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儿子”沈从文:悲凉与无奈的一生,《边城》寄托人性的美好
沈从文, 1902年出生在湘、川、黔三省交界的凤凰小城。凤凰城是苗族、土家族、汉族聚居区,是清政府为镇抚与虐杀残余苗民,派了一队戍卒屯丁驻扎,才逐渐形成的小城镇。那时,碉堡多数业已毁掉,军营也多数成了民房,但当地崇兵尚武的彪悍民风依旧存在。
在他的笔下,湘西醇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水色山光似一幅幅画面在眼前不停的展开。谁能想到一个把故乡写成人间天堂,世外桃源的大家,竟然是阅尽生死,成绩不好,连大学都没有上过的旧军人。
20岁那年,沈从文投到了陈渠珍部队,做了他身边的书记官。每天的工作便是查阅、抄录材料,为书籍归类编号,为旧画、古董作登记。这使他得以阅读大量书籍,也启蒙了他对古文物鉴赏的兴趣。
在环境的熏陶下,沈从文的性情和兴趣发生着变化,不管去哪儿,总拿了一本书。沉溺于书本的他此时求知若渴,他也日益感觉自己知识的匮乏。 后来由于感觉感情受到了欺骗,沈从文无颜再见家中老母,痛下决心去北平求学读书。于是,差不多21岁的沈从文,只身一人,去了北平。
由于学历的限制,来到北京后的他只能在北大旁听,但是,艰苦的学习环境并没有断送他热爱学习的心,他日复一日的坚持,也终于得到了回报。
热爱文学创作的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成功地进入了文人的圈子,并且结识了徐志摩等文学大家。
进入了文人圈子后的沈从文,也得到了其他人的认可和赏识,但却始终都觉得自己应该找一份能够安身立命的工作,他把这一想法透露给了好友徐志摩。
后来,经过徐志摩的推荐,作为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破格录取沈从文到学校任教,就这样,沈从文有了第一份体面的工作——中国公学低年级文学讲师。
沈从文找到了自己作品的灵魂,而他希望自己可以写出一部洗涤灵魂与人性的小说。这个宏伟的目标,在五年后得以实现,震撼了文坛和已经不具人情的冷漠社会。
《边城》——一座“希腊小庙”,寄托人性的美好
《边城》中的翠翠是最纯洁、最自然的美丽角色了,她寄托了人性的美好。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
这样的翠翠,像极了刚入社会的沈从文,从小被青山绿水养大,单纯干净都是自然的雕刻。他用澄澈的眼眸安静观看社会的动荡,却义无反顾投身于军旅中拯救更多的人。
1934年,沈从文的《边城》正式发表,立志要救国的他这部作品确是描写湘西江边凄美的爱情。
或许只有爱情的纯洁才能寄托沈从文追求美的至纯之心,因此在他笔下的人物“便是做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
《边城》以翠翠和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主线,他们都对翠翠一见钟情,决定以对歌来竞争。天宝自知唱不过就离家远行,却因为意外死去,傩送只好永远活在爱情和亲情的愧疚中,不再和翠翠相守。
美好又凄凉的爱情,平静又坎坷不平的人生,恰似沈从文一身热血却依然充满荆棘的经历。
翠翠是善良倔强的化身,勇往直前坚守信念的样子正是沈从文本人对文学的严谨和向往。只可惜,命运弄人——因为这爱情的无底洞,葬送了他原有的单纯和平静。
沈从文曾经因为《边城》的爱情受到文坛的瞩目,亦因为笔下浪漫绮丽的爱情故事受到批判。
2:大动荡时期,饱受病痛折磨,仍致力于文物研究中。
一九六六年,中国人民活的诚惶诚恐,十年动乱,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然而在那种特殊的环境下,他毅然宣布封笔来维护自己用笔的自由。沈从文的住房被占,家被抄了8次;书稿图集、文物等遭掠毁。
他曾被分配打扫博物馆的女厕所,这一切比其他在年轻时受过苦又算什么呢?经历过死生的人能把一切看穿看透。沈从文挺过了那痛苦的岁月终迎来文坛的解放 。
屈原死处潇湘阴
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项负责组织向沈从文伸出了橄榄枝。1989年,诺贝尔文学奖再次提名沈从文。
可是沈从文没能等到这份认可,因为那时他已经逝去。
“那个在月下唱歌时,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青年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回不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那个才华四溢把浪漫和美好写在书中,把愤懑和无奈化为期盼,把时代悲剧写得如泣如诉,把从文救国践行得堪比模范的沈从文回不来了。
1988年5月10日下午,沈从文心脏病复发,遗憾去世。
此时社会的动荡还没完全结束,沈从文等待了十几年,在生命的尽头也没有看到这片曙光。
昔日沈从文在《边城》中描写翠翠等待爱情的凄凉结局,如今笔下的期盼竟成为自己终了人生的结局。
意气风发,从军救国,弃军从文到最后成就经典,却因为时代背景而被误解。
结尾
沈从文说:人生有限,书应该越读越少,不然这一生你读的书可就太少了。
沈从文的身上有很多趣事,再复万言,亦难穷尽。这篇文我也只是主要谈论了他作品的精彩之处,却连其千分之一的精彩程度都没有写出来,实在是羞愧。但是文笔不行,心却是真的,无论是思想的提升、经历的积累,还是精神的富足,这就是沈从文的作品所能带过来的,他是通才中的通才,作家中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