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中的“无歧视教育原则”

赞可夫说过:“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这样写道:“老师,您也许不知道,在孩子的眼里,,您是多么的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这质朴无华的语言饱含一种最普通而又是最深刻的情感和期待——公平,即学生需要教育的公平和公平的教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追求教育民主和教育公平的理念更是深植于现代学生的头脑之中,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无论是对待处境优势的学生,还是对待处境不利的学生,都要一视同仁,切实贯彻“无歧视教育原则”,即不管学生来自何种文化背景,不论贫富、男女、正常或残疾等,都应该得到平等的对待,而不应受到优秀任何歧视或忽视。那么,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如何有效地贯彻“无歧视教育原则”呢?

第一,尊重贫困生。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家庭经济条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部分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看不起家庭条差的学生,经常是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有些班主任也歧视贫困生,并常常对之流露出一种轻视和不屑之情。这样,会对贫困生心理造成双重压力。所以,班主任应不分贫富,一视同仁,引导学生正确交往,同时要更多的关心、帮助弱者。实际上,学生无论贫富,作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理应得到教师全方位的尊重。学生只有得到人格上应有的尊重,才能主动接受教师的“教育”。因此,尊重学生反映了教育民主和教育公平的一种价值。

第二,关心“心病生”。

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人数逐渐增多,班主任应成为一名心理卫生工作者,并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健康的生活,克服种种心理失常和心理障碍,缓解学生过度的焦虑、孤僻、猜疑、自卑、冲动,防止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在学生遭受心理挫折后,班主任又要设法创造一种谅解和宽容的气氛,减轻受挫者的痛苦,治疗学生的心理疮伤,以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第三,关爱“学困生”。

歧视“学困生”是班级管理中最普遍的现象,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座位安排上歧视“学困生”。二是教育评价中歧视“学困生”。班主任应该消除这种本不该有的歧视,公平的对待“学困生”。“教育中的许多偏见和失败,都源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因此,班主任应深入了解第一个“学困生”,尤其对学习差、行为落后的学生,更要透过表象,寻求原因,把握特性。赞可夫曾指出:“假如你班上有一个学生不专心听讲,经常违反纪律,作业总不认真,而且不懂礼貌。这些事情本来不可能让教师对学生有好感。但这些外表后面可能潜藏着良好品质。对这些'难看的’学生,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他,教师很可能发现,原来他有一颗爱钻研的头脑,一副体贴和同情别人的好心肠,以及一种异乎寻常的积极性。”班主任对“学困生”的了解,不仅可以客观公正地对待他们,采用正确恰当的教育方法,而且可以滋生对“学困生”的爱心。第四,欣赏“问题生”。在正常情况下,每个班级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不同程度的违纪学生,而且反复不止,屡教不改。对此,班主任深感焦虑和痛苦,有时甚至于愤怒。但是,我们在愤怒之余,还得学会欣赏“令人心烦”的学生,学会欣赏和挖掘隐藏在他们身上而又极不容易被人发觉的“亮点”“闪光点”,并坚信每个“问题生”都是可以转化和培养的。教师切忌以学生不利的现状去断定他的一生和未来。爱因斯坦曾因爱捣乱而被慕尼黑高级中学开除。他的父亲问校长,什么职业适合爱因斯坦。校长的回答是令人沮丧的:“这无关紧要,因为他将一事无成。”可后来呢?全世界的人都知道那位校长错了。因此班主任要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预见学生的天性,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对待令人麻烦的“问题生”,我们不能仅仅是感到厌烦,更不能一味的批评和指责,而要在多“欣赏”的同时,更多地研究“问题生”,寻求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并对其一生负责的因人而异的教育策略,为其一生的生命辉煌创设和提供良好的教育支撑点。

第四,关注“边缘生”。

在班级群体中,学生人际交往存在两极:一极是在班级中享受极大信任和威望的学生,被称之为“明星”“受欢迎的人”;另一极是未被其他任何人积极选择的学生,称之为“孤星”“受轻视的人”,长期不与他人积极交往,很少得到他人的帮助与照顾,也很少关心他人和集体。实际处于一种“无人问津”的边缘状态,并在班级中处于不利地位。但是,班主任可通过科学的设置“班干部”以影响他们的自我角色期望和教师对他们的期望,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参与,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促进他们良好的发展。

总之,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切实坚持“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忠实的贯彻“无歧视教育原则”,最大限度的维护教育公平,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受到公平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来源:中国校长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