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达到目标
文慧萍
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要“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突出了同样的思想,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现代社会对能力的新要求,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本质。在我们的目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到学习目标呢?我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因人而异 制订目标
目标决定行动,决定学习方式。教师所设计的课程目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这一目标,获得现代化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例如我们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创新”这一课题研究实验时,对优生、中等生、落后生分别制定不同目标,采取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达到本课所需达到的目标,力求使中等生转化为优生,落后生转化为中等生。制订目标时,设想优生要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中等生能提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落后的学生只要能提出浅显易懂的问题,哪怕他提的是一个词语的意思,都应该说是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况且好与差也不是绝对的,也许在某种情况下,差生能提出比优生质量更高的问题。如我班就有位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上课从来不回答问题,更不要说他能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通过老师的激励、同学们的帮助,在一次语文课上他终于开口提出了一个个最简单的问题即“'憧憬’是什么意思?”当时全班同学为他热烈鼓掌,从此,他每次上语文课都非常踊跃发言,他提出的问题也比以前的更好了,可以说他步入了中等生的行列,且能够与同学合作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二、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实施需达到的目标
我们的创新教育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施能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达到需达到的目标,自主学习即主动学习。那学生在怎样的情况下才会主动学习呢?我认为最主要是要有学习的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就会想学、爱学,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学生没兴趣,那他就会处于被动状态,学习的效果必定是事半功倍。例如我教《瀑布》一课时,首先要同学们课外去搜集有关瀑布的资料,看他们对瀑布了解多少,一到课上,同学们有的带来了自己在瀑布边拍下的照片;也有课外书上搜集到的镜泊湖的吊水楼瀑布;还有庐山瀑布;五十元钞票上的瀑布……我相机引导:今天我们跟随叶爷爷来领会一瀑布的壮丽景象,从而引出课题,这时,同学的兴趣可足了,有的同学还建议老师“先让我们自己来体会其中的壮观”。二是学生要明确学习目的,意识到学习的责任。即学习前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学习时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选择合作伙伴。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补救。例如我教《大海的歌》时,板出课题,让学生说说“看到课题,我最想知道什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小组内进行讨论,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式,不是一个简单的集体共在行为。它是一个积极的互动,在互动中实现师生、生生的共进。教师应以一种学习者兼朋友与建议者身份出现,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提供可借鉴的建议和意见。例如我班有学生在看《小马过河》时,提出“课文前边一直用老马对小马说,后面才用妈妈问小马,如果将前面的老马改为妈妈,这样既前后一致,又教育了我们从小要有礼貌,同时读起来更亲切。”她把这一问题提出后,她们小组的同学在讨论时都认为可以,且邀请我参加他们的讨论要我发表自己的意见。我当时只有建议同学们待老师请教专家后再和同学们交流。我班在学习《开国大典》时,就有一小组的同学提到“开国大典为什么要在下午三点举行?”像这样的问题,我只有留给下一步解决,课外和同学们一起查资料,后来我班就有一位学生在一张旧的《人民日报》上找到了答案,当她拿到班上和我们一起交流时,师生欢聚一团,如获至宝。还有同学提出“升旗的时候,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共28响。”这“54”和“28”各表示什么?”这一问题我也是通过向专家请教才找到答案。
探究学习即发现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认为学生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探究学习一定会有更新的发现,使我们达到预期的目标。例如我教《五彩池》时,有一个小组的同学提到“五彩池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颜色呢?”另一个小组就有一同学马上站起来“我们刚刚讨论过这个问题,我们小组认为这是一种光的折射原理。”当时,有的同学听不懂,我更觉得惊喜,同学们竟能说出“折射”这样对小学生来讲比较深奥的道理来,而且他还能够清清楚楚地向同学们解释。这使我真正体会到新型的学习方式给我们带来的收获。
三、达到预期的目标,课外延伸也很重要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课外延伸,效果更佳。我们应注意因文制宜,适当沟通学生的生活、积累和阅读所及,开拓学生的视野。我认为课堂上所学的东西就像一个圆心,它可以以“点”带“面”引发很多东西,从而让学生的心灵和头脑都得不到不同程度的充实。如“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一个这样最简单的问题,就可以引发同学们许多方面的思考,就能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希望的种子。
总之,我们要实施目标,在课堂上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新知,与此同时,鼓励他们注意找到问题的切入点、矛盾处、精彩处、突破处、关键处……一定会收到最佳效果,一定能为社会培养出能够面对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能够积极参与世界竞争与合作,能够主动适当、积极推动甚至引发一系列社会变革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