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袁文魁老师提出的记忆模型的思考
袁文魁老师的《记忆魔法师》再版了,做了许多修订,其中关于记忆的七个模型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昨天在他的公众号里一睹为快,迅速在记忆术的QQ群与同好讨论了一番,今天将我的想法总结下来,并且让思考更深入一些。
新版《记忆魔法师》
讨论之前,先谈谈《记忆魔法师》这本书,我参加袁老师来华中农业大学的一次演讲,有幸因回答问题获赠一本,书籍内容丰富,对记忆术有深刻,周全的论述,我在教学实践中有颇多参考,这次这本书的再版,浓缩了袁文魁老师近来实践的思考,更有意义,肯定是值得购买阅读的,我在此予以推荐。
原版《记忆魔法师》
袁老师提出的记忆的七大模型,我最初听闻,是看到在北京全脑教育论坛袁老师以此作为演讲内容。之后,袁老师在华农演讲,演讲后与其交流,得知与他在演讲中提到的七种记忆方法是不同的,对此更感兴趣。后来自己在《元认知与学习策略》这本书中也看到对文章结构进行的模型区分,觉得对于记忆实践也颇有指导。
袁老师的演讲以及我的读书笔记都有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一阅参考:《当思维导图遇上记忆法 ----袁文魁老师华中农大演讲听后感》
http://www.yzzd.com/p/485.html
《555: 学习策略中的组织策略》
回到袁文魁老师提出的记忆七大模型:
他给出了助记的口诀:山药花队举金地(山药花队听起来像是女队的名字,联想到她们拿金杯,就当做是中国女子排球队吧,所以山药花队举金地就是中国女子排球队举起金杯的地方,刚好前年奥运会她们巴西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夺冠,那就是山药花队举金地),是对七大模型采用字头歌诀法(其中一个取的是第二个字)做的谐音转化-----散钥花队矩金地, 接着我们要进行第二重回想解码,也就得知了记忆的七大模型:
1, 散点模型
2,钥匙-锁模型
3,花瓣模型
4,(排)队模型
5, 矩阵模型
6,金字塔模型
7,地图模型
2016年中国女排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夺冠
我还没拿到新版的《记忆魔法师》,所以不知袁文魁老师如何论述这记忆的七大模型,这也有好处,就是我的讨论可以不受影响,再读袁老师的论述时就可以有心有戚戚或者原来如此的熟悉与意外的感受,我想这本身是学习的重要方法-----先思考自己知道什么,自己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想,然后看作者的论述!与之共鸣或者争鸣!
我对七大记忆模型的思考可以归纳为如下五个部分:
1,模型实在论,模型的重要作用
2,从联想的角度看记忆七大模型
3,从应用的角度看记忆七大模型
4,从序的角度看记忆七大模型
5,从记忆术的修炼看记忆七大模型
1,模型实在论
我最初听说模型实在论,是在每天听本书听对于霍金的名作《大设计》的解读中提到。霍金在这本书的《第三章 何为实在?》讨论了模型实在论。
我摘录一些他的精彩论述:
1)我们何以得知,我们不只是一部电脑制作的肥皂剧中的角色呢?如果我们生活在合成虚拟世界中,事件就不必具有任何逻辑一致性或服从任何定律。但是如果操控的外星人实施一致的定律,我们就无法得知在这模拟的实在背后还有另一个实在。
2)在模拟世界中的生物不能从外面注视到他们的宇宙之中,他们就没有理由怀疑他们自己的实在图像。
3)不存在与图像或理论无关的实在概念。相反地,依赖模型的实在论观点(模型实在论):一个物理理论和世界图像是一个模型以及一组将这个模型的元素和观测连接的规则。这提供了一个用以解释现代科学的框架。
4)经典科学是基于这样的信念,存在一个真实的外部世界,其性质是确定的,并与感知它们的观察者无关。在这种观点里,我们的理论是试图去描述那些物体及其性质,并且将我们的测量和感觉与之对应。
5)根据精确描述自然地量子物理原理,除非并且直到一个粒子的位置或速度被一位观察者测量,这个粒子既不拥有明确的位置也不拥有明确的速度。事实上,在某种情形下,单独的物体甚至并没有独立的存在,而仅作为众多的系统的部分而存在。而且如果一种称为全息原理的理论被证明是正确的,我们以及我们的四维世界可能是一个更大的五维时空在边界上的影子。
薛定谔的猫
全息原理
6)在传统上,那些不接受实在论的人被称为反实在论者。反实在论者相信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相互不同。他们一向争论道,观察和实验是有意义的,但是理论只不过是有用的工具,并不体现任何作为被观察现象的基础的更深刻真理。
一些反实在论者甚至要将科学限制于可被观察的东西,因为这个原因,19世纪许多人基于我们永远看不见原子而拒绝原子的概念。乔治.贝克莱(1685-1753年)甚至走至如此地步,他断言除了精神及其思想,没有任何东西存在。
眼见为实?
