规,采用非线性叙事风格,并将对白的数量压缩到最低。
《敦刻尔克》全片达3/4的画面,都以IMAX全画幅的方式呈现,但由于IMAX摄影机非常沉重,拍摄过程很艰难,摄影指导霍伊特·范·霍特玛经常扛着几十斤重的摄像机在海上进行拍摄。摄制组想了各种方法拍摄水戏、战争戏。拍摄空战时,摄制组找来了几架喷火式战斗机,让演员坐在上面演戏[16] 。为了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的感觉,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把他自己和IMAX摄影机一起放到了战斗机里,还建造了特殊的管道,在驾驶舱放置IMAX摄影机。
《敦刻尔克》展现了二战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事件,克里斯托弗·诺兰将情节简化,省去了前因后果的故事铺垫,一开场就单刀直入,将观众带入战场,并通过大胆创新,以海、陆、空三个不同时空交织的故事结构,来展现情节的紧迫感,并推动剧情发展。视觉效果磅礴大气,刻画的士兵群像十分精彩,同时结尾也足够震撼,余味悠长。除了震撼,《敦刻尔克》还有触动心灵的动人情节。对求生的渴望、无私救人的勇气、为同胞的奉献,各种最闪亮的人性光辉都在诺兰的执导下获得了深入浅出的阐释,令《敦刻尔克》呈现出一种温暖的人文关怀及独具一格的动人气质。
纵观诺兰导演的作品,擅长将故事巧妙地打散,使讲述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精彩的表演。对故事时间的处理,在每一部影片中都有独到的创意。诺兰身处好莱坞这种充斥着类型化的电影制片环境中,却保持着自己的风格,将一部部电影创作成烙着自己印记的作品,并且得到观众的称赞。他的成功与于其深邃的视角和不竭的创意分不开,他的叙事技巧使头脑中的想法完美呈现在银幕上,被大众所分享。
说一千道一万,《敦刻尔克》究竟有多强?从科幻题材转型写实战争大片,诺兰有没希望问鼎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大家还是去影院去一睹究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