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优势 : 中医不是疾病医学
中医学是一门“究天人之际,通健病之变,循生生之道,谋天人合德”的健康生态智慧学。
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中医不是疾病医学;
第二,中医不是物质科学;
第三,中医不是认识论上的知识论。
总之,中医关心的是“从哪里寻找健康的钥匙”,即“治向何去”,而不是“病从何来”。
中医学是哲学、医学、临床经验的统一体,其基本特点是重视人体各种器官和功能之间的关系,而不重视这些器官和功能的实体是什么,跟西医刚好相反。这一点对理解中医非常重要。
中医具有三大优势:发挥医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周围环境的能动性。
陆广莘教授说:你能把病给治好,其实是病人自己神气应乎中的结果,是病人自己治好的,你要依靠它(指人体)、帮助它、学习它。等人到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这个时候即便是泡在药汤里也没用了。药不是万能的,所以千万别迷信药物。
20世纪70年代,陆广莘教授在北大和王序教授合编了一个《中医药研究成果汇编》,在这本书里强调中药有以下三个重要的特点:第一,中药不是萃取的,而是水溶物;第二,中药是微量的;第三,中药的作用是调节。
比如肿瘤,陆广莘教授说他不是肿瘤专家,但他行医50多年,肿瘤病人见了不少,也治好了不少,很多人的肿瘤都消失了,但他用的中药里面没有抗癌药物。
中药的数量是有限的,但为什么能一直有效?就是因为中医不是一条道跑到黑,证变了,药也随之改变,而西医往往是一直用到无效为止。生物体的最基本的能耐之一就是适应,适应了,药就失效,生物体就会变异,这就糟糕了。
有一个例子,治疗儿童中毒性痢疾时,如果用完全剂量的抗生素,死亡率为70%~80%;但如果只用六分之一剂量的抗生素,则生存率为70%~80%。为什么呢?因为全剂量的抗生素把细菌都杀了,死亡的细菌尸体产生大量毒素,使身体死亡。而仅用六分之一剂量的抗生素将细菌杀死了一部分,其余的则被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消灭,存活率反而提高。中医药的治疗传统,就是调动那“六分之五”。
还有一个例子,解放大西南的时候,由于山岚瘴气的因素,部队里很多人得了疟疾,当时没有足够的奎宁,于是我们的鲁之俊老院长就让战士们学会扎针,竟然把疟疾给治好了。针灸虽然不能直接杀死疟原虫,但却可以调动另外的“六分之五”。
再举一个例子,一位患者治了两年的白血病,联合化疗的效果是幼稚细胞只能降到40%,但吃了中药之后再进行同样的化疗,幼稚细胞可以降到4%以下,这就是因为中药帮助人体提高了自身抗病能力的结果。
另外,中医能不能治没有见过的病呢?能治。比如放射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中医界没怎么见过这个病,当年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时,由于风从南往北刮的缘故,白俄罗斯境内也受到了核辐射的污染,我们的中医去治了8000多人。
微波病,教科书上没有,但中医也能治。
还有SARS(非典)。2003年SARS出现的时候,我们的病毒学家还不清楚SARS的病原体究竟是什么,当香港的、美国的、内陆的科学家都有不同的见解的时候,广州的中医已经把它给治好了!不管它的病原体是什么,中医对付病毒性疾病时,并不去抗病毒。
因为中医本身不是治“病”的,中医并不是通过中药来直接对抗病毒,而是通过动员身体里面抗病毒的力量来解决问题的。
二十世纪60年代初,苏联在研究我国东北的三种药材,即黑龙江的刺五加、辽宁的五味子、吉林的人参的过程中,发现了三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血糖高的能下来,血糖低的能上去;血压高的能下来,血压低的能上去;白细胞高的能下来,白细胞低的能上去。
最后,他们对中药的作用机制做了如下解释:①双向作用;②正常化作用,高于它的往下走,低于它的往上走;③“适应原样作用”,即机体对它产生了一种适应。
中医并不想包打天下,但是在中国,本着“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的原则,把养生保健真正做下去,中医就可以摆脱疾病医学框架的束缚。
中医将医生分为三个档次:上医治国,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人,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才是医已病之病的。
我们不能把中医局限和降格到仅仅下医的层次,降格为像西医那样的疾病医学。
中医百年来的教训就是:中医自我贬低为下医和粗工!
中医当前的形势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全世界大概有140多个国家都有中医。陆广莘教授说他20世纪90年代去美国时发现,他原来在北医的许多西医同道,都到美国当中医去了,用中医的办法去为当地的人民服务了。
反观国内的很多中医同道,却好像对中医缺乏自信,其根本原因就是他们缺乏实践,缺乏用中医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实践,他们没有从这里边尝到甜头,大概是这么一个问题。
中医药能够经历几千年的实践考验,能够经历近百年来被指责为不科学的大难不死,就在于她为医学的健康发展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道路。