乔治.贝克莱
7)依照模型实在论,去问一个模型是否真实是无意义的,只有是否与观测相符才有意义。如果存在两个都和观测相符的模型,那么人们不能讲这一个比另一个更真实。在所考虑的情形下,哪一个更方便就用哪个。
8)我们在科学中制造模型,然而我们日常生活也制造模型。模型实在论不仅适用于科学模型,还适用于我们所有人为了解释并理解日常世界而创造的有意识和下意识的心理模型。没办法将观察者----我们----从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中排除,认识是通过感觉过程以及通过思维和推理方式产生的。我们的认识不是直接的,而是由我们人脑的解释结构而塑造的。
理论的基础是观测,而观测(或者说认识)又依赖于模型(人脑的解释结构)
9)模型实在论解决或至少避免的另一个问题是存在的意义。我们看不见的东西,譬如电子,夸克,我们说起存在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我走出房间而看不见房间内的桌子,我何以得知那桌子仍然存在呢?为啥不是我离开时桌子消失,而当我返回时,桌子又在同一位置出现?-----原因是桌子留在原地不动的模型简单得多,并能与当天花板掉下,我进入房间看到在天花板碎片之下损毁的桌子这一观测相符。
广义相对论与光线弯曲的天文观测相符
10)一个模型是个好模型,如果:
1--它是优雅的
2--它包含很少任意或者可调整的元素
一个理论应该尽可能简单,但不能更简单了-----爱因斯坦
3--它和全部已有的观测一致并能解释之
4--它对将来的观测做详细的预言,如果这些预言不成立,观测能证伪该模型。
2,从联想的角度看记忆七大模型
联想的内涵非常丰富,约公元前350年,亚里士多德提出三大联想律,即相似律、接近律和对比律。联想指由当前感知的事物回忆起有关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种事物的经验,又想起另一事物的经验这一心理过程。按照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认为联想是神经中已形成的斩时神经联系的复活。客观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联想反映了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联想可以分为简单联想和复杂联想。简单联想是把具有类似特征的现象,或时空上接近的事物,或相对立的现象联系在一起,包括类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复杂联想又称关系联想或意义联想,它是指由见到某种事物而联想到它的意义及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等。复杂联想包括因果关系联想、种属关系联想、部分与整体关系联想以及作用与效应关系联想等。
联想的顺序受强度和定向兴趣决定
袁老师提出的记忆七大模型是对记忆整体形式的概括,不牵涉到具体的内容,所以从联想的角度考察,我们也主要不从联想的内涵,而从联想的形式来看,我将联想的形式分为如下四类:
1,一对一联想
2,一对多联想
3,多对一联想
4,多对多联想
据此,将记忆的七大模型分开,除了散点模型无所归宿,其余各有所归:
散点本身是没有结构的,也意味着我们可以任意给其安排结构,可以将其转化成一对一的钥匙-锁模型或者排队模型;或者转化成一对多的花瓣模型;或者是多对一的矩阵模型;甚至是多对多的地图模型。
3,从应用的角度看记忆七大模型
记忆的作用太大,甚至构成了我之成为我的不可或缺的因素,所以我们不谈记忆的应用,而缩小到学习记忆术的应用。
我将记忆术的应用分为有限游戏与无限游戏两类,每类又区分为三小类。所谓有限游戏就是在一定规则下,以获取胜利为目标的游戏;而无限游戏则是没有确定规则,以延续游戏本身为目标的游戏。
记忆术可以应用在竞技,表演以及应考这三类有限游戏中,也可应用在求知,交际,成长这三类无线游戏中。我思考关于记忆七大模型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竞技与应考这两方面。
在世界脑力锦标赛中有十大项目:
这十大项目记忆对象所属的记忆模型主要是排队模型与钥匙--锁模型。
属于排队模型的项目:
数字类
1,快速数字记忆
2,马拉松数字记忆
3,二进制数字记忆
4,听记数字记忆
转换为数字类
5,快速扑克牌记忆
6,马拉松扑克牌记忆
7,抽象图形记忆
词汇类
8,随机词汇记忆
属于钥匙--锁模型的项目:
1,人名-头像记忆
2,虚拟历史事件记忆
对于应考,不同科目的不同考试题型往往不同,但最基本的题型一般如下图所示,包括选择题,判断题,问答题。
我想应对不同题型,需要利用的记忆其实对应不同的记忆模型:
单项选择题-----钥匙-锁模型
多项选择题-----花瓣模型
判断题------散点模型
问答题------矩阵模型,金字塔模型,地图模型
这里面给我们的启发是不同记忆模型对应的记忆内容本身也可以套用记忆模型来理解,譬如所谓判断题运用的是散点模型,是指某个知识点可以解决判断题,但这个知识点往往表达了不同定义之间的关系,属于一个命题,而命题包含的定义本身也可以属于不同的记忆模型,有时简单譬如英文单词解释:dog-狗,有时复杂譬如狗属于哺乳动物,种类很多,听觉嗅觉都很敏锐,善于看守门户,有的可以训练成军犬、警犬。总之,对于记忆模型要有俄罗斯套娃性质的理解。
俄罗斯套娃
4,从序的角度看记忆七大模型
最近翻看薛定谔写的《生命是什么》这本名著。他谈到物理,生物规律的差异,提到两个概念“从无序产生有序”“从有序产生有序”,觉得很有意思,意味无穷。物理规律反映的往往是前者,利用统计力学的规律,预测事物的运动;生物规律反映的常常属于后者,譬如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DNA,通过转录与翻译产生蛋白质,进而表现出宏观的生命特征。
、
再看记忆术,许多核心技巧其实就是在序上做文章。利用记忆宫殿辅助记忆就是“从有序产生有序”,利用编故事辅助记忆常常就属于“从无序产生有序”,记忆的对象本没有顺序,故事本不存在,但利用我们的想象能力,编出了故事,就产生了时空上的顺序。
从序的角度考察记忆的七大模型,其有序程度依次递增,最无序的是散点模型,其次是钥匙--锁以及花瓣模型,再次是排队,矩阵模型,最有序的属于金字塔与地图模型。
而记忆难易程度与序的关系也很有意思。我们短期记忆能够同时把握的对象在5--9个组块之间。序可以帮助将零散的信息压缩成一个组块,更方便我们短期记忆进行把握。但序本身又是额外的信息,会增加记忆的负担,尤其是需要精确记忆顺序的时候------这也是为什么记忆竞赛中排队模型相关的项目最多。所以为了让记忆更轻松,更牢固,我们往往在两者之间徘徊-------让其更有序还是让其更无序。
我们很好理解让其更有序的记忆术操作,譬如将散点模型的知识转化为排队模型来记忆----尤其针对像数字,随机词汇这样的单个信息。而在知识掌握中常用的归类法其实常常就是利用的矩阵模型以及金字塔模型。让其更有序,其实就是对抗熵增的过程,对抗熵增是需要能量的,记忆也是一个耗费能量的主动过程!而遗忘失序则是自然而然的熵增过程!
我所谓无序会有助于记忆,主要是指譬如钥匙--锁模型的信息,如果硬要再转化为排队模型往往就得不偿失。所以在虚拟历史事件或者人名--头像记忆中,我们只是完成一一配对的联想,而不去记忆不同对之间的顺序,那没有意义。
散点模型转化为排队模型来记忆的记忆术技巧主要是锁链记忆法或者故事记忆法,转化为地图模型来记忆的技巧主要是记忆宫殿,这里着重提提将其转化为花瓣模型来记忆,这里可以应用到场景构建以及更简单的逻辑等式。
逻辑等式其实也是钥匙-锁模型向花瓣模型转化的方式之一。这里面的巧妙之处在于构建出不存在的花蕊,而将散点的信息或者钥匙与锁都变成花瓣。譬如要记忆书,水杯,手机,空调四个词汇,直观上属于散点模型,为了助记,可以转化为排队模型,编一个有顺序的故事,看书---碰到水杯----浸湿了手机----用空调吹干。如果运用花瓣模型,则是要想出一个可以与四个词汇都相关的花蕊,我想到了阅览室这个花蕊。
5,从记忆术的修炼看记忆七大模型
最后,谈谈从记忆术修炼的角度看记忆的七大模型。
就如我们理解了1+1=2,就可以推而广之,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苹果,一个例子加一个梨子等于两个梨子....我觉得理解记忆的七大模型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记忆术的应用。
我对于如何记忆分属于七大模型的记忆内容,有如下初步的想法:
对于七种模型,其实可以分成三类来区别对待:
1,散点,钥匙-锁,排队(一对一联想)
2,花瓣,金字塔(一对多联想)
3,矩阵,地图(多对一或者多对多联想)
第一类思维模型的记忆策略相对简单,它们也往往是记忆术最体现威力的地方。核心策略是将无序转为有序,利用更有序的记忆模型来处理。譬如将散点转化为花瓣,排队,矩阵模型(逻辑等式,场景构建法,故事法,锁链法,分类法),将钥匙--锁转化为地图模型等(记忆宫殿法)。
第二类花瓣模型以及金字塔模型让我联想到了思维导图,这个问题转化为如何记忆思维导图?我的看法是其本身就已经很结构化了,记忆术对这样结构化的信息的辅助记忆主要在于:
1,转化编码处理,譬如形象化
2,对其本身结构的优化,譬如花瓣模型可以分层,而不是一次联想完所有的花瓣,而是采用套娃策略,虚拟出花蕊,进行分层。也可以说由花瓣变花序!
如果拿记忆思维导图,如何进行调整来说,其中一个方法就是让其结构更符合不重不漏的原则:MECE
第三类针对矩阵模型以及金字塔模型。他们本身已经是很好的助记方案。
对矩阵模型类记忆材料重在比较,充分理解如何实现多对一的精确联想。
而地图模型类的记忆材料,我的想法是借鉴拼图的方法,拼图的时候一般遵循两点:
1,,单点突破,捡软柿子捏,将最有特征的先摆好,对应就是先记忆最感兴趣,最熟悉了解的部分,然后在以此为根据地进行拓展!因为他们又成了联想的起始点,成为新知识学习的抓手!
2,确立边界,了解自己要记忆的内容的边界,形成记忆的范围,然后慢慢蚕食!可以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逐步推进!
地图模型的知识记忆,其实最类似我们对知识的系统学习,刚开始有许多知识空白,慢慢空白越来越少,知识掌握得越来越系统,知识学习速度越来越快,体现出知识学习的复利效应!
最后,再次感谢袁文魁老师提出的记忆的七个模型,给我带来不少启发,让我观测记忆术多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再次推荐袁文魁老师再版的《记忆魔